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思想和方法。并且,这种认识事物的思想和方法有普遍意义。建筑是世界存在的事物之一,拥有‘物质性’的基本性质,其存在的过程必然是一个‘运动’的发展过程。那么,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而论,建筑的‘运动’发展的规律性,也是一种事物的必然现象。可见,建筑的规律存在是必然的,也是需要建筑学理论去揭示和认识的。然而建筑规律的决定因子是什么?就是本文  相似文献   

2.
一、建筑形式构图的基本特征 建筑是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需要的人工的空间环境。建筑物是形成这种空间环境的物质手段,在通常情况下,它是一种巨大的社会劳动的产品。建筑物的构成,受着以下三方面的客观法则的制约,卽:(一)符合人民生活和生产的实际需要;(二)符合物质的自然规律性(如物理和力学规律等);(三)符合社会生产技术的条件(如材料生产和施工技术的水平等)。这些客观法则的制约性,规定了建筑物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征。这就是:建筑内容构成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6):111-112
网络成瘾症或称网络病态使用,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如何科学的认识这种社会现象,精神病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自的看法。本文试用精神分析理论的观点对青少年网络成瘾症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4.
随着数字化技术和结构技术的革新,当代国内外建筑逐渐出现了一些复杂的、不确定的以及具有交叉学科特征的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物质文化。然而建筑师的传统结构性方法逐渐显现出不足以解释与拓展这种文化现象的问题,亟待一种新的方法。结构找形提供了这样一种途径,为建筑师从社会角度探索形的建筑的物质文化带来了一种新的可能。文章在分析现状问题基础上,通过对结构找形设计的介绍,探讨了其适应当代建筑发展的思维特征及其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9,(29):271-272
题元和论元之间的对应关系主要是以常态联接和非常态联接这两种形式呈现。以"the ice broke"为例,从致使动词的去致使化角度出发,对受事角色由宾语位置转移到主语位置的现象进行了探究,不仅能支持同一个句子中的题元角色之间是相互流动的观点,而且为认识题元到论元的非常态联接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本文提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不能只从现代建筑的理论和观点出发 ,还应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解读 ,文中引用部分事实论证了传统建筑中的文化现象和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指出了有关中国建筑史论著和建筑教育中的一些缺憾。  相似文献   

7.
住宅建筑节能的经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昌地区为冬季采暖,夏季制冷地区,特别是近年来用电量大幅度飙升,电力容量逐渐供不应求,本文从建筑物的全寿命角度考虑住宅建筑的经济因素。在目前住宅建筑的材料构造、施工技术状况下,适当增加投资用于建筑保温,降低能耗,既节能又减少了建筑的全寿命投资。  相似文献   

8.
中国最初的建筑是从山面进入的,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檐面入口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主流形式,文章通过历史资料的考证和现存建筑的比对,尝试从多种角度去剖析和诠释这种转变逻辑,以期对中国传统建筑入口的原初形式有一个更清晰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中国建筑文化”这是个很大的题目,是我们设计和创作的背景。本文提出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希望促使更多的同志重视总结新时期发展建筑文化的经验,能够从广阔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经济背景、哲学背景的角度研究建筑问题,从社会各方面吸收营养,争取社会各界对建筑的理解和支持建筑设计与创作是灵魂文化建筑文化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建筑作为物质文化很明显地表现为城市、乡村、居住区、生产区,建筑物、园林、小品……直接为社会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文化娱乐、学习、交际等活动服务。建筑作为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急变社会中的建筑策略”一文提出“谁的策略”的追问,从建筑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划分了政府、地产开发商、建筑师、建筑理论研究与教育工作者以及民众等5类策略主体,并对相应的策略目的和内容进行剖析,提出了作者认为值得实践的方向。文中指出建筑师在面对急变社会时的疲软无力,认为要想改变这种状态,只能更加积极地介入社会生活,用批判的眼光去认识当代社会与建筑现象。  相似文献   

11.
如何实现我国建筑的现代化,是生活实践每天都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它迫使我们去思考、寻求正确的解答,对这样一个重大问题,人们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和观点,本文拟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以求指正。建筑现代化的几点基本认识 1.建筑现代化,既是奋斗目标,又是实施过程和必经的途径。有的同志认为,我国经济尚不  相似文献   

