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线条是素描艺术最基本的绘画要素,是素描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线条具有多种特征和类型,具有丰富的表现潜力和强烈的感情特征,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线条的可贵之处更在于,它是中国绘画的灵魂,白描就是东方的素描,“十八描法”就是前人对线条在中国绘画里的运用所总结的程式,是绘画经验的积累。在素描范围里,线条作为功能最全面的素描因素,适应于东西方绘画。  相似文献   

2.
素描不仅是一门基础课程同时是一独立的艺术种类,时代的发展赋予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含义以更加丰富的内涵,基础训练和创新素质二者相辅相成.素描教学树立了整体观,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  相似文献   

3.
在设计教学中以纯艺术的观点进行的素描训练是不科学的,设计素描的意义在于完全背驰这种传统“绘画性”的素描观念,使素描这一基础训练不仅仅是具象的客观再观,画面力动关系的分析、特体简单的机构结构、物理结构的表现,而是上升为独具生命的新思维的创造,个人情感造型理论的注入,美的感悟力,因此应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设计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设计教学中以纯艺术的观点进行的素描训练是不科学的,设计素描的意义在于完全背驰这种传统"绘画性"的素描观念,使素描这一基础训练不仅仅是具象的客观再现,画面力动关系的分析、物体简单的机构结构、物理结构的表现,而是上升为独具生命的新思维的创造,个人情感造型理念的注入,美的感悟力,因此应从设计的观点出发,将设计素描训练引入其造型训练之中.  相似文献   

5.
素描造型中线条是基本的造型手段,素描中单用线就能正确表现出形体的主要特征。线条要有主次、轻重、虚实、粗细、强弱、曲直、转回的变化。引导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物体、掌握线在素描造型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绘画造型能力。  相似文献   

6.
从绘画材质、历史渊源、表现技法等方面来考察,现代素描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应当加以拓展,而色粉材料正是重构现代素描视觉形象的新媒介.无论是基础教学还是绘画创作,色粉材料的运用,都以极为便捷的方式为素描作品增添了色彩情调和无限的艺术表达空间.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线条艺术是构成中国绘画最重要的一种艺术语言,是中国画的造型之骨。我们要通过研究线的艺术,使得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也使得我们能更深理解中国绘画。本文通过三部分论述,首先从中国画线条艺术的起源和含义的论述,让我们对线条艺术有个系统地了解。第二部分通过实践、参考资料、绘画分析和对比,从中体会和感受线条的特征、用法、表现形式、线条艺术的美感。最后从中国画的写意造型入手,对线进一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素描教学是艺术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绘画课程。由于纯美术与非纯美术( 艺术设计) 同样要求素描训练, 但由于发展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 因而关于它的教学导向和观念应当有种区别。本文即围绕艺术设计各专业的特点浅论其素描教学的导向问题。  相似文献   

9.
当代著名画家、学者陈丹青先生曾经于上个世纪70年代在赣南老区宁都县下乡插队,后辗转苏北。作为典型知青画家,他的作品大致反映了新中国建立以来艺术环境的历史变迁。其艺术画路从"文革"初澜起接受现实主义绘画,进而沿俄罗斯现实主义溯源至法国现实主义绘画,以及保持对当代性艺术的一贯反思,历经中学启蒙、插队知青、出国留学与归国十年等四个时期,期间诞生了诸如《给毛主席写信》、《西藏组画》、静物摹本《山水人物》等经典作品。从中可以看到陈丹青在不同时期的绘画思想转变,也反映了同一时期中国知青画家遭遇多元文化所体现的复杂的历史心境。  相似文献   

10.
结合教学实践探索素描(速写)和漫画创作的内在规律及其教学方法,论述了漫画速写观察方法、表现方法的特征以及课程训练方式的改进.漫画在专业性上与传统架上绘画既一脉相承又有所差异.漫画的时效性、流行性决定了其商业流通的社会功能;画面造型的合理、美观成为主流需求.漫画的初期训练和架上绘画的初期训练是基本相似的,只是漫画更强调快速理解表现,以适应快节奏的商业需求;架上绘画是比较个人化的创作形态,在快速表现的同时更强调长期作业研究,为创作积累丰富的经验.在漫画专业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尝试将短期素描和速写的优势互补,快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瞬间感知能力,然后在此基础上向漫画逐渐转换.使学生将基础训练和专业训练结合起来,以达到课程之间的合理衔接.在动画专业2011级学生的动漫素描课程实践中,这种方法已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契斯恰科夫与安格尔都是19世纪美术史上出现过的学院派素描大师,他们的素描作品影响着古今中外众多艺术学子.他们都强调素描的重要性,也师出同源,而他们后来的画风却融入了自己对素描艺术的理解,形成了彼此不同的差异表现.文中通过结合两人的艺术言论,对照两人素描作品中对绘画角度选择、表现手法、造型方式以及对形体塑造的理解和表达来探析一脉相承下的学院派素描大师的艺术差异性表现的原因和特色,旨在理清素描表现体系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设计专业的素描教学要跟上现代设计教育的节奏。抛开重写生轻创造的思维,不同的设计专业应选择与各自专业相应的基础训练内容和方法,使素描基础教学能为专业设计提供有益的帮助,素描是为设计而素描。  相似文献   

