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DTM129型细纱机采用空心罗拉式集聚纺的纺纱工艺优化。阐述了空心罗拉式集聚纺的成纱机理和结构特点,实际纺制了JC 14.8 tex、JC 9.7 tex、JC 7.3 tex集聚纱,以成纱3 mm毛羽数、断裂强力、强力CV、伸长率、条干CV为指标,选取了吸风压力、细纱捻系数、钢丝圈号数、吸风槽形这4项关键工艺参数进行了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优化,得出了3个品种较优的纺纱工艺配置。认为:DTM129型细纱机进行空心罗拉式集聚纺改造后,应根据所纺品种配置捻系数、钢丝圈号数、吸风槽形等关键工艺。  相似文献   

2.
棉纺赛络纺工艺研究和实践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探讨棉纺赛络纺纺纱工艺。分析论述了棉纺赛络纱的特点及赛络纺改善成纱强力、条干和毛羽的工艺原理,对赛络纺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细纱罗拉隔距,喇叭口中心距、后区牵伸倍数、钳口隔距、导纱动程、细纱捻系数及钢领钢丝圈、胶辊选用、络筒速度、清纱门限等进行了试验分析。指出:通过合理配置工艺参数及纺纱专件,能够充分发挥赛络纺的优点,实现强力高、毛羽少、条干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3.
细纱机前区加装压力棒纺制特细号纱的实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探讨细纱前区加装压力棒的纺纱效果及工艺配置问题.在FA503型细纱机上对配置压力棒隔距块纺制CJ 7.4 tex特细号纱的质量情况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压力棒隔距块有利于提高成纱质量,压力棒隔距块钳口大小直接影响纺纱效果,适当增加细纱后区牵伸倍数和减小粗纱捻系数对成纱质量影响不大.指出使用压力棒隔距块时钳口应比普通隔距块加大0.25 mm~0.5 mm,为保证正常牵伸,可适当增大细纱后区牵伸倍数或减小粗纱捻系数.  相似文献   

4.
探讨粘胶9.8 tex强捻纱的纺纱工艺。简述了粘胶纤维的性能和纺纱工艺流程,介绍了纺粘胶强捻纱各工序工艺原则、工艺参数配置和具体的技术措施。指出:开清棉工序应避免纤维损伤;梳棉工序要加强纤维梳理和转移;并条工序需要提高纤维伸直度和匀整效果;粗纱工序要合理设定粗纱捻系数,提高假捻器的配置效果;细纱工序重点要对细纱捻系数、摇架压力与钳口隔距等优选,加强锭带的选用和管理工作;负压低温热定形处理提高了成纱捻度的稳定性。认为:通过合理的工艺优选可以使粘胶强捻纱获得良好的纺纱效果。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毛型紧密赛络纺纱线的成纱质量,采用正交试验法对3个关键工艺参数即捻系数、吸风负压、双排打孔皮圈型号进行了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细纱捻系数为300,吸风负压为3 000 Pa,双排打孔皮圈型号为6C3时,紧密赛络纺毛纱成纱综合质量最好。所纺的16.67 tex紧密赛罗纺毛纱的单纱断裂强度为6.05 cN/tex,有害毛羽数为97根/10 m,条干CV值为19.79%。  相似文献   

6.
精梳有机棉改性粘胶混纺纱的生产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顺利纺制出精梳有机棉改性粘胶混纺纱,针对改性粘胶纤维的特性,采用条混工艺,通过调整并条胶辊处理方法,防止纤维缠绕,合理设置粗纱张力,防止粗纱意外牵伸,优选细纱罗拉隔距、压力棒隔距块及钢丝圈型号,使得精梳有机棉改性粘胶混纺纱得以顺利纺制。  相似文献   

