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及100%转色-完全成熟2个生长期分别采用50%、20%遮光的遮阳网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以正常生长果实为空白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达到成熟时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分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遮光程度的遮阳网遮光处理后浆果到达成熟时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的样品中检测到15种花色苷,而其余4种处理检测到14种花色苷,未检测到3’-甲基花青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不同遮光处理后其花色苷总量均高于对照,而甲基化花色苷仍为主要花色苷,其中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5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显著提高了样品中甲基化花色苷含量。经过不同遮光处理后花色苷组分构成均有改变: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进行遮光,明显提高了香豆酰化修饰花色苷及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的遮光显著提高了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4种遮光处理均使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含量显著降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主要增加了3’-甲基花青素乙酰化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花青素葡萄糖苷、3’-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2.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不同转色期分别采用20%、50%遮光的遮阳网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 分析不同遮光程 度及转色时期对葡萄生长过程中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的差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5%转色-完全成熟期进行20%、50%遮光及在100% 转色-完全成熟期进行20%遮光,果皮中花色苷的总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CK)。 5%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遮光主要影响赤霞珠果皮中 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乙酰化葡萄糖苷、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的含量;100%转色-完全 成熟期间遮光主要影响赤霞珠葡萄果皮中甲基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 翠素葡萄糖苷、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的含量。  相似文献   

3.
摘叶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赤霞珠和品丽珠为试材,研究摘叶处理对赤霞珠和品丽珠葡萄果实酚类物质(总花色苷、总酚、单宁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为晋中南地区酿酒葡萄及葡萄酒的生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摘叶能促进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积累,其中赤霞珠在转色初期摘除4片叶效果最好,能显著提高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23.92%)、总酚(增加了22.0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83.02%)(P<0.05);而品丽珠在转色末期摘除6片叶效果最佳,能显著提升采收期成熟度、总花色苷(增加了12.79%)、总酚(增加了26.17%)、单宁(增加了128.80%)及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增加了140.82%)(P<0.05)。  相似文献   

4.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HPLC-MS)技术研究西拉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果皮内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葡萄成熟过程中共检测到27种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其中黄酮醇类物质舍量最高,黄烷-3-醇类次之.各类非花色苷酚类的含量在转色开始逐渐上升,到转色后1~2周达到最大值,随后缓慢下降;采摘前2周,除了酚酸类物质含量趋于稳定、白藜芦醇含量下降之外,其它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再次升高.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UPLC-ESI-QQQ-MS)和超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离子化串联质谱(UPLC-ESI-MS/MS)技术分别对甘肃武威地区2个代表性酿酒葡萄种植基地(38°、莫高)黑比诺葡萄在不同成熟阶段内果皮中花色苷和非花色苷酚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从完全转色开始到采收结束,果皮中总花色苷酚含量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波动变化趋势,并且在转色后4周时含量相对较高;总非花色苷酚含量与总花色苷酚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且在转色后2周时含量达到最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在葡萄成熟过程中,糖酸比与酚类物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总花色苷酚与总非花色苷酚之间呈高度负相关,而酚酸的变化对果实中黄烷醇和黄酮醇的积累也有影响。该试验结果可为当地精确判断采收时间、分类指导种植调控提供数据支持,也可为酿酒葡萄花色苷与非花色苷物质含量的分布,代谢合成规律以及不同类型酚类化合物间的相互影响机制奠定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酿酒葡萄成熟期间果实质地特性和花色苷含量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旭  杨丽  张芳芳  张振文 《食品科学》2015,36(2):105-109
