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福建土楼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经济开发和乡村空心化的双重压力中,面临保护和发展困境,本文试图从土楼的空间功能特性和客家文化特点出发,结合务工人员的居住需求,探讨廉租型土楼发展模式,在还原土楼居住功能,充分利用土楼空间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新“客家人”的参与,延续传承新“客家文化”。  相似文献   

2.
徐倩 《华中建筑》2007,25(6):I0005-I0005
“华安土楼申报世界遗产当仁不让”、“二宜楼的风水、环境非常典型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福建土楼文化以二宜楼为代表,有着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华安土楼从整体到局部、从建筑到其他专业均体现了以人为本.高度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福建土楼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杰出代表,将福建土楼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但存在一定局限性,且随着旅游的发展,土楼的内部功能不断变化,对遗产保护和居民生活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探究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功能演变,可以更好地掌握土楼未来演化趋势,并为福建土楼的保护发展提供借鉴。通过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分析,将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洪坑村土楼内部空间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演变类型分为三类,即传统居民居住型、居民与游客共生型和服务游客需求型,分别对这三种类型的演变特征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出两种主要造成其内部空间演变的影响因素,即政策因素和产权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类型土楼相应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张煦 《福建建筑》2012,(4):13-15
当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人们开始更多关注对历史城市、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开发。本文基于福建土楼的历史背景,从实地调研出发,分析了土楼的价值,提出对土楼进行保护的模式和措施。同时根据土楼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提出土楼"固本"和"外拓"的发展方式。为福建土楼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被誉为客家文化的象征、“神话般的山区建筑”、东方古代文明的瑰宝。它是凝固的艺术与文化,更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的滋养下,福建土楼既有丰富的当地物质文明,又承载着深厚的精神文化,关于土楼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一直是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热点。在文化振兴和乡村振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地域文化的有效传承,离不开建筑功能与文化维度的深度探讨。该文聚焦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福建土楼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建筑形态与文化功能方面入手探析土楼的保护难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开发对策,以期能够对当地的乡村振兴及福建土楼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土楼聚居环境现状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丽 《城市建筑》2005,(2):72-76
基于对福建土楼的实地考察,分析土楼居住环境的优势和劣势,本文客观地分析了土楼居住环境逐渐衰败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让土楼居住环境延续发展的建议——建造新的符合现代功能要求的土楼,改善土楼居民的生活条件,并且兼职保护土楼建筑,土楼文化和土楼的建造者三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李雄飞 《华中建筑》2007,25(9):140-151
该文从"福建土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中,选取土楼中最具代表性的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中的二宜楼作为典型代表,分析其建筑艺术与环境景观的特色,说明土圆楼不可替代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5)
现今我国城市居民生活需求和居住模式的改变,对住宅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通过分析城市居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居住行为特点,解读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与居民居住行为的关系,从而对城市住宅空间的适应性设计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现阶段情况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9.
住宅是小区建设的主题。小区的住宅设计力求从粗放型变为精细型,并通过平面模式、空间利用、适应性与可变性、厨卫布置、入室过渡空间、立面造型话问题的精心处理,达到改善住宅使用功能与质量,为居民创造良好的室内居住环境。1.平面模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业余活动内容的增多,家庭生活空间的功能分区愈来愈显得重要,“大厅小卧”的平面模式成了住宅设计的追求目标。试点小区不少住宅采用了这种平面模式,提高了居住的适用性与功能合理性。但是,还应看到,在有限面积标准控制下尚难达到这种目标,片面追求,有时会造成居住空间的…  相似文献   

10.
正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焙烧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砂质黏土和黏质砂土拌合而成,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福建土楼含福建省永定区的高北土楼群、洪坑土楼群、初溪土楼群和衍香楼、振福楼,南靖县的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云水谣的和贵楼、怀远楼,华安县的大地土楼群等。其中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  相似文献   

11.
李祥 《福建建筑》2014,(4):34-36
本文以旅游土楼步云楼为案例,廊下空间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要素,如:空间位置,界面围合,功能内容,空间所属等与空间使用的关系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旅游背景下,内廊式土楼公共空间使用中的层级性、生活性、复合性特征。  相似文献   