7.
提高纯棉赛络色纺纱质量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顺利生产纯棉赛络色纺纱,优选了粗纱、细纱、络筒工序的相关工艺参数。实践证明:赛络纺纱弥补了由于原棉物理性质的变化而带来成纱质量的恶化,特别是粗纱捻系数、粗纱定量、细纱隔距、粗纱隔距块、细纱隔距块、细纱双孔喇叭口型号及导纱钩升降全程和钢丝圈型号的选择,对纯棉赛络色纺纱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探讨赛络纺加装压力棒隔距块的纺纱工艺.针对赛络纺粗纱定量轻、供应能力不足的问题,在赛络纺提高粗纱定量的条件下,通过采用异形曲面压力棒隔距块,适当减小粗纱捻系数,调整细纱隔距、加压、胶辊位置等工艺参数,较好地解决了因加装压力棒隔距块造成的细纱牵伸不开问题,改善了成纱质量,提高了粗纱机的供应能力,降低了生产成本.赛络纺加装压力棒隔距块使管纱3 mm毛羽及A3级纱疵增加较多,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为了顺利开发Parster粘胶赛络纺针织用纱,针对Parster和粘胶两种纤维的特性,采取一预并三混并混和工艺和赛络纺纺纱方法,重点解决了Parster纤维黏卷、梳棉棉网飘浮断头、并条易绕罗拉及胶辊等问题;优选前纺工序各部速度与隔距、梳棉机针布型号、粗纱定量、粗纱捻系数、细纱双孔喇叭口间距、细纱捻系数、络筒清纱参数,同时加强各工序温湿度管理,最终确保了赛络纺Parster粘胶混纺纱的顺利生产,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在棉纺设备上纺制紬丝/涤/腈混纺疙瘩纱的工艺特点。纺制工艺要点是梳棉机盖板反装和放大隔距,细纱机降低锭速和细纱增加捻系数。  相似文献   

11.
为了减少C 16 tex成纱毛羽,采用细纱小样机对细纱工艺配置和纺纱器材进行优选,运用对比试验的方法来分别测试各影响因素,得出了控制棉纱毛羽效果较好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锭速为5 000 r/min、细纱捻系数为390、后区牵伸倍数为1.08倍、亚光钢领型号为PG1 4254、钢丝圈型号为6903 1/0、隔距块规格为1.8 mm,前胶辊采用高弹低硬度胶辊,所纺制的C 16 tex纱3 mm及以上棉纱毛羽数量降低75.6%,有效降低了纺纱过程中产生的毛羽数量。  相似文献   

12.
探讨传统环锭纺包芯纱与赛络纺包芯纱的细纱工艺参数优化及芯纱包覆效果、成纱质量对比。细纱工序选择钳口隔距、后区牵伸倍数和捻系数进行三因子三水平正交试验,对条干CV、强力、毛羽等成纱质量指标进行测试,得出条干CV值的优化工艺为:钳口隔距3.5mm,后区牵伸1.39倍,捻系数402。对传统环锭纺包芯纱与赛络纺包芯纱的芯纱包覆效果与成纱质量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环锭纺包芯纱的包覆效果、成纱质量均优于赛络纺包芯纱。认为:无论是纺制传统环锭纺包芯纱还是赛络纺包芯纱,都应控制好芯纱的喂入位置,从而保证良好的芯纱包覆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纺制精梳棉Formotex纤维混纺竹节纱,根据Formotex纤维性能特点,合理选择工艺流程,清梳工序多松少打、多梳少落,优选速度、隔距等工艺参数,减少纤维损伤、提高棉网清晰度;并粗工序优选后区牵伸、罗拉隔距和粗纱捻系数,注重改善纱条均匀度;细纱工序合理选用胶辊、钢丝圈和集合器,控制毛羽和减少纱疵,最终使纺纱质量指标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4.
紧密纺精梳细号纱关键工艺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为提高紧密纺精梳细号纱成纱质量,采用正交试验法对影响紧密纺精梳细号纱4个关键工艺参数--网格圈目敷、吸风负压、前胶辊加压、隔距块规格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网格圈目数3 600目/cm2、吸风负压2 400 pa、前胶辊加压量170 N/双锭、隔距块2.5 mm时紧密纺精梳细号纱成纱质量最好.采用这一工艺所纺CJ 7.3 tex纱的断裂强力为152.8 cN、3 mm以上毛羽根数为1.85/10 m、条干CV为14.84%.  相似文献   

