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翔  陈剑宇 《新建筑》2014,(2):14-16
以勒·柯布西埃为主题,记录了对英国著名建筑历史理论家和评论家彼得·布伦德尔·琼斯教授的一次访谈.从《走向新建筑》译名和思想、柯布对现代主义的双关影响、柯布与同时代建筑师汉斯·夏隆的建筑创作思想的差异这三方面,试图呈现琼斯教授对柯布、现代建筑理论、当代建筑教育三者关系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金磊 《建筑创作》2004,(9):11-11
2004年8月6日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以“走向整体建筑”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约请徐惟平、崔彤、王唯山、邵韦平四位著名建筑师,结合设计作品,研讨了地域文化与走向整体建筑的关系。可贵的是他们都认为城市现代化无论如何发展,也不可缺少对于历史文化与传统的继承发扬;建筑不仅仅是个职业,应放宽胸怀去理解建筑,要有所突破,要领引风潮,值得建筑师思索的问题太多太多,所以抓住急速变迁的世界,做有使命感的建筑师应成为一种“时尚”和追求。  相似文献   

3.
李沂原 《华中建筑》2010,28(7):10-13
通过对瑞典建筑师艾瑞克·冈纳·阿斯普伦德的瑞典城市图书馆与古典建筑等历史性建筑在空间和流线的类型学比较,分析并总结了瑞典城市图书馆方案阶段的设计构思以及采用的历史建筑类型,并从表象形式深入,对内在形式所赋予的精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屈少敏 《四川建筑》2016,(4):73-75,77
让·努维尔是欧洲较早谈论"消解物质性"的建筑师之一,对建筑消隐有着独特的阐释。文章旨在通过结合让·努维尔的相关作品,从建筑消隐的缘由、媒介及手法3个角度来分析解读"材料让建筑消隐"的观念,指出让·努维尔建筑作品的主题是建筑与场所的关系,而不仅仅是建筑的视觉表现,得到建筑通过消隐弱化自身呼应场所与城市文脉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日本新生代建筑师在日本建筑文化的全球化输出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已经不需要贴着日本的标签,对于他们来说关注当下、顺应社会动向、设计出好的作品才是重要的.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代表,在解决建筑与城市问题时提出了建筑"原始的未来",城市建筑与森林树木产生了一定的类似性,在建筑类型学的角度,这与新理性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提出的"类似性城市"具有同质性.不同的文化语境催生了建筑师不同的内在建筑思想,国内正面临经济转型,城市与建筑产生的社会问题亟需建筑设计师解决.文章将从类型学的角度着重讨论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法、实现设计思想的手段及所营造的空间意境,试图为国内建筑设计师在进行建筑创作过程中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自19世纪末,有机建筑区别于欧洲理性主义作为广义现代建筑的分支而发展。1950年代,正统现代建筑被后现代主义建筑师挑战,而倡导有机建筑的建筑师们躲避了他们的围剿。恰逢其时,两位现代建筑大师汉斯·夏隆(Hans Scharoun)与尤恩·伍重(Jorn Utzon)以各自背景出发,设计并建造柏林爱乐音乐厅与悉尼歌剧院,产生深远影响。两位建筑师在有机建筑思想上的表达不尽相同,意喻着有机建筑演变的分野,两座建筑是对广义现代建筑的扩充与探索。本文从有机建筑理论的发展脉络出发,辨析两位建筑师“有机”思想的来源,通过讨论其形式来源、几何性、自然表达等方面,区分出三组“有机建筑”的特点,发现其都来源于建筑师根据自身不同背景对“有机”与“自然”要素的思考。伍重和夏隆的建筑分别从精神性和实际性出发,以“有机”的思想呈现自然的生命力,代表着两种有机建筑,成为现代建筑“新传统”的延续。  相似文献   

7.
建筑师对古典建筑的研究,推动着建筑理论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创新,建筑本体是永恒的主题。帕拉第奥以古典建筑经验为基础,出版著作《建筑四书》。勒·柯布西耶从古典建筑中搜寻现代主义建筑创作灵感,汇聚成《走向新建筑》一书。将两本书加以对比分析得出,古典建筑理论被不同时代的建筑师们在理论与实践中创造性地加以阐释。他们对自然秩序与几何美学的追求从未间断;同时,以人性化为基点,尝试为不同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寻求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8.
在北京,新的建筑随处可见,新的地标也开始改变了城市的面貌,正像日本建筑师隈研吾所指出的,一个新的中国的"建筑时代"已经来临.这位在北京著名的"长城脚下的公社"中设计了"竹屋"的建筑师认为:"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时代一样,每一个国家、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建筑时代'.  相似文献   

9.
黄林琳  蔡永洁 《华中建筑》2006,24(10):36-39
罗马2000年教堂是解构主义建筑师彼得·埃森曼的一项投标竞赛作品,虽未获胜,但建筑师在这个项目中,不但借由图解手段探讨了建筑主体自生成的可能性,同时还深入研究了基地特征,将城市外部空间肌理组织特质与建筑本体形态构成两相结合,为宗教建筑赋予了极具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形态表征。该文即是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尝试对该作品进行解读,力图寻找到其隐含于其建筑设计思维逻辑中的理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60年代出生的建筑师因其时代背景、建筑实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现如今这一批人已成为当下中国建筑界的主力军,文章将这一代建筑师分为大学教授型建筑师、民营事务所建筑师与国营大院建筑师三个类别,尝试从他们对传统回归思考的视角探讨60年代生建筑师的建筑实践观,从而对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有更为系统的梳理,以期从中窥探出未来现代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