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针对智能变电站全站配置文件SCD在变电站设计、调试、运行、维护全生命周期中存在的语法复杂、版本校核困难、虚回路检测工作量大等问题,研究智能变电站配置文件全过程校核方法。该方法可对SCD文件的语法、语义进行校验,对不同版本文件进行比对分析,并通过模拟传动等动态校核技术,对智能二次设备虚端子、虚回路及遥信点表进行自动化测试,从而验证SCD中虚回路的正确性,提高测试效率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变电站配置描述文件中虚回路配置的正确性及其与现场设备运行的一致性,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为此认真研究了SCD文件的配置信息,在总结大量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对虚拟回路亦静亦动的自动校核方法:静态校核依次分别进行SCD文件的schema、虚回路语义校验和配置校验,而动态校核则利用故障模拟系统,实现虚回路的闭环测试。所提出的校核方法采用动静结合,可有效保障虚回路的正确性和一致性,快速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调试效率和运维便利性。  相似文献   

4.
智能变电站SCD文件管控策略完备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合运用装置过程层配置循环冗余校验(CRC)码在线管控、变电站配置描述(SCD)文件虚回路配置信息比对和SCD文件虚回路可视化校验等方法,可有效确定SCD文件升级时需同步升级配置的装置。对比分析了变电站二次系统硬回路和虚回路的特点,提出并论证了SCD文件管控策略的完备性。以母线保护为例,分析了智能变电站扩建工程中SCD文件的管控方案。  相似文献   

5.
智能变电站采用SCD模型文件描述全站二次回路信息,但SCD文件本身较大且可读性较差,不利于调试或运维人员快速有效地核查虚拟二次回路的连接正确性。介绍了GOOSE虚端子,提出了基于GOOSE虚端子验证的智能变电站虚拟二次回路自动测试仪。自动测试仪通过导入现场变电站的SCD文件和保护类装置ICD文件,自动关联GOOSE虚端子与MMS数据,可在无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完成虚拟二次回路的虚端子验证,一键生成测试报告,为智能变电站虚拟二次回路虚端子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工具。  相似文献   

6.
针对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各专业培训的新需求,设计并研制了面向变电站二次系统多专业的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综合仿真培训平台。采用数字仿真和物理仿真相结合的混合仿真模式,并通过将数字仿真平台上产生的录波文件在物理仿真平台中进行数字化回放,实现了2套不同形式的仿真培训模式的有机结合。提出一种基于通用平台的继电保护数字仿真技术,构建了智能变电站数字化实时仿真培训环境。基于多态技术,在实时态和培训态环境下同时实现了智能变电站变电运行操作和二次检修维护操作的仿真培训。基于SCD智能装置输出数据集的分层次的图形化二次虚回路设计和虚端子连接及比较技术,实现了智能变电站二次虚回路和虚端子连接的可视化的设计培训。满足智能变电站设计专业的培训需求。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型电力系统智能高效的需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Levenshtein距离模糊匹配算法的智能变电站虚回路自动校验技术,基于改进Levenshtein距离模糊匹配算法实现不规范虚端子模型到规范虚端子模型的映射建立标准端子库,解决变电站配置文件模型不规范问题。引入Word2Vector相似性改进编辑操作权重设置提高算法的准确性。依据建立的标准端子库与已通过校验的SCD文件建立虚回路校验模板,基于标准化的校验模板实现虚回路自动校验。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可提升智能变电站虚回路校验智能化水平和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前,含智能化变电站完整模型的配置描述文件及其它相关配置文件的标准化管控方案仍未见报道。实施智能站配置文件的全流程管控系统,建立基于标准描述语言的模型标准库,可以实现对智能化变电站配置精细化、标准化管理。不断完善模型检测能力,从而给智能变电站的二次设备间互联、互换、互操作提供保障。并且,给智能变电站的验收及运行维护提供基础,给基于信息模型的一些智能分析及应用提供支持。现从智能变电站中SCD文件的重要性出发,对智能变电站SCD管控系统进行研究,包括SCD管控的重要性、SCD管控的技术和管理现状。进而建立智能变电站中二次设备和虚拟二次回路的简化模型和CRC校验实现方法和管控方案。最后,在变电站SCD管控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中,引入改进的基于位置的文本文件对比算法,用于比较SCD文件,有利于现场工作人员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从而实现管控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设计与常规变电站存在差异,二次虚回路设计与虚端子连接、通信链路相关。在标准化设计规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智能变电站二次系统典型设计水平关系到设计效率及智能变电站技术的推广应用。以装置标准化和间隔标准化为基础建立典型间隔模板库,规范通信图和虚拟回路图设计;基于典型间隔知识库,采用虚端子模糊匹配原理并通过复制应用于工程设计,标准设计规范的导入只需升级知识库。依此方案建立的典型设计智能辅助平台,可显著提高设计水平。  相似文献   

