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高密度城市工业用地减量化发展背景下,上海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作为退化型城市困难立地,在城市生态廊道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彰显。在新一轮生态廊道规划和五大新城建设新要求下,以城市开发边界外的“198”地块为线索,基于上海市域、五大新城和典型新城三个尺度,分析城市困难立地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主要集聚于生态廊道内,特别是近郊绿环和市级生态间隔带;斑块形态均处于较不稳定、非常分散、不紧凑状态,其中浦东新区最分散;五大新城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仍留有较大的减量化用地面积,其中嘉定新城和松江新城的“198”地块基本集中在生态廊道内部;青浦新城内部的“198”地块城市困难立地的无污染类型占比最高(31.37%)。  相似文献   

2.
城市生态用地在城市化推进过程中被大量占用并转化为建设用地,导致生态网络结构不断重塑.为了在有限的土地上更好地提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有必要对城市生态网络进行结构上的剖析,用于指导城市生态网络的优化.该文以典型城市徐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源地识别、生态廊道构建的方式对其生态网络结构进行深入研究并展开评价,以把握徐州市主城区生态建设的方向和重点,并为相关城市的生态建设思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城镇蔓延和人类高密度的聚居导致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棕地、废弃地、受损湿地等典型城市困难立地。针对传统遥感影像解译速度缓慢、效率较低、人力物力需求量大等问题,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利用Landsat TM/OLI遥感影像,采用分类回归树方法,对2000年至2019年长三角城市困难立地中的绿化用地进行空间核算。文章以长三角区域的上海、南京、无锡、徐州、杭州、宁波、温州、合肥、芜湖、蚌埠等10个代表性城市为例,分析了绿化用城市困难立地的时空变化特征与分配模式,探究了长三角城市群绿色生态空间增长的土地资源供给差异及模拟预测。  相似文献   

4.
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对我国城市空间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揭示了严控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必然导致城市建设由"发展需求决定新增建设用地供给"转变为"新增建设用地供给选择发展需求",分析它对城市空间增长、规划布局、用地配置、开发强度变化和开发时序选择的影响,并从合理引导城市发展和科学编制城市规划角度对以上影响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困难立地概念及其分类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城市空间功能布局逐步优化,土地资源紧缺已成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限制性因素。立足于城市更新发展背景下,结合近年来相关研究实践,重点基于城市绿化立地条件,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进一步明确了"城市困难立地"的概念,并对其进行了重新分类,共划分为3个一级大类别(不含复合型)、10个二级中类型。明确相关概念,有助于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困难立地更深入的开发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城市更新的深入发展,人工型城市困难立地日益增多。该类困难立地主要指城市及其近远郊范围内,林木立地在完全由人工构建的生态用地或空间中,主要包括:立体绿化空间、地下空间覆土场地等。在上海市中心城区,立体绿化与地下空间覆土场地的绿化发展迅速,尤其在核心商务区,此类绿化的规模最大也最为集中,在缓解环境体验与用地资源紧张的矛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作为城市-乡村的交界地带,城市边缘区具有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社会构成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特点,在开发活动的动态演变过程中,对城市整体空间结构及城市经济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城市化过程最为快速的地区,上海城市边缘区承载着乡村向城市转换,推动着城市结构与形态的不断发展变化。选取上海近30年的城市发展空间与数据资料作为研究基础,通过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对上海边缘区空间演变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对现状演变发展情况的总结,尝试从空间、用地结构、开发项目类型3个方面对上海城市边缘区开发特征进行总结,作为国内其他城市边缘区开发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8.
工业开发与城市计划 近代城市化的尺度与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这其中有各种原因,最大的影响因素应该说是工业区开发.大规模的厂房建设用地开发、工厂职工居住区建设,以及作为运输手段的铁道及港湾的拓展,让城市结构发生改变,土地的用地性质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焕然一新.因此,回顾并探讨传统工业区开发与近代城市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园林》2020,(5)
快速城市化带来诸多"城市病",生态空间缩减、生境破碎化和立地条件质量低下,是现阶段城市生态化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城市绿化建设面临越来越多的城市困难立地。文章在简要回顾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研究和实践基础上,以无锡市梁溪区城南世家居住区景观绿化为例,聚焦场地尺度的居住区城市困难立地绿化生态改良研究,强调了实施前期场地立地状况调查评价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阐述了景观绿化工程的建筑废弃物利用、绿化种植土改良、海绵功能构建等绿化改良工程化措施,以及绿地生态改良应用的主要效益评价,为场地尺度城市困难立地绿化质量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正进入21世纪,世界城市发展出现了高密度化的趋势,目前全球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占地球陆地面积约3%的城市里。2013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超过50%,仍处于诺瑟姆城市化曲线的快速发展区间,未来城市人口的高密度化趋势将更加明显。高密度城区具有空间高密度、人口高密度、建成环境高度人工化等特征,通常面临实现绿化生态建设目标、改善人居环境品质的发展诉求与有限、零散、立地困难的绿化增量空间之间的突出矛盾。因此,高密度城区  相似文献   

