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整体观”思想内涵和当前我国城市规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度解析、过度细化等问题的剖析,提出了关于从整体观角度出发重构城市规划理论,从融会贯通角度出发改造城市规划实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马皖强 《安徽建筑》2014,21(6):23-23
文章针对城市规划理论体系的发展,依托城市规划体系的理论,阐述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科学发展性以及共生性.  相似文献   

3.
人居环境科学基于在中国复杂环境中实践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一种新的解决中国人居问题的方法体系。该文通过对吴良庸先生所著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一书的学习与分析,针对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本身和实施中存在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叶昂  柳肃 《中外建筑》2003,(2):10-12
本文以建筑设计之“帆”,来比喻设计中所采用的动态、可调节的策略。文章首先分析了设计问题中所包含的不确定性因素,指出设计问题的不确定性导致设计的动态性。进而,通过对设计实例的分析得出结论:正是建筑学内涵的拓展与新的建筑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设计从静态的走向动态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上)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这篇文章是根据笔者在1996年7月8日西班牙巴塞罗纳举办的“建筑的未来研讨会”(AOFWorkshop)上的总结讲话──“关于建筑学未来的几点思考”(OnArchitectureoftheFuture:SomeReflections)继续写成的:并于1996年10月25日为纪念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50周年院庆,亦在1996年11月26日召开的中国建筑学会全国代表大会以此为题发表演讲。本文共分六个部分:(1)建筑学的演讲(2)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城市;(3)走向建筑、城市规划与园林的融合;(4)建筑与文化建设;(5)理想社会的追求与建筑职业的发展;(6)建筑教育如何面向未来。  相似文献   

6.
记者:聚居是城市的重要功能。您对人居环境一直十分重视,在您看来“积极”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哪些要素?换句话说,什么样的人居环境称得上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7.
岳邦瑞  王军 《华中建筑》2007,25(1):112-114
绿洲建筑学是以人居环境科学及绿洲学为理论指导,针对绿洲人居环境的突出矛盾--绿洲生态安全面临威胁,以寻找可持续发展的绿洲人居建设适宜模式为目的,并最终落实在地域性聚落营造体系和营造技术的一门学科,其总体研究框架包括研究内容、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技术路线.该文的研究重点从西北绿洲地区传统聚落变迁与当代发展、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的种类及分布特征、西北绿洲地区生土聚落中的绿色生态技术分析与优化、西北绿洲地区新型小康生土聚落营造技术集成与示范四方面论述了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指出了研究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关于园林学重组与专业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良镛 《中国园林》2010,26(1):27-33
中国园林学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当代城乡人居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面对当前愈加严重的环境与资源问题,传统的园林学需要展拓和重组。以奥姆斯特德、麦克哈格对西方园林学的展拓和发展为鉴,并结合吴良镛对建筑学扩展和对人居环境科学架构的思考,为中国园林学展拓和重组提供了基本的方法论。提出了园林学重组的几个基本原则,即:面向人居环境、以生物学为基础、以生态学为纲、以多学科为整体架构、以发展人居环境设计为手段等,并着重强调园林学的发展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面对新形势,应努力建立综合的"地景学"。  相似文献   

9.
张东辉 《山西建筑》2005,31(13):9-11
对西方历史上的理想化聚居方式作了探索,从天人合一、趋吉避凶、藏风聚气等方面,阐述了中国古代对人居环境的理想追求,分析比较了西方与中国两种文化中对人居环境的不同的探索历程和不同的理想人居环境。  相似文献   

10.
“巴”文化与三峡地域聚居形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赵万民 《华中建筑》1997,15(3):7-10
文章通过对三峡“巴”文化与地域环境的分析,讨论该地区早期人类聚居点形成以及后来城市发展演变的内在关系,总结三峡聚居开矿的特殊性。为我国地方建筑学的研究提供一份有价值的史料。  相似文献   

