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0 毫秒
1.
栖霞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区,主要地质灾害有泥石流、崩塌和滑坡,尤其是泥石流灾害频发,其 形成主要受自然地理环境、地质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因而在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基础上,将泥石流 的发育频度、面积密度和规模进行了分级,采用袭扰系数法对区内泥石流灾害的危险性趋势进行了分区 评价,确定了泥石流灾害的高危区、中危区和低危区,为泥石流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分析发现宝成铁路沿线地质灾害的主要发育类型为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发育规模主要以小型为主。在调查分析基础上研究了这三类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并对其分布规律进行剖析,结果表明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空间性与时间性。空间上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断裂影响区和土质影响区;时间上则主要集中在雨季。该研究对宝成铁路凤县段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最后提出了针对河南省泥石流灾害的防治对策,可为其他地方同类地质灾害治理时参考.  相似文献   

4.
陇南市位于甘肃东南边陲,是甘肃唯一的长江流域地区,武都区是陇南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陇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江镇现为城区东延开发区.武都区是甘肃省地质灾害极为发育的地区之一,建国以来,武都城区一带发生泥石流灾害达40多次,其中,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的有3次,分别发生在1971年、1980和1984年.上述3次重大泥石流灾害均造成了部分城区、村庄被淹埋.其中,1984年泥石流和白龙江洪水灾害淹没域区1/3地面,倒塌房屋13200余间,11200多人无家可归,121个地县机关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近亿元.其中东江镇北山的王沟暴发的泥石流灾害致使沟口村庄被淹、部分房屋倒塌,该次泥石流灾害毁坏民房10间,伤5人,冲毁农田200余亩,直接经济损失达500多万元."5.12"地震又引发沟道内老滑坡复活,新的滑坡崩塌发生,沟道堵塞程度严重,使王沟附近居民万分恐慌.为了保证该区安全,解除居民的后顾之忧,使当地居民安居乐业、经济建设蓬勃发展,对王沟泥石流进行治理十分必要.通过对王沟泥石流沟的野外勘查及现场实验,在查明王沟泥石流沟发育特征、流体特征、场地工程、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泥石流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气管道的快速发展,管道运营里程的增加,管道地质灾害的发育也越来越多。泥石流沟道作为管道沿线发育较多、危害性较大的一种灾害,也逐步成为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以管道运营中实际发生的泥石流沟道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发育特征,并从涵洞施工、综合护岸、排洪道、河堤挡墙等方面探讨防治措施,为油气管道的选线、安全运营等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前夕,灾害体内的岩石土块发生爆裂、摩擦和断裂等破坏会产生次声波信号,利用次声信号进行三维超前定位是地质灾害防治技术研究前沿.本文在柱坐标下将波动方程通过傅里叶变换和汉克尔变换,建立了三维轴对称的简正波地质声场模型;由于螺旋线三棱锥阵列的阵元具有垂直和水平采样能力,设计了4元螺旋线三棱锥阵置于声...  相似文献   

7.
2021年10月,太行山中部连续多日遭强降雨侵袭,多地发生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通过对山洪防治区实地勘测,依据《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及《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指南》,结合无资料地区小流域水文分析方法,对山洪灾害防治区典型沿河村落设计洪水等分析计算,评价其现状防洪能力,确定了不同危险等级所对应的危险区域并绘制风险图。根据流域模型法综合确定了不同前期降雨下区域雨量预警指标,为该区域山洪灾害防御预案的编制及灾害防治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我国地大物博,地质条件复杂,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频发,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要.为了能有效保护我国的自然生态环境,提出合理防控地质灾害问题的建议.本文首先阐述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与成因,包括滑坡和崩塌、泥石流和地面塌陷等;其次,较为详细地探究了防控以上问题的有效方法;最后,以提升地质灾害问题防控效果为目标,探究几点切实可...  相似文献   

