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电池箱足动力电池系统的核心部件,是保证动力电池及其内部器件安全的屏障。本文基于:Proe进行三维建模,采用Ansys Workbench对电池箱在颠簸路况极限载荷下的结构强度,进行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使箱体的应力分布更为合理,达到提高衔体结构强度的目的。通过模态分析,研究了电池箱在自由状态和预应力状态下的固有频率和振型。结果表明,电池箱的前6阶评论均大于里面激励评论,抗震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功率变换器向小型化、高功率化发展,其元器件排列变得越来越紧凑,各元器件间存在近场耦合效应.基于Ansys软件对双共模扼流圈的互感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双共模扼流圈距离越近,磁耦合越严重,互感值越大;不同位置摆放时,一个共模扼流圈水平放置,另一个垂直放置,互感值最小.最后提出在两个共模扼流圈的耦合路径上放置铜箔或高磁导...  相似文献   

3.
从设计角度出发,经过数据计算,建立了用于大长度、大截面超高压电缆运载和施工的全钢盘三维模型.该盘具模型设计有大量的支撑结构.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对该全钢盘进行力值分析,通过模拟分析全钢盘在静载、吊装及放线3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情况,探究该盘具是否满足目标承载要求,若满足要求,则确定该模型设计可...  相似文献   

4.
董亚军 《湖北电力》2011,35(2):22-23
利用大型通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矩形钢煤斗的静力有限元模型,针对该模型计算所得的云纹图,提出了一些对煤斗结构进行优化改进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对某一动力电池包箱体进行材料与结构的优化,通过Abaqus对电池包箱体进行了模态分析、随机振动分析和静载分析,将优化前、后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电池包箱体质量降低了75%、一阶固有频率远离激励信号的频率,箱体的刚性得到了提高。从材料的选择到产品的成型分析进行了介绍,阐述一种动力电池包箱体的轻量化设计,可以为其他轻量化材料在电动汽车领域的应用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究动力电池系统箱体及其内部结构的安全性能,结合企业某款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系统的几何模型,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基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其进行模态分析、静载荷惯性力分析、机械冲击、模拟碰撞以及挤压分析等,多维度进行仿真分析来综合评判其机械性能。通过仿真分析,可验证该动力电池系统机械性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该结果也表明了该动力电池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对后续该动力电池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减少轮毂质量、节省制造成本,本文以1.5MW风力机轮毂为研究对象,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平台,以拓扑优化及尺寸优化两种优化方法对轮毂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对优化后的轮毂进行了重新建模及极限强度分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尺寸优化即整体减小壁厚6mm的方法更优,优化后的轮毂满足强度要求,质量比原轮毂减轻了16.01%,节省了材料,实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8.
前隔板是某整体式空调动力系统的主要支撑零件,其刚度不够易变形使得此壳体空调在生产中多次收到客户反馈以下问题:轴流风叶与导流圈间隙小,离心风叶与周围蜗壳刮碰,整机振动大等质量问题。本文通过生产实际情况并结合ansys workbench给出合理的改进措施,以避免每年重复发生同样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9.