12.
该文研究丽江束河自2003年旅游开发近10年来,空间形态和经济的巨大变化凸显出的居住主体置换现象。居住主体是指传统村落的居住者和空间使用者,居住主体由本地村民转变为外来商户,居住主体发生置换。通过多次实地调研束河旅游商业情况,对比不同时期旅游商业发展状况,当空间成为利益角逐的场所和产物时,居住主体置换亦成为一种空间生产现象。该文分析引入空间生产理论,从三位一体分析的空间实践层面剖析居住主体置换的影响因素,总结旅游小城镇居住主体置换特征,揭示空间居住主体置换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黔东南自治州3.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苗、侗、水、布依、畲、仫佬、壮、瑶等33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以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原始的自然生态、原生的民族文化、原貌的历史遗存,和谐地聚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斓、韵味无穷的黔东南风情画,构成了多元文化共生的多彩黔东南...... 自治州结合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保护中实现有序开发,不断丰富内涵、拓展空间,探索出体验生态博物馆推动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14.
王丽娴  李健  王飞 《住宅科技》2011,31(12):50-53
在文化景观遗产保护的研究视野下,论述兰亭遗产旅游开发应该为未来的文化景观遗产申报工作奠定基础.基于保护性开发原则,一方面在探讨了国内外保护区规划方法和依据后,阐述了兰亭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区划的规划思路,并提出遗产核心保护区域和建设控制范围以及内外交通控制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提出“旅游社区”规划概念,阐述兰亭书法修学游规划思路,提出“修学游”、“修学院”及“修学居”概念,并指出凝聚以书法修学为核心的旅游社区是兰亭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经济共赢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北京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已日趋完善,然而主流文化保护却面临城市空间特色丧失和城市文化趋同等问题。保护北京城不是保护一个纪念品,我们要保护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城市,保护城市发展所传承下来的物质载体与精神内涵。只有将文化精神层面的保护与传统建筑物质层面的保护相结合,才能真正保护好一个“活”的北京城。本文引入了“亚文化”的概念,试图从北京民俗文化、北京人生活情趣为线索,探寻失落的城市亚文化空间,将“亚文化”的发展思想融入到北京传统建筑的保护之中,寻求北京城亚文化空间的保护方式。  相似文献   

16.
马菁  杨菁  柯琨 《广州建筑》2013,(5):25-32
华峰寺是岭南佛教名刹、革命根据地和旅游胜地。以重建后的华峰寺为主体建筑的华圣公园规划设计中将公园定位于文化生态园,在充分解读华峰山山形的基础上,构建了“二横二纵”的景观格局;以“圣寺峰华”为主题,再现“华峰十景”,结合城市空间发展规划和生态保护,对现有景观进行改造、提升。本项目将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也是寻求地域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和谐共生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陈玲 《福建建筑》2014,(12):16-18
在旅游区规划中,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渐趋尖锐,单纯的强调保护与片面的进行开发都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以福建省连江县坡西温泉度假区概念性规划为例,将AVC评价体系和"千层饼"景观生态因子叠合法结合起来应用,进行旅游区的综合分析,为保护风景资源、确定功能分区及建设游憩项目提供指导,以合理协调生态环境保护与土地资源利用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探讨了空间尺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层次的对应关系,认为在城市一区域这一特定尺度上,景观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宏观保护的关键层次,基于城市一区域整体环境的系统性和差异性以及生物流与过程,建立城市一区域框架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寻找“最优景观格局”就是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并藉此总结出城市一区域尺度的两种空间类型及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两种途径:第一种是针对城市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了“城乡景观格局优化途径”,该途径包括有“集聚间有离析”、“景观安全格局”,“绿色基础设施”3大模式及5大格局优化策略;第二种是针对自然基质的区域空间类型提出的“自然保护区途径”,该途径包含有“保护区圈层”与“保护区网”2大模式以及6大保护区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19.
以绍兴台门地域性居住空间为例,通过对绍兴台门空间特点与生活模式的对位分析,思考台门传统街区的运作机理,提出了"同构生长"的传统居住空间继承思路。以街道—门域—内院为构架,探求将绍兴台门传统街区的社区优势注入新建都市居住区,创造全新社区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2020年春节之际的新型冠状病毒在 全国范围内引发了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 在组织管控、医疗救护、社区防疫的全民防护 过程中,社区在疫情防控、健康生活维系、社 区集体心理疏导以及社区文化和精神凝聚方 面承担了重要的责任。因此,基于社会生活组 织网络体系的城市居住社会及其空间单元, 对于城市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应对突发性重大 公共事件,具有不可忽视的社会韧性价值与 属性特征。从规划的全局观反思,基于多元主 体和治理理念,规划除了预留出应对突发事 件的城市安全预留用地,同时,基于城市社会 属性特征,更要注重建构以人为本、与城市社 会组织结构匹配的“生态链—防控链—组织 链—流通链”安全防护体系,强化基层安全防 控的“安全空间单元”,进而基于安全防护体系 下原有配套设施系统如何更好适应疫情防护 需求,形成既有设施与疫情防控需求的弹性 设施嵌套体系,又能在全民医疗和健康体系的 框架之下充分考虑城市居住社区基层防护的社会价值和潜在的可能性。本文基于疫情防控的视角,从城市社会的基本属性出发,论述了基于疫 情防控的社区安全系统的建构及其防控规划体系与常态化规划建设的设施嵌套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