15.
紧密塞络纺棉纱既具有紧密纱毛羽少的优点,又能发挥塞络纺合股的效果,是生产高档次织物的理想原料。介绍了紧密赛络纺的纺纱原理和特点,井通过对纱线性能的对比分析,对紧密塞络纺棉纱的关键影响因素(吸风负压、集聚牵伸、隔距块、钢丝圈)进行了优化设计,为纺制紧密塞络纺棉纱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6.
探讨再生麻纤维与粘胶纤维混纺纱的纺纱工艺.针对混纺纤维的性能特点,纺前需对再生麻纤维进行预处理,开清棉工序重点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采用“大隔距、适宜后区牵伸、较低速度”的工艺原则,以改善熟条条干均匀度;粗纱捻系数偏大掌握,以减少意外牵伸;细纱后区牵伸偏大掌握,优选钢丝圈型号;络筒工序合理设置清纱参数,最终成功纺制出再生麻/粘胶60/40 14.5 tex混纺纱,其成纱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全聚纺集聚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在加装全聚纺装置的QFA1528型细纱机上,分别采用四种集聚负压:1600Pa、2000Pa、2400Pa、2800Pa;四种槽型的吸风插件:水滴槽、短斜槽、直槽、长斜槽;三种不同的气流导向片:A型、B型、C型,纺制线密度为9.7tex的纯棉全聚纺纱线,并对纱线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采用示踪纤维方法,对纱体内纤维的内外转移系数进行测量,继而分析不同集聚区工艺对成纱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负压为2000Pa时,纱线条干和强力最好,当负压为2800Pa时,3mm以上的有害毛羽最少;当吸风插件选择短斜槽时,纱线条干最好,选择长斜槽时,纱线的强力和毛羽最好;当气流导向片选择B型时,纱线的条干最好,选择C型时,纱线的强力最好。  相似文献   

18.
为顺利纺制棉Formotex木棉混纺纱,针对混纺纤维的性能特点,采用包混工艺,并对木棉纤维进行纺前预处理;开清棉工序重点减少纤维损伤;并条工序合理设置罗拉隔距和后区牵伸倍数;粗纱工序适当增大捻系数,以减少意外牵伸;细纱工序优选钢领、钢丝圈型号,以减少成纱毛羽;络筒工序合理设定清纱器参数,清除有害纱疵,最终成功纺制出棉/Formotex/木棉60/30/10 14.5 tex纱,其质量满足了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9.
采用赛络纺技术生产涤纶/木浆纤维混纺纱,通过合理的工艺设计以及必要的技术措施,纺制出14.8tex 65/35涤纶/木浆纤维赛络纺针织纱,并针对赛络纺的加工特点,利用正交试验设计对细纱工序的喇叭口规格、钳口隔距块以及设计捻系数等工艺参数进行优选,最终确定细纱工序的最佳工艺为喇叭口间距4 mm、钳口隔距3.0 mm和设计捻系数330。  相似文献   

20.
探讨粘胶强捻纱的关键生产工艺。介绍了粘胶强捻纱的特点和质量要求,在实践中对关键工艺进行了优化:清梳联工序采用短流程、低速度、锡林刺辊大速比、柔性分梳;并条工序采用主区强控制、后区大隔距大牵伸倍数;粗纱工序采用中定量、大粗纱捻系数;细纱工序采用前区适度隔距、后区大隔距、小后区牵伸倍数;络筒采用低速度、适度张力等工艺措施,定形采用加热定形或自然回潮定捻,温湿度管理重点控制加湿不匀。通过上述措施,能够达到粘胶强捻纱质量好、纱疵少、织机效率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