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相对于张爱玲创作研究热,其翻译研究则显得相当冷清,而学界对其自译的关注更是少之又少。张爱玲具有较强的读者意识,在自译时采取了不少"为读者"的自译策略。文章借用接受美学的相关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具体阐发,明确其读者意识与自译策略之间的联系,并试图指出其自译与创作之间的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2.
对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评论界历来众说纷纭。从其代表作《金锁记》中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曹七巧人生悲剧形成的原因,说明以其为代表的张爱玲作品中众多女性人物形象的悲剧并不仅仅是人性的悲剧.而更多的是生存的无奈与时代和社会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与严歌苓一个是海派女作家,一个是旅美女作家,她们都塑造了很多成功的“受难”女性形象.主要通过对张爱玲和严歌苓小说女性人物形象的比较,探析形成这两种女性“受难”主题形成的原因,并明晰其差异.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对张爱玲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不言而喻的。曹雪芹与张爱玲都是大家族消亡的观望者,都是由繁华梦一场坠入残酷悲凉的现实,都蕴有相同的悲剧精神。以《红楼梦》对张爱玲创作的影响,从"时间意识"概念论述《红楼梦》之于张爱玲的时间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的电影剧本创作分上海时期和香港时期两个阶段,以上海时期为参照,能够看出香港时期剧本的特点———相同人物形象和相似题材都采用了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张爱玲从人世的关切者猝然演变为笑闹的制造者。透过谐趣嬉闹的喜剧外表,可以发现香港时期剧本有着张爱玲一以贯之的悲凉入骨的沧桑感。  相似文献   

6.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勾画出一位优雅而成熟世故的“弃妇”梅尔夫人,张爱玲的小说《金锁记》则向读者推出了一位畸形变态的悲剧“怨妇”曹七巧.在两部小说中,亨利·詹姆斯和张爱玲两位作家都试图通过对女性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彰显出女性对青春、爱情和生活的向往,同时揭露在男权意志的主宰下,女性对一切美好的向往被演变成畸形婚姻、畸形利益.分析作品中两位女性“千疮百孔”的婚姻,探究两位女性婚姻道路的艰辛与坎坷,分析悲剧婚姻产生的内在原因及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7.
在大学生中拥有众多读者的张爱玲是一个孤独而敏感的人,其人生态度、行为个性和文学创作都呈现出悲剧化倾向,甚至表现为一种自我放逐。文章从荒凉的精神家园、特立独行的个性、躲避崇高的俗人俗事的描写等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自我放逐。  相似文献   