研究酿酒葡萄果实成熟期间质地特性和花色苷含量的变化规律,以酿酒葡萄赤霞珠(Vitis vinifera L.)为研究对象,采用物性分析仪对其果皮机械特性和果实质构多面特性进行分析,并测定了果皮中总花色苷和9 种花色苷组分的含量,以及花色苷可提取率。研究表明:赤霞珠葡萄果实成熟期间果皮中总花色苷和可提取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至转色后第6周达到最高,分别为880.29 mg/kg和841.38 mg/kg。果实成熟期间果皮厚度逐渐增加,并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568),与花色苷可提取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2=-0.475)。表征果皮硬度的参数杨氏模量(Esk)与花色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2=0.581),与花色苷可提取率呈显著负相关(R2=-0.609)。果实质构多面分析各参数与果皮花色苷含量和可提取率之间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外源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转色期对葡萄果实喷施400 mg/L乙烯利(含1 mL/L Tween-80)(处理组)或1 mL/L Tween-80(对照组),采收期采收并进行小容器发酵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对葡萄酒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可有效提高葡萄酒的饱和度(C值)及红黄色色调(a值和b值),提高葡萄酒中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为主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同时以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主的大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和非花色苷酚的总质量浓度也显著提高,而葡萄酒中的花青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3-O-(6-O-反式香豆酰化)葡萄糖苷和水杨酸质量浓度不受乙烯利处理的影响。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花色苷酚中的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和羟基苯甲酸中的没食子酸是其主要的差异性酚类物质组分,且对乙烯利处理的葡萄酒贡献较大。乙烯利处理能够提高葡萄酒中3’5’/3’-羟基取代花色苷、甲基化/未甲基化花色苷、吡喃/非吡喃花色苷的比例,同时降低3’5’/3’-羟基取代黄烷醇和3’5’/3’-羟基取代黄酮醇的比例。综上,田间应用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有助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可应用于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8.
川西北干旱河谷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花色苷的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色苷是葡萄果实主要呈色物质,其积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川西北干旱河谷地区的赤霞珠葡萄果实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以及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果实成熟过程中花色苷的组成与含量及部分关键酶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从果实完全转色至随后的3或4周内,是花色苷积累的高峰期;酰化和非酰化花色苷的相对比例及甲基化和非甲基化花色苷的相对比例不随成熟进程或年份而变化,但花翠素类与花青素类花色苷的相对比例受年份影响较大,降雨量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它可能通过影响花色苷积累高峰期果实类黄酮代谢中F3'H和F3'5'H基因的表达而影响碳的分支流向.  相似文献   

9.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通过高效液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研究单干单臂、单干双臂和单干双层双臂3 种整形方式对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并采用聚类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筛选不同整形方式间单体非花色苷酚的差异组分。结果表明:与单干单臂和单干双层双臂整形相比,单干双臂整形可以提高葡萄果皮中的槲皮素-3-O-葡萄糖醛酸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山柰酚-3-O-半乳糖苷、槲皮素-3-O-鼠李糖苷类黄酮醇物质的含量;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葡萄果皮中杨梅酮-3-O-葡萄糖苷、异鼠李亭-3-O-葡萄糖苷、丁香亭-3-O-葡萄糖苷类黄酮醇类物质和表没食子酸儿茶素、儿茶素类黄烷醇类物质及原儿茶酸类、香草酸酚酸类物质的含量均高于或显著高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而单干双层双臂整形葡萄果皮中仅原花色素C1的含量较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受年份的影响较大,且单干单臂和单干双臂整形对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模式类似,而两者与单干双层双臂整形区别较大。PLS-DA结果表明,不同整形方式的葡萄果皮中单体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槲皮素-3-O-葡萄糖苷、杨梅酮-3-O-葡萄糖苷等黄酮醇类物质是3 类整形方式所处理的葡萄果皮的主要差异组分,且对单干双臂整形处理组的贡献值较大,单干双臂整形的葡萄果皮中含有较高的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综上,单干双臂整形方式有助于葡萄果皮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积累,可被应用于陕西关中地区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刘旭  陈敏  武轩  金小朵  张振文 《食品科学》2016,37(22):230-236
研究酿酒葡萄转色后不同成熟度指标的动态变化规律。以“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分别测定了技术成熟度和总酚成熟度指标,并进行了浆果感官评价。结果表明:转色后果实物理性状参数和糖含量迅速增加,转色后第4周达到最大值,成熟后期略有下降。果实中总花色苷含量逐渐增加,在转色后第6周达到最高,随后有所降低。浆果中可提取花色苷含量持续增加。细胞成熟指数、种子成熟指数和总酚指数总体上逐渐降低。果皮单宁含量变化较小,种子单宁含量在成熟前期显著降低(P<0.05),后期变化较小。不同分子大小聚合色素的含量逐渐增加,转色后第6周时达到最大值。浆果感官评价中各种成熟度的得分逐渐增加,果肉香气成熟度和果皮成熟度得分均在转色后第7周时最高,成熟后期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11.