12.
从香港地区《建筑物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着手,归纳分析香港地区的建设工程分类管理制度,探讨香港地区公共工程和私人工程的市场交易、实施过程和质量安全管理的管理模式。结合大陆建筑市场管理实际,探索香港地区的做法对建筑市场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启示和借鉴意义;基于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从投资性质角度区分政府类和非政府类投资项目,提出区分"两类"项目进行管理的观点及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 ,一些帝国主义在中国侵占或兴建一些城市 ,有的是由多个国家的租界发展的大城市 ,如上海、天津市等。在这些城市中 ,由占领国修建大量该国当时盛行的风格的建筑 ,这就使上海、天津两市具有了“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美称”。这里不拟讨论这种现象是否正常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事实这种现象已形成这些城市的形象特征 ,如上海的外滩。我们认可这种历史事实 ,也把它们当作近代代表性建筑加以保护。问题是 ,今天有无必要炫耀这种历史现象 ,或当作新的城市风格去标榜、去追求 ?  正当进入新世纪 ,上海包括郊区城镇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对建筑物各个方面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在这种情形下,建筑开发单位开始更加重视建筑物的质量和美观,建筑结构设计作为影响建筑质量的重要环节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建筑结构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使用及其安全性。为了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同时也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整体质量,必须对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归纳,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本文结合目前结构设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措施,希望能够为同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绿色建筑研究的深入,从全生命周期(LCA)角度评价建筑成为必然,这就要求对建筑物整个生命周期内各阶段消耗的资源和产生的环境负荷进行全面评估。该文以全生命周期的观点评价双层玻璃幕墙,提出双层幕墙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效益的计算方法,并以杭州地区的应用为案例,分析双层幕墙建筑在该地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6.
建筑,因人类的功能需求而创造营构,也因功能需求使用的完成或功能使用年限的结束等缘故而退出使用.于是,原有功能需求的建筑成为历史,只是物质形态还存在,人们通常称这尚存的物质形态为“历史建筑”.当然,对任何一个时期的人居社会来说,这种尚存的“历史建筑”现象都是存在的,古代有、近现代有,当今及未来的人居社会也同样会有,这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人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历史建筑”?这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关键在于认识,在于人们以什么样的文化意识观念来认识这一曾有的“历史”遗存,这是人类所应具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7.
在理论界和实践中,至今仍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基本建设部门是一个创造固定资产的独特的物质生产部门,而建筑业仅是为基本建设提供劳务的附属部门,由此又得出这样一种看法:基建经济学是一门独特的部门经济学,它包括了建筑经济学,而建筑经济学是基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种观点和看法是很值得商榷的。笔者认为导致这种观点错误的根本原因是这些同志对建筑业和建筑经济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是没有弄清楚建筑业与基本建设,建筑经济学与基建经济学的关系。这无论对发展建筑业,还是搞好基本建设都是不利的。建筑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重要的产业部  相似文献   

18.
大凡建筑评论,都可以从三个角度审视建筑,如果借文学评论理论的术语之说,那便是“作者论”、“本文论”及“读者论”。本文拟将引以为“建筑创作论”、“建筑本体论”和“建筑主体论”。所谓建筑评论的歧义现象——即同一个对象下的不同评论——无时无刻地困扰着我们。人们经常评判不一,即使是专业的建筑评论家,他们之问的差异之大一样能使人们怀疑是否在评论同一个建筑。本文试图对建筑评论理论的三种观点分别加以阐述,通过分析它们各自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四个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每个建筑物的设计在功能、建筑型体,环境美化等问题上的要求各有所不同。再从房屋建筑类型来说,有民用建筑、工业建筑、农业建筑,在使用上亦各不相同,有的建筑设计超过了地区标准,有的建造后还不能投入使用。有了供水供电,无排水管道;有了煤气干管,无法接通支管等现象存在。市政设施没有全面系统地配套。为  相似文献   

20.
建筑装饰既能补充完善建筑物的各项使用功能,又能美化建筑物本身及其周边环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建筑装饰在实践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的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