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车伊  王南 《城市建筑》2021,(12):107-109
本文以南京市鱼嘴湿地公园为例,测量步道长度、走向;调查公园步道铺装的材料;考察记录步道周边植被;观察记录步道沿线的出入口、集散场地设置的合理性,并根据以上4个方面提出相应规划策略,为建造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公园步道景观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兰州位于我国西北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地带,黄河水系自西向东纵贯整个城区,南北两山隔河相望,形成了兰州市两山夹一川沿河带状组团式的地形特征。在“十一五”时期,兰州第四版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着眼于未来建设生态型城市发展的要求,兰州绿化景观建设将是其中的重点。文章主要针对兰州地区的地理特点,以滨河风潸线线性景观为例,  相似文献   

3.
河流与人的共生依存关系,在人类栖息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然而当下诸多滨河空间设计在根本上背离了顺应自然的精神。基于对湖南溆浦县长乐坊城市设计的思考,本文对此三角洲景观的设计策略进行描述总结,以期在片区持续发展、品质提升等问题上有比照性之启迪。针对滨河空间系统,依托自身资源禀赋,在洪泛区域进行弹性滨河空间的重构,以解决生态脆弱、城市内涝等问题,同时为居民提供休闲游憩的公共活动场所。  相似文献   

4.
吴婕 《山西建筑》2014,(15):9-10
结合城市滨河建设的现状,对滨河沿岸街巷空间进行了有机整合,形成了以开放空间、慢行通道、复合片区为基础、"点—线—面"一体的绿色空间网络系统,加强了滨河与城市腹地的联通与互动,提升了城市的可达性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针对黄河风情线的观光线路与观光景观的现状,从兰州黄河风情线观光旅游规划的角度,对兰州滨河旅游景观提出了改造意见,以期形成完整、系统的观光线路和丰富、美观的人文景区,改善兰州滨河空间的旅游环境。  相似文献   

6.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地景区步道系统不完善的问题,对步道的营造方法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以步道功能性为基础,在平面布局、材料选择、空间尺度和人性化方面提供生态步道的营造方法,并将其运用到象鼻沟景区设计中,打造别具风格的山地步行体验,并丰富设计理念,为将来的山地步道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王银堂 《安徽建筑》2022,(10):22-23
城市滨河公共空间是多层面要素公共构成的一个复合体。对于构成复杂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而言,对空间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对空间品质分析评价方法进行选取、优化整合,并最终建立一套科学的、全面的、可操作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评价体系结合相关的评价方法,评价方面不仅局限于某种特定的研究方法,而是多方面的、综合性更强的可量化的评价方法。文章基于场所空间理论,对影响城市滨河公共空间品质的相关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确定以使用者需求为主,同时兼顾设计者及管理者等角色需求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评价原则,最终提出一个具有全面性、科学性、可操作性的城市滨河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吕昀  袁敏  许建和 《华中建筑》2008,26(10):146-147
滨水步道是城市滨水区域的重要线性空间元素,其空间节点的设置与营造是滨水区域中城市设计的关键点。该文以城市滨水步道上的节点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区域空间环境结构出发,分析并归纳节点空间的典型元素,概括空间节点的设置,总结空间节点的营造原则。  相似文献   

10.
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唐晖  夏鸿玲 《山西建筑》2007,33(10):59-60
介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特点,分析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设计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营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营造出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城市地下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1.
赵海燕 《城市建筑》2014,(33):196-196
园林营造中以园林植物为主要构成要素,因此,园林植物对于现代园林建设而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园林植物作为园林景观构成中的唯一有生命力特征的要素,不仅可以随时序变化形成丰富多变的景观效果,而且可以构建出多样的园林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刘莉 《福建建筑》2011,(5):24-26
城市地下空间中的景观布置合理可以提升地下空间的环境品质,减少人们对于城市地上地下空间的差异感,从而促进地下空间的使用与开发。文章论述了城市地下空间景观环境的构成要素及设计原则,进一步探讨了不同类型地下空间的景观营造方法,以期营造出多样化、生态化、人性化、艺术化的城市地下空间景观。  相似文献   

14.
黄璇 《江西建材》2023,(8):166-168
湖北省十堰市通过山林步道,串联新老城区,形成一条无障碍、易通达的生态道路,提升市民生活品质。文中通过十堰市步道的线位设计、桥梁结构设计、节点工程等内容的阐述,为山林步道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5.
陈祺  龚飞  王小鸽 《山西建筑》2014,(29):218-219
以中卫市滨河大道景观带设计构思为例,从地域性文化角度出发,对城市滨河大道景观带从设计理念、文化传达及景观构图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结合地域众多临界的文化特征,从建筑、雕塑、铺装、水体、景观小品及植物配置角度探讨了滨河景观特色,为营造出富有地方自然生态和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营造休闲空间的趣味景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对公共生活的渴望使都市休闲空间的趣味景观得到发展。面对目前环境所面临的问题,试图通过对都市趣味景观设计方法的探讨,启发设计者的创作思维,以期对我国都市环境质量的提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滨河空间场所精神延续和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皓  王晋华  田朝阳 《华中建筑》2012,30(4):103-106
社会结构和条件的改变引起场所的变迁,但是相对稳定的精神却是人类生活的必需条件。该文基于场所理论,解读了场所精神,分析了河流场所精神的构成,通过对东风渠滨河公园场所精神的分析,探讨了滨河空间场所精神延续和更新的途径。场所精神对于营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滨河空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校园景观是在体现文化精神的氛围下,同时与基地内地理环境充分融合的综合景观体系。针对山地校园的空间特性,提出了山地校园景观空间营造的两个原则——自然主导性和特色文化驱动性,并以沈阳药科大学本溪校区景观设计为例,在充分理解场地现状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学校文脉以及地域文化,对山地校园景观空间的构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门窗》2017,(8)
通过介绍北京艺术馆项目原创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结合现代文化类建筑的建筑特点,探讨现代文化类建筑在建筑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如何利用基地自身及周边地理环境的优势,改进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的设计,同时延续历史文脉,从而营造舒适宜人、开放活泼、游赏一体的建筑室内外空间环境。  相似文献   

20.
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济南市滨河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峰  李松凯  徐小磊 《规划师》2012,28(4):52-57
随着"一城三区"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提出,长久以来作为城市蔓延地带的滨河新区,在城市空间格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滨河新区与主城区的关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从与城市功能的背向发展向功能融合与空间一体化转变。基于此,滨河新区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以认识小清河、定位小清河和规划小清河为纲,突出"生态、文化、创新",以水或绿道为空间组织的核心元素,提出了提升价值、整合空间、保护生态、彰显文化的命题。同时,在分析滨河新区特征的基础上,以集聚与扩散的理论为支撑,在更广阔的空间层面,以更长的时空视角来思考小清河地区的发展定位和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