9.
为了全时在线自动监测预警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别是泥石流),设计开发了新型泥石流预警监测系统.该系统由泥水位报警仪子系统、雨量计子系统、视频监控子系统以及集成软件子系统组成.通过现场泥水位观测、雨量观测和视频观察,利用软件平台进行有线或无线信息传输,可对泥石流活动进行监测,完成数据采集、管理、保存等工作,可全程实时监测和收集有关泥石流形成、运动规律、灾害程度等多方面的信息数据,进行预报.结合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滑坡泥石流预警系统建设项目的实际系统检测,证明该系统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加泥石流在恶劣天气和复杂气象条件下的预报机会,还提高了泥石流预警监测的技术和水平.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极震区地震引发的大量崩塌、滑坡导致泥石流的孕灾环境发生剧烈变化,震后泥石流灾害十分频发,泥石流的防灾减灾迫在眉睫。本论文以汶川地震极震区都江堰深溪沟流域为研究区,在震后孕灾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得出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主控因子为丰富的物源条件和易于灾害发生的地形地貌条件,并采用确定性系数CF法,定量分析了复杂地形地貌条件对泥石流灾害的影响程度,确定了该流域最有利于泥石流灾害发生的高程、坡度和坡向范围;并将研究结果和震后丰富的物源条件进行叠加分析,确定了主控因子共同作用下深溪沟流域泥石流灾害最危险的分布区域。研究结果可以为震后深溪沟流域泥石流灾害频发的成因分析提供依据,对震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和区划、防灾减灾、灾后恢复重建以及经济建设布局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山区公路、铁路桥梁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位于不良地质区。泥石流灾害及其诱发的次生灾害是山区桥梁主要灾害之一,即将开建的川藏铁路桥梁工程也面临泥石流的威胁。当前,对泥石流冲击桥梁结构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为促进对该方向更加深入的研究,综述了近两年关于泥石流冲击桥梁研究的新进展,从研究方法、泥石流冲击力以及桥梁防灾3个方面进行回顾总结。研究发现,在泥石流冲击桥梁研究方面,应跨学科联合研究,对多个泥石流损坏桥梁的案例进行研究,结合试验和数值模拟制定简化的泥石流冲击桥梁结构的荷载分布形式,并进一步研究大块石对桥梁结构的作用,加强对泥石流中块石冲击作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是常见于我国山区的一种地质灾害,危害性极大。总结了我国现有泥石流防治原则、防治措施、防治模式,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重庆是地质灾害特别是滑坡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大范围广,且地质灾害类型各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地质灾害,应采取针对性的工程防治措施,并应结合重庆经济发展水平及实际情况,加强地质灾害的风险管理,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  相似文献   

14.
遥感图像在地质灾害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地质灾害是目前威胁经济建设和人类生存环境,并造成巨大损失的一种重大自然灾害._本文讨论地震、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调查中的遥感地质应用._遥感技术是地质灾害用调查、监测和预测的有效手段,近年来已为世界各国所重视._利用包括遥感技术在内的各种先进科学技术对地质灾害进行调查、监测和预测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相似文献   

15.
以"汉江中游任河流域镇巴县幅地质灾害调查及专题研究"项目为依托,基于区域地质环境概况、遥感解译与野外实地考察,研究了镇巴县幅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坡高、坡度、坡形、降雨量、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距河流距离、人类工程活动与灾害点密度9种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各评价因子的判断矩阵,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数,对镇巴县幅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价和分区。结果表明:(1)镇巴县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其中滑坡93处,崩塌6处,泥石流4处;(2)地质灾害多发育在坡形为凹凸面坡、坡度为0°~10°、起伏度为0~30 m的斜坡中,且集中分布在河谷两侧的高程为500~800 m的低山区;(3)地质灾害危险性可分为高、中、低三类,面积分别为62.05、143.43、224.57 km2。高危险区主要分布在泾洋河流域,占总面积的14.4%。  相似文献   

16.
汶川大地震导致大量崩塌和滑坡等地质灾害,为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在强降雨条件下,泥石流的暴发几率较地震前大大增加。通往银厂沟景区必经之路的东林寺-海汇桥段,位于龙门山山前断裂带上,在2008、2009和2010年3个雨季的强降雨作用下,该段10.2 km长度范围内的11条沟不同程度暴发泥石流灾害,均属典型的地震泥石流。泥石流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1)频率高,暴发点多,规模大小不一;(2)流体性质一般以粘性为主;(3)泥石流的活动范围与降雨、地形因素关系密切;(4)泥石流危害形式有冲毁、淤埋、堵塞主河等多种形式。继"5.12"地震后,连续3年的地震灾区泥石流活动显示,地震区泥石流已进入高发期,该时期可能持续5~10 a,甚至更长,对可能遭遇泥石流的区域,应做好持久性防灾减灾工作。  相似文献   

17.
震后次生山地灾害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及防治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使得我国山区道路沿线的山地灾害广泛发育,5.12汶川地震诱发的生山地灾害使得山区道路沿线的环境进一步恶化。分析了汶川地震震后两年多时间内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对山区道路的危害,其中震后崩塌滑坡主要以小型的堆积层崩滑为主,且分布范围广,而震后的泥石流则表现为规模大、频发性、群发性、持续时间长等特点。为保证山区道路的畅通,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威胁道路的次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防治,提出了震后山区道路灾害防治与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揭示秦岭北麓矿山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现场调查和遥感解译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调查。选取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发育情况以及破坏治理现状为中间变量层,各变量层分别包括微地貌、水文地质、地层岩性,崩塌灾害、泥石流灾害,弃渣压占现状、土地复垦现状和灾害防治现状等影响指标层,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并结合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山地与台塬交接的山麓地带地层岩性较差、崩塌灾害严重,东部202省道沿线地区废渣占压问题严重、泥石流灾害发育。矿山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多为中和差,且202省道沿线的环境条件尤为恶劣,这一评价结果与秦岭北麓的现场调查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评价结果可为政府等有关部门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