11.
人居环境科学的探索   总被引:27,自引:1,他引:26  
吴良镛 《规划师》2001,17(6):5-8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情况,并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基本框架、学科发展和学科群建设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金磊 《住宅科技》2000,(1):36-38
以“21世纪的建筑学”为主题的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在北京圆满结束。从宏大的《北京宪章》到妙论迭出的中外学术报告,都反映出中外建筑师的理性及跨世纪的思考。大会留给我们的思索是,面对新世纪的新事物及新思想,必须在探明思路去独立求索的同时,遵循广义建筑的思路,寻求广泛合作。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作为国有大型建筑设计院,在注重建筑创作、引进新技术的同时,日益关注建筑评论及思潮,为开辟建筑师的院内外交流的评论园地,于1998年9月24日创办了“建筑师沙龙”,并决定沙龙的活动主题集中在住宅设计方面。迄今“建筑师沙龙”已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3.
人类聚居学是以人和经济、社会、政治、管理、技术的关系为前提的所有与人类聚居有关的科学,是一个强调综合性和实践性的科学,最终目标是建立"使居民能够幸福、安全的生活"的聚居。人居环境科学是以人居住环境为研究对象、围绕人居环境建设在地区开发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在内多学科研究的科学群体,是研究人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的新学科,它是探索研究人类因各类生存活动需求而构筑空间、场所、领域的学问,是一门综合性的以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在内的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与以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物圈相联系,加以研究的科学和艺术,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景观建筑学的综合,其研究领域是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的综合系统。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人居的要义是“以人为本”,而建设部早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住区建设工作上就提出了这个概念。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住宅和小区中度过的。人居环境对人的健康和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因此要把人放在住宅和小区关心和爱护的首要位置。  相似文献   

15.
《门窗》2017,(1)
人类聚居学是研究人居环境的科学,通过对人类聚居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研究,以探讨人居环境的营造手段。本文概述人类聚居学的理论背景,分析大城市的必然性,浅谈大城市的人居环境改善途径,以期对今后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有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杨锐 《世界建筑》2014,(2):19-21
本文梳理了中西传统自然观的发展脉络,比较了中西传统自然观的差异——"重人"与"重神"、"自然"与"祂然"、"求善"与"求真",论述了西方自然观引入中国并持续扩大其影响的7个事件,分析了现代自然观的3个特征——有机、过程、系统,提出了作者的"12事自然观"。  相似文献   

17.
王滔  王展 《重庆建筑》2007,(3):32-35
本文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知识,从地域建筑学的角度出发,讨论了碉楼及其所处地域的人居环境特点,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从建筑单体入手讨论了碉楼自身空间结构、功能、形态和建造方式,从而完成从地域到建筑个体的认识过程。这是对巴渝传统城镇发展演变及类型建筑演化更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云南建筑》2006,(2):98-98
世博国家森林公园版块独特的生态环境优势,造就了世博生态几近完善的人居环境,经过多达19类128项指标的严格评优厚,世博生态城圆满胜出,最终获得了APEPA组织颁发的至高殊荣,作为中国唯一获得亚太人居环境金奖的生态社区,世博生态希望实现人与自然完美和谐的相处,诠释一种全新的绿色生活理念,以更深远及更受认同的方式,向世界展示出春城的鲜活魅力。  相似文献   

19.
区域视野的“综合研究”是历史学、地理学、人居环境科学等近年来共同的研究热点。罗列、统全以及缺乏论证的主观推测是当前该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从研究方法更新和学科融贯上探讨了其发展可能前景,指出“优先加强和地理学的联系”是人居环境科学区域综合研究的关键,也是强化“技术发展”与“人文关怀”纽带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在住宅建设的过程中节约用地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住房改革后,大量城郊住宅的发展伴随着城市边缘地区和近郊区农业和生态用地的大量流失。因此,探讨未来中国城郊住宅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成为设计和规划领域的重要问题。本文探讨了“密集型住宅小区”在节约住宅用地和改善小区居住环境方面的表现,并建立了定量分析的系统模型对住宅小区空间密集程度和它对小区居住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对广州的三个住宅小区的具体研究,本文初步判断增加小区的密集程度确实可以带来小区在整体环境上的一些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