Effects of the modification of whole vine or individual cluster light environment by shade cloth from berry set to maturity were studied on the volatiles and glycoconjugates in Muscat (Muscat of Frontignan; Vitis vinifera L) berries over 2 years. Whole vines were shaded with 50 and 70% shade cloth, while bunches were shaded with 90% shade cloth. The sun‐exposed berries were chosen as control berries, and the berries naturally shaded under foliage were also studied. The natural shading of bunches under foliage did not decrease the levels of free and bound compounds in Muscat berries compared to sun‐exposed berries. The artificially shaded bunches showed lower levels of monoterpenols and C13 norisoprenoids than sun‐exposed berries and berries from naturally shaded bunches. Moreover, the effect of vine shading on the aroma composition of Muscat berries was lower compared to artificial bunch shading. In 1996 the leaf area/fruit yield ratio was modified by decreasing the bunch number per vine. This change did not influence the total amounts of glycosidically bound compounds, except for monoterpenic glycoconjugates. However, the higher monoterpenic glycoconjugate levels in these berries were likely related to their early maturity. Under our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erry aroma composition did not appear to be affected by foliage shade. © 2000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2.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和"蛇龙珠"为材料,在转色-完熟期间通过套袋对其果实进行遮光处理,以常规管理果实为对照,分析遮光处理对酿酒葡萄果实理化及香气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遮光处理完熟"蛇龙珠"和"赤霞珠"果实百粒质量较对照分别高出7.43%和8.74%,平均粒径较对照分别高出1.57%和2.60%,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对照分别高出7.50%和2.76%,pH值较对照分别高出4.16%和1.04%,可滴定酸含量较对照分别低出25.37%和14.71%。香气成分分析显示,遮光处理可抑制样品酿酒葡萄果实醇类物质的释放,促进醛类物质释放。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东北农业大学小浆果资源圃内白穗醋栗果实,利用固相萃取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多糖、花色苷、非花色苷等组分,测定各组分的化学成分,并进一步测定各组分的总酚以及总花色苷含量,使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铁离子还原能力等方法测定其各组分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白穗醋栗果实中含有丰富的非花色苷多酚为78 种,花色苷多酚只有一种为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可以作为一种潜在的花青素提取原料;白穗醋栗果实多酚粗提液总酚含量为(34.93±0.47)mg/g;总花青素含量为(2.99±0.98)mg/g;果实表现出了较强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赤霉素拉穗处理对西拉葡萄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霉素是一种常见的植物激素,在高等植物的各个生长发育阶段都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本实验针对山西 临汾地区酿酒葡萄西拉果穗过于紧密、果实酚类物质含量低等问题,采用赤霉素进行拉穗处理:于葡萄开花前20 d 和15 d分别采用3 种不同质量浓度(3、5、7 mg/L)的赤霉素溶液浸蘸果穗,研究各处理方式下葡萄果实酚类物质 的含量及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开花前赤霉素处理对西拉葡萄果穗具有显著拉长作用(P<0.05),并促进了葡萄 果实的成熟;单体花色苷含量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均随着赤霉素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且相同质量浓度 下开花前20 d赤霉素处理组单体花色苷含量高于开花前15 d处理组;所有处理组中以开花前20 d 7 mg/L赤霉素浸蘸 处理果穗效果最优,该处理能显著提高葡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含量(P<0.05),并对酰 基化花色苷和黄酮醇类物质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疏穗处理设置不同产量(450 kg/667 m2、720 kg/667 m2和990 kg/667 m2),探究不同产量对山西乡宁地区赤霞珠葡萄果实及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期在保产的基础上通过限产为山西乡宁地区生产优质酿酒葡萄原料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赤霞珠葡萄在产量为720 kg/667 m2、果穗数为16穗/株时,成熟葡萄果实中总酚、单宁含量及葡萄酒中酚类物质含量与其他两种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葡萄果实成熟度最好(成熟系数31.45),成熟葡萄果实中总糖含量最高(211.00 g/L),总酸含量最低(6.72 g/L),总花色苷含量最高(33.33 mg/L),酿造的干红葡萄酒基本理化指标符合GB 15037—2006《葡萄酒》要求,感官评分最高(80.8分),说明该产量下赤霞珠葡萄品质和酿酒品质最优。表明通过疏穗适度控制产量有利于提高山西乡宁地区的赤霞珠葡萄品质和葡萄酒质量。  相似文献   

16.