10.
11.
当前智能变电站中智能标签技术采用扫描光缆上的智能标签可视化展示实回路和虚回路的连接关系,采用私有数据库作为智能标签可视化应用的数据源。从两个方面做了优化,在智能标签数据源方面,采用全景模型文件的数据源,取代了私有的数据库格式;在标签生成配置流程方面,采用轻型的全景模型配置工具,取代了二次系统设计软件配置物理信息流和SCD文件的模式。全景模型文件包括实回路模型文件和虚回路模型文件,通过两个模型文件中的物理端口实现“虚实对应”和虚实映射。采用优化后的技术,有利于二次系统设计软件产物的互换互通,有利于智能标签数据处理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节余了智能标签的制作时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建设全过程模块化的智能变电站,实时地监测继电保护装置,提出了一种智能变电站虚回路的在线状态监测技术。在智能变电站全过程模块化管控策略的基础上,研究了SCD文件的图形化展示技术,提供了装置自身运行状态、软压板投运状态、逻辑链路状态等综合信息。同时在线状态监测系统中将熵权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相结合,用于综合评价识别智能变电站虚回路中的故障类型,及时消除故障隐患,提高现场运维人员的工作效率,进而推进变电站智能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智能变电站大规模的投入运行,同时智能变电站扩建工作也在不断的推进。目前智能变电站改扩建技术缺乏完整的技术体系,为了界定改扩建影响范围,确保改扩建间隔配置信息不影响运行间隔信息,提出一种基于二次虚回路自动识别间隔信息的方法,将二次设备归属到间隔。同时提出一种基于间隔CRC的二次回路配置管控方法,以明确定位改扩建对母线保护装置配置信息的影响范围。最后提出基于语义识别的方法,对CCD文件二次虚回路校验,保证虚回路配置的正确性,为智能变电站改扩建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改扩建效率。  相似文献   

14.
随着智能变电站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大规模智能变电站新建和改扩建工程集中投产。在此背景下,由于设计人员和运维人员在经验、习惯方面的差异,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标准化设计难度大,光纤回路设计与正确性校核靠人工完成,设计效率低、图纸正确性校核困难。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算法的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自动设计方案。通过采集海量变电站物理配置描述文件(SPCD文件),经过人工智能学习,建立神经网络决策树,实现根据二次系统设计要求自动输出光纤回路设计图纸。该方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升了智能变电站光纤回路设计效率和质量,进而实现光纤回路设计的标准化、智能化。  相似文献   

15.
刘彬  林俊 《广西电力》2011,34(2):5-7,29
根据数字化变电站的特点,针对变电站二次虚拟回路提出了智能检测软件的开发方案.检测软件以数字化变电站全站配置的SCD文件为检测依据,首先将SCD中的虚端子连接按间隔导出,将每个间隔所关联的信息以表格形式生成文件,检查关联逻辑是否满足变电站设计的要求,做静态检测;其次对网络通信做通信工况、报文分析和模拟收发检测,根据SCD...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智能变电站工程在SCD虚端子连接方面工作量大、出错率高和效率低的情况,提出了一种虚回路自动生成的技术来提高SCD虚端子连接的效率。借助虚回路设计模板,提出了一种基于模板库的虚回路自动生成方法,开发了一种虚回路自动生成的技术。该技术可以解析模板文件,依据模板文件内设备的IEDname, IED描述,GOOSE、SV输入输出的描述关键字、引用名关键字等信息进行查找并实例,自动生成SCD的虚回路。通过实际工程验证证明,本方法兼容性强,适应各类设备厂商装置,可帮助设计或集成厂商等人员完成虚回路的自动生成,并保证了SCD虚端子连接的准确度,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智能站二次信息传输由以前的电缆改成光纤传输方式,存在信息传输不透明、缺陷查找不方便等问题,基于此,提出了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智能预警及故障诊断方案,并开发了相应的智能预警及故障诊断系统;根据智能变电站信息传输的特点,针对IEC 61850协议中没有物理链路模型的问题,对过程层二次通信中相应的物理信息节点进行建模,构建二次设备通信的物理拓扑;将二次设备虚回路信息流映射到相应的物理拓扑中,使物理拓扑与虚回路信息有机融合,构建完善、虚实结合的二次回路拓扑架构;根据智能变电站内信息流特点建立了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专家知识库,通过实时获取装置的运行状态信息综合判断回路实际运行状态,以实现智能变电站二次回路的智能预警及故障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