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无目的"的概念自传入中国伊始就引起广泛争议。国内学界的持续争论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无目的"成为一个伪命题,即杜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回到杜威论述"教育无目的"的文本是澄清这一争论的重要方法。国内学界已经有相关研究在回到杜威英文原文的方向上取得具有启发性的成果,把"教育无目的"的争论归结为个别单词的翻译不确切。但是,在这个意义上,"教育无目的"的概念澄清工作并没有完成。杜威教育哲学的内在复杂性是"教育无目的"争论的更深层次原因。"教育无目的"和"教育的目的是民主社会"的论述看似矛盾,但这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体系内自洽。在他看来,民主社会与教育相通,具有不断发展的属性。  相似文献   

2.
从迄今的文献看,国内外学界尚无对杜威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的专门研究.杜威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第一次女性主义教育思潮的基本论题和价值诉求.杜威较为系统地批判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对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能力和权利的主要偏见,主张高校应重视研究女性心理和生理条件,改善女性学习和生活环境;以及取消男女隔离,施行男女合校且同学的办学模式.杜威的女子高等教育思想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例如对高等教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学科中男性霸权问题缺乏考虑.  相似文献   

3.
个性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模式下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人品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重要标志和特殊魁力所在。良好的个性意识能够强烈地影响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在保持集体活力和促进个人事业成功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由于人与人成长的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在体质、气质、性格和个人爱好等方面会有一定差异,这些差异造就了人们的不同个性,也使人们对事物的理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而个人的独创性正是这种各自不同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基础之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家指出,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是人才成功的关键。一个人…  相似文献   

4.
在密执安大学时期,杜威曾参与和领导了该校哲学系的课程改革,此间提出了其大学课程观.他认为,大学教育须为人之自由和人性完满服务,为达到这个目的,在课程上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成为哲学家";他把新课程分基础、中间和高级三个层次,扩充了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前沿性的课程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他主张按层次、分课程地采用讲座、习明纳和实验室的教学方法.杜威关于学术性课程与实用性课程的统一思想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思想。但以往人们较侧重对儒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而对于崇尚自然的道家却未予以应有的重视,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道家没有教育思想。实际上,道家思想中蕴藏着极其宝贵的教育思想,道家以其深造的大智慧,以独特的言语和方式实施着其教育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和性格,滋润着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在进行教育改革的今天,道家思想亦能给予我们诸多启示(道家对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积极意义已在文献①中论述,故有关内容本文从略)。一、自然无为,顺应时势“道”是道家思想体系的…  相似文献   

6.
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今天,一个人要掌握一切知识,甚至通晓与某一特定领域相联系的一切知识已经不可能了,一个人只能希望成为能精通有限领域的人。这一不可回避的现实向整个的教育领域提出挑战,尤其是对高等教育的冲击更是不可忽视。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就是:我们应怎样在有限的时间里培养大学生,使他们成为能精通这些有限领域的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自由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一、自由教育思想及其发展自由教育的思想渊源流长,它又称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或博雅教育,或后来发展成为的普通教育。从古希腊罗马至今,…  相似文献   

7.
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是推动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对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作用体现在: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研究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8.
师范性内涵新论--中国高师教育跨世纪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1世纪中国的高师教育 ,以培养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素质教育的合格、新型师资为主要目标。根据中国国情而独立设置的高师教育 ,在 2 1世纪较长一段时间里还将显示其必要性 ,而师范性无疑是高师教育最独特的教育个性 ,是其赖以独立存在的最根本属性。 2 1世纪中国高师教育应该突出师范性。师范性 ,是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初显端倪、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大环境下 ,在第三次全教会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 2 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的背景之下 ,考虑到教师与学生两个维度 ,个体与…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论述了道家哲学的创造思想.笔者主要从人的创造潜力、创造性与道德、创造与遵循客观规律、创造的方法论思想以及创造的精神境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道家哲学对于创造的独到理解,力图为创造教育的理论研究挖掘出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反映着国家的活力和生机,关系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代表着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他们在促进国家民主、富强、文明等方面的作用与日俱增。这不仅仅是因为大学生构成了劳动后备大军,还因为他们是社会中最朝气蓬勃、最富理想和激情、最具开拓精神的一...  相似文献   

11.
个性教育原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个性教育的必要性,在观念层面上已被教育界人士所认同,在实践层面上却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探讨个性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被提上议事日程。个性教育既要遵循素质教育的基本原则,又要从自身特殊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出发,确立特殊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12.
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民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持续发展的人才,在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中要重视教学民主。建立师生人格平等的关系是教学民主的基础;将探求真知的权力交给学生,这是教学民主的关键;“教学相长”,“学学相长”是教学民主的成果。素质教育与教学民主互相促进、互相渗透,二者贯穿着共同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3.
误区与出路:学生独立人格培养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意识中人的意义的崛起促使人们对教育价值进行深刻的反思,并认识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格的成长。完美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独立人格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呼唤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其人格特征中最突出的最高度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因此,基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两方面的需求,我们必须改变以往教育过分整齐划一、强求一律的状况,着力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  相似文献   

14.
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讨论人的“精神世界”与教育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类生命”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进而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精神世界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世界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高校的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诚信缺失的现象,许多研究生的品质出现了智信分离的缺陷。究其因,主要是受社会大环境、高等教育发展及其速度、高校德育工作、社会用人等影响。诚信是研究生处己立身的基本规范,是知识学问的坚实根基,是成就事业的先导品质。因此,为研究生的诚信品质培根、固本,以确保他们学术与事业的成功,研究生必须坚守个体道德,高校须重视诚信引导,社会建立、健全各类诚信培育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学习改革目标体系的初步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综合考察我国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未来学习社会要求的基础上 ,提出大学生学习改革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观点 ,从这一总目标出发 ,分解出过程目标和成果目标 ;前者包括情绪目标、行为目标和感受目标三个子目标 ;后者包括意识目标、能力目标、方法目标和人格目标四个子目标 ,这样 ,构成了大学生学习改革的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学习模式。为完成大学德育任务,增强德育有效性,在现代大学德育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本文从回归德育出发点,优化“德育生态环境”和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理念等方面,对大学德育中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美英法日高校跨学科教育与人才培养探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主要对近 2 0多年来美英法日四国高校跨学科教育及其人才培养的改革走向进行探讨 ,包括政府对实施跨学科教育的政策导向 ,高校设立跨学科教学研究机构 ,开设跨学科课程 ,以及相应的教学资源配置与整合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以期为深化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校德育的生命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教育。以人为本、回归生活、回归生命,是当代德育深入现代本质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如何进一步提升德育质效,让生命在德育中充满生长力量、让德育过程充满生命活力的问题,就“坚持生长性,促进德育目标的反思和建构;坚持生化性,重视德育内容的整合和选择;坚持主体性,促发德育方法的优化和创新;坚持生成性,追求德育评价的有效和激励”四个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