臭氧处理对不同成熟度葡萄保鲜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杰  朱飞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359-362
为确定臭氧保鲜葡萄的最佳采摘期,以臭氧处理七、八、九成熟的3种不同成熟度的果实,测定其贮藏过程中相关理化指标的变化,包括可溶性糖含量、维生素C、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耐压力以及失重率和腐烂率等。结果表明:采用臭氧水处理葡萄时,八成熟果实在21d时的可溶性糖含量为13.84%,维生素C为5.18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6%,可滴定酸为0.55%,耐压力为0.11MPa,失重率为0.75%,腐烂率为0.70%,贮藏保鲜效果最好,可为臭氧保鲜处理条件下的葡萄采摘时期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以湖南省怀化市刺葡萄品系中的甜葡萄(Vitis davidii Foex. cv. Tianputao)品种为试材,设置3 个产量水平,分别为1 300 kg/667 m2(L1)、1 900 kg/667 m2(L2)、2 500 kg/667 m2(L3),分别测定各产量水平下葡萄的总酸、还原糖、单体花色苷和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等主要品质指标,并对果实品质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两年的甜葡萄总酸含量随产量增大而增加,还原糖含量则随产量增大而降低;2014年花色苷总量表现为L1含量最高,2015年则为L2含量较高,其中基本花色苷总量均表现为L3处理的葡萄含量最低;从两年的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总量和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看,L2葡萄含量最高,其次是L1,L3的葡萄含量最低。结论:主成分分析可看出两年间3 种产量下的甜葡萄分布趋势一致且品质具有差异性,结合两年酚类物质含量看,1 900 kg/667 m2产量下的甜葡萄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摘叶、反光膜和摘叶+反光膜处理对赤霞珠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还原糖、总花色苷、总酚及单宁含量的影响,并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它们综合得分,旨在筛选出适合当地酿酒葡萄栽培的最佳模式。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摘叶处理葡萄中可溶性固形物、还原糖、总花色苷、总酚含量分别提高了4.6%、5.1%、43.2%、46.0%,可滴定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且,摘叶处理的最佳(40.99)和模糊综合评价得分最高(0.698 4)。由此认为,在赤霞珠果实转色中期摘叶处理适宜于陕西地区大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以新疆天山北麓产区‘小芒森’葡萄果实为原料,分别测定五家渠和玛纳斯地区葡萄果实成熟过程(花后8~13周)中的理化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 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对其香气物质进行分析,并对其香气物质差异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PLS-DA)。结果表明,在葡萄果实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整体呈上升趋势,而可滴定酸含量呈下降趋势,花后第13周,五家渠、玛纳斯地区葡萄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分别为30.10 °Bx、27.47 °Bx,可滴定酸含量分别为11.91 g/L、10.67 g/L。在成熟过程中,香气物质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两地区葡萄果实共检出香气物质46种,其中,醇类10种,醛类16种,酯类3种,酮类4种,酸类1种,烯类6种,苯类6种。PLS-DA结果表明,导致两地区葡萄果实组分含量差异的主要物质为己醛、E-2-己烯醛、乙酸、己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