8.
采用调查法、因素分析法对著名女作家张爱玲的人格特征进行研究,并运用文献研究法对张爱玲的人格成因进行了分析。因素分析的结果揭示了张爱玲的聪慧早熟、孤僻清高、自恋自爱的人格特征。张爱玲这些人格特征的形成受家庭成长环境、个体早期经验、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冲突等多种因素的交叉影响。其人格特征及形成和发展对于解读张爱玲"传奇"式的一生及理解其作品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舞姬》是日本文坛巨匠森鸥外的早期代表作,整部小说洋溢着异国情调和浓郁的浪漫气息,它的诞生开辟了日本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小说以主人公太田丰太郎与德国舞女爱丽丝的爱恨纠葛为主线,描写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悲恋。舞女爱丽丝的悲恋结局深得读者同情,其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带给读者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0.
英国维多利亚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查尔斯.狄更斯,以其作品中色彩斑斓的人物形象、诡异多姿的空间场景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为读者带来了极具震撼而又深刻的审美美感。而这种"夸张"、"荒诞"、"不可理喻"的幽默叙事艺术,以一种突出的"漫画式"美感形式,为小说文本的叙事带来了强劲的感染力,使之产生着无限的艺术价值。本文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对狄更斯的幽默叙事艺术的"美感"特质进行深层的剖析和客观的诠释。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的创作犹如天才般抒写,她用细腻的笔触刻画出鲜活的生命,特别是其作为女性作家,小说中的女性塑造更多了份真切,这源于张爱玲的生存体验,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小团圆》这部张爱玲用自己最熟悉的材料铸就的自传性长篇小说,架起了一座沟通张爱玲真实生活与其写作世界之间的桥梁。结合张爱玲本人、其母黄素琼及其姑姑张茂渊的人生经历,研究《小团圆》中的九莉、蕊秋和楚娣这三位女性形象的塑造,探求张爱玲的生存体验对其作品中女性塑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论述张爱玲本人与经济、物质关系的基础上,探讨了她这种精神分析和经济分析并重思想的成因,并以此为切入点去解读她早期的部分作品。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分析和对沪港社会都市男女的诸种精神现象的透视,揭示出张爱玲的独到之处,即在精神分析与经济分析平衡的前提下对人物心理进行逼真的刻画和深入的挖掘,其小说无论精神分析色调如何明显,总受到无意识下的经济动机的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张爱玲所触及到的人性之深是同样用精神分析学说进行创作的其他作家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张爱玲小说创作特点的具体分析,从两个方面来把握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性审美:一方面,张爱玲的小说虽然通俗,没有崇高、悲壮之类的审美特征,但它在日常琐碎的世俗生活描写中与悲凉境地之问建立了独特的张力,既赋予日常生活以亲切感和合理性,又揭示它的陌生感与荒诞性;另一方面,张爱玲小说具体呈现的有两类悲剧:人生悲剧和爱情悲剧.对人类文明前景的关注与思考,对个人生存境地特别是女性生存境地的深切体悟.使她的小说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小说情节所呈现出的"家常"叙事模式继承了源起于《诗经》等传统文学的这份"家常",在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中,展开情节的家常叙述。这一描写"家常生活"的叙事传统也延伸到后来的中国诗、史、小说和戏曲领域,深深扎根于张爱玲的创作思维中,并在她的小说创作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自从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以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忠心耿耿、坚贞不二,勤政爱民、体恤下属的形象出现后,数百年间人民都把他奉为神明。但是这位"忠"与"智"相结合的十全十美的人物形象仍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试从"七擒孟获"这一故事片段出发,探讨诸葛亮人物形象的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6.
从心理活动中的"移情作用"方面看,读者并非文本的被动接受者,读者对文本的接受是能动的。接受美学理论重视读者的参与,强调读者的接受。译者首先是读者,然后是为译文读者服务的生产者。严复关于翻译的"信、达、雅"标准蕴涵着接受美学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莫言的小说作品塑造出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表达出对个性自由的理解和极端追求,焕发出顽强的生命力,洋溢着桀骜不驯的野性的光芒.从作家审美取向的动因来看,这是莫言在新时期文学创作中对人的重视与观照.  相似文献   

18.
笔者通过对巴金在《憩园》、《第四病室》和《寒夜》中塑造的几位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人性广泛而深层次的探讨,旨在让更多的读者去把握作家独特的审美价值、感受作家超越时空的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诗歌批评将重点放在了诗人与诗歌的对话,也就是"诗言志",通过对诗歌韵律、节奏等诗歌特有审美形式的研究来揭示诗人的情感。然而,自从罗兰·巴特宣告"作者死亡,写作开始"以来,后结构主义开始将作者排挤出批评的视野,强调读者对于文本的阐释。前苏联塔尔图学派的领军人物洛特曼认为,理解艺术文本永远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斗争,他选择站在作者这一方。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批评话语分析疏于对读者认知的系统研究,只注重文本分析和社会文化解释,而对解读阶段的研究只"提"不"问"。O’Halloran(2003)的"理想读者框架"为研究读者认知提供了参照点,但该框架只强调读者的个体认知和阅读目的,限制了读者的类型,割裂了读者的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忽视了对阅读前读者知识结构的研究,简单地将认知付出等同于话语理解的深度。将个体认知与社会认知结合起来,区分不同类型的读者,研究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知识结构,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意识形态如何通过文本在大众中传播和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