基于非均匀间隙的充水保压蜗壳施工仿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基于保压缝隙不均匀差异性概念的仿真算法,考虑钢蜗壳和混凝土的接触,通过ABAQUS大型有限元程序计算实现了保压蜗壳浇筑混凝土的施工过程仿真;研究保压浇筑后蜗壳和混凝土之间的初始缝隙开度随机组运行过程的变化和接触界面的接触性态,并给出施工过程中钢蜗壳应力随浇筑过程的变化规律,对钢筋和混凝土的应力做了细致分析.通过和简化方案对比,得出仿真方案更符合工程实际的结论.研究成果对保压蜗壳的施工过程监测和长期运行安全评价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电子化特征凸显,电力系统宽频带仿真面临挑战.首先介绍了基于dq统一频率变换建模的基本理论,分析了基于dq统一频率变换建模与准静态相量建模的异同点.而后基于该基本理论,建立了同步发电机、双馈风力发电机和电力网络的多尺度仿真模型.进一步针对系统仿真和分析中的电网高维问题,提出了系统网络简化方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容量锂电池组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反激式变换器的锂电池组均衡系统。通过微控制器和驱动电路控制双向同步反激式变换器实现电池能量的双向转移,配合相应的均衡策略,进而实现电池组的双向均衡。采用12路串联锰酸锂电池组进行实验,实验数据表明该系统工作稳定,使用灵活,均衡效率高,均衡电流大。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热模型对于电池单体和热管理系统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串并联组合的锂离子电池组在混合动力汽车系统中的性能和寿命,提出面向控制的电池组动态热模型,该模型能根据电池组当前的环境温度、运行负荷、冷却强度和初始荷电状态实时估计电池组中各单体电池的运行温度。实验利用18650型锂离子电池单体,实现3并3串和3串3并形式的电池组循环充放电,得到单体电池温度分布曲线。仿真比较结果表明,提出的电池组热模型具有较高的估计精度,满足混合动力汽车的热管理系统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针对锂电池成组后使用寿命缩短、安全性能降低等问题,对成组后的锂电池的工作特性做出研究分析。对航空用锂电池进行建模并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估计其剩余电量。通过对电池成组前后进行常温下9 A充电、45 A放电以及循环充放电等实验测试,绘制出锂电池组及单体的性能曲线图,分析锂电池组的工作特性。实验结果表明:成组后锂电池的工作特性不同于单体的特性。该研究能更好地推进锂电池的成组应用,同时为航空用动力锂电池组的检测维护和健康管理提供很好的研究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结合复合材料在车辆中的应用,分析了电动车车辆复合材料电池包的发展及应用,提出了电池包推广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应用实例,电池包材料采用复合材料势在必行,轻量化也成为电池包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动力电池组蛇形液冷结构的合理参数,提出了一种均匀设计法、BP神经网络算法以及多目标遗传算法相结合的动力电池组液冷结构优化设计方法。首先进行了单体电池温升试验,对电芯仿真计算模型进行了验证,为均匀设计试验与参数处理的数据准确性提供支持。然后以电池组温差与液冷结构压降为设计目标,以冷却液入口质量流量、冷却液入口口径及液冷管管道宽度为设计参数,通过均匀设计试验进行CFD仿真,获取液冷结构具体参数,并通过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训练获得设计目标与设计参数之间代理模型。最后通过NGSA-Ⅱ多目标遗传算法对该代理模型进行计算获得Pareto解集,根据工程经验选取Pareto最优解进行优化结果验证和优化前后仿真结果对比。仿真结果表明:电池组最高温度降低5.06℃,降幅为14.3%;电池组最大温差降低4.88℃,较优化前下降51.5%;液冷结构压降上升122.8%,解决了负压问题,减小了冷却液压力损耗,验证了该优化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动力电池组分组式均衡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正飞  胡社教 《电源技术》2016,(7):1434-1437
为了提高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延长动力电池组的使用寿命,针对各单体电池间的不一致性问题,以buck-boost变换器法与传统多变压器法为基础,提出一种新型的分组式双向均衡方案,此方案在电池充电和放电阶段都能实现均衡。给出了以SOC为参量的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搭建均衡模型,进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此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基于Fluent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箱二维热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单体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模型估算生热率,并使用CFD软件对35 Ah动力锰酸锂强迫风冷电池箱建立二维有限元模型求解,得出温度分布结果与流场分布结果。对该电池箱内的温度进行了实验测量,对比分析了模拟和实验的结果,结果表明二维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为吻合,可用来初步研究电池箱内的温度分布。通过分析现有箱体内部温度分布情况,提出了电池箱散热设计的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电池组检测设备存在着精度低、能耗高和电池组内电池不能单独检测等问题,基于单片机技术开发出一套具有三级分布式结构的电池组智能检测系统.该系统可对锂离子动力电池组内单体电池的充放电性能进行检测,具有能耗低、精度高和操作简单等特点.经验证,该系统能够显著提高电池组检验生产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将20支锂离子动力电池组成两个十串的模块,分别进行1 C的常规循环和工况循环,对循环后的单体电池进行一致性分析,并根据分析的结果对电池的分选配组以及电池管理系统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以此来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20.
为了实时估算电池组SOC,分析了当前SOC定义的局限性,并考虑电池组的结构和单体电池的差异性,明确电池组SOC定义。提出基于结构逻辑树的电池组SOC估算模型,利用结构逻辑树描述电池组单体电池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基于结构逻辑树的运算规则,实现电池组SOC的快速估算。实验证明,该模型能够快速有效地估算电池组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