11.
臧亭  李晓策  张浪 《园林》2021,(2):25-30
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是当代生态文明思想在城市规划建设领域最重要的演进。伴随着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的探索、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演进,上海生态空间建设立足当下,克服土地资源极缺等主要困难,艰难起步、跨越发展、转型升级,从城市绿地系统到城市生态系统,探索出一种高效集约、统筹兼顾的韧性城市生态系统发展模式。展望中国两个百年目标及上海2035卓越全球城市目标,上海生态空间建设将以建设韧性生态之城为目标,努力营造更加"人民"、更加"生态"、更加"上海"的城市环境,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是基于土地用途变化情况,分析预测区域未来土地用途的变化趋势.以吉林省大安市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年、2000年、2018年Landsat遥感数据,通过对其动态度、转移矩阵的计算,对该市土地利用情况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大安市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草地、耕地以及水域,共占全市总面积的75%,建...  相似文献   

13.
童世伟  王力 《城市建筑》2014,(11):29-29
基于西北半干旱地区城市或傍山依河、或依交通要道等的城市布局特点,在水资源作为主导限制因子的条件下,老城区城市用地紧张,绿色空间较少,城市基础设施多以灰色基础设施为主,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限制因素。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切实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城市新区建设时,以绿色基础设施作为先行,以绿色基础设施理论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途径指导。  相似文献   

14.
上海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生态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上海作为特大城市,人地矛盾突出,生态空间紧缺,环境容量有限,如何将生态安全理念与土地使用规划相结合,探索节约集约土地资源的规划思路,是上海贯彻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命题.以上海为例,从生态视角对土地作为一种生态资源进行分析,审视以往土地使用规划的传统观念,确立城乡统筹背景下紧凑发展的规划模式;提出上海城乡一体化要从注重对城镇规模的关注转向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引导城市在空间选择上将有限的土地资源集中到城市化的重点区域和城市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5.
房立洲  卜珺 《城乡建设》2011,(5):48-49,5
通过屋顶绿化扩大城市绿色空间和绿色面积,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大面积推广城市屋顶绿化,对缓解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日趋突出的生态恶化、土地存量骤减、“热岛效应”等问题,无疑是一种现实而有效的应对之策,在当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形势下加快发展屋顶绿化事业对缓解城市绿化用地紧张、改善城市空间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吴弋  朱兴彤  李梅丹 《中国园林》2006,22(12):21-26
绿洲和水岸是现代都市最可珍惜的财富。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推进,绿地和水体正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危机。以“绿源共生——绿地、水体和城市环境协调发展、和谐共生”为主题,从生态整合的角度,探讨当前城市滨水岸线及周边生态景观用地的发展模式,强调城市与自然生态的有机融合,为未来城市的生态演进探索一条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深入探测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式及影 响因素,是高效协同两者发展、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基础。 结合土地利用、POI等多源数据,借助空间聚类分析、地理 探测器等方法,基于南京主城区街道单元,系统揭示2006、 2012、2017、2020年公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模 式,并探究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公园绿地的规模增长滞 后于居住用地,古城区格局稳定,主城边缘变化突出;2)公 园绿地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聚集趋势波动性减弱,形成高水平耦 合、低水平耦合、公园绿地主导、居住用地主导4种空间耦合 模式;3)空间耦合受自然条件的核心支撑、规划政策的关键导 向、邻里特征的辅助催化作用。相关规律有助于深化公园绿地 与居住用地的空间耦合理论,为城市宜居环境规划与建设提供 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城郊绿色基础设施兼具城乡生态 服务与游憩功能,孤立或对立审视此二功能 会导致过度开发或机械被动保护,有机融合 则会促进城郊自然环境资源的高效保护与利 用。结合文献研究与案例分析,论文详细阐 释了融合生态服务与游憩功能的绿色基础设 施用地规划理念及技术方法:一、目标定位, 融合资源保护、生态服务、游憩休闲等复合目 标;二、现状分析,甄别绿色基础设施用地 保护要素与空间格局;三、功能设置环节,因 地植入维护要素系统自然生态过程的游憩功 能;四、用地组织层面,带动游憩产业发展的 同时提升其支持、供给、调节、文化四大生态 功能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下,上海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全球城市”国际竞争力、以城乡统筹内涵增长模式破解土地资源瓶颈、以建立农村地区“造血机制”引导全民共享的新型城镇化建设,顺应上海城市转型之势,提出土地整治工作定位转变的战略思路,以郊野单元规划为载体,开展郊野地区规划土地网格化精细管理,探索一条符合上海实际、具有上海特色、以土地综合整治助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城乡一体化的转型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地铁1号线沿线城市发展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具有多方面影响。本文以上海市地铁1号线为例.研究其沿线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形态扩散、居住空间的分布、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发展变化。上海市地铁1号线是城市西南城区扩散的发展轴,并且吸引了沿线的居住空间分布,同时带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