13.
冯鸣阳 《饰》2015,(2):44-53
《点石斋画报》以下简称《点》为近代中国影响最大的石印画报。本文主要借用服饰的三个层次:实物服饰、意象服饰和象征服饰,以《点》中西方女性服饰为研究对象,分四个层次展开研究:第一,实物服饰—19世纪末西方女装的发展史实;第二,意象服饰—考察《点》中女装的表现内容,并通过与同时期的绘画、照片作对比,总结《点》中表现西方女装的特殊图像语言;第三,《点》中处理西方女性服饰的特殊手法;第四,象征服饰—《点》中的西方女性服饰虽存在误读,但表明了晚清中国大众对西方女性的关注。同时,《点》中的西洋女装从视觉上启发了中国女性对穿着打扮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中国女性的着装观念起到了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明清女性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一页,通过女性向内自省的视野,男性的绘画程式,感性和谐地反映女性的艺术心理体验。但是由于传统的男性评判标准,明清女性绘画一直被认为处于绘画历史的边缘地位,这种视角忽视了她们的艺术对明清文人画的吸收与发展。也是对中国画强大生命力的漠视。因此,通过对明清女性绘画艺术的解读,以构建女性绘画艺术的理论体系,促使对女性作品的新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5.
李祖旺 《饰》2001,(1):38-41
在历史的长河中,溯流而上之时,日本的时装文化与中国文化、欧洲文化及美国文化紧密联系着。日本的衣着、饮食、以及文字、书道、绘画、雕塑、建筑、庭园等文化形式无不索挂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实体与审美形式。 明治维新( 1867年)之后, 日本的文化、思想、技术,艺术、等方面又开始全面吸收西洋文化,人们的服饰改变当然也最显著,因此在亚洲得到了“东洋”的美名。日本著名民俗学家-柳田国男所写的《明治大正史世相篇》中就详细地说明了那个时期日本洋服是如何出现,以及人们是如何面对另一种社会文明侵入时所产生的恐惧、害怕到认…  相似文献   

16.
随着近现代油画的发展,艺术家越来越注重运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油画作为一种能丰富地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绘画艺术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根据绘画艺术中“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总结分析了我国著名画家的色彩观念以及在其油画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对油画中情感色彩的表现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论油画中的情感色彩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近现代油画的发展,艺术家越来越注重运用色彩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内涵。油画作为一种能丰富地表达人类思想感情的绘画艺术形式,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本文根据绘画艺术中“色彩”与“情感”的关系,总结分析了我国著名画家的色彩观念以及在其油画作品中的具体表现,并对油画中情感色彩的表现技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作为意识形态的绘画艺术,是注重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素描是培养人能获得这种能力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在素描的教学中其指导思想与观念、看法等问题无疑是对教育的效果起关键作用的。本文就教学实践中所思考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9.
王铁城 《饰》2013,(3):45-47
陈洪绶是明代晚期的卓越画家。他的人物画艺术奇思巧构、形象夸张奇特、线条遒劲高古、装饰情趣浓郁。作为一个思想深刻、艺术追求独特的画家,以他精到的理解、恰当的手段、卓越的表现力,通过原创性的夸张形象和鲜明的装饰语言特点将理性的审美传递给读者。他的绘画成就是艺术天资、人文修养、时代环境、个人痛苦、人格特质的交叉碰撞所形成的,其绘画艺术和审美理念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众所周知,二十世纪初中国处在一个忧患重重、动荡不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政治革命迈上一个新的里程,新文化运动的发起使传统艺术遭到了空前的冲击,艺术革命使衰落时期的传统绘画进发出耀眼的火花.林风眠与徐悲鸿都是这个时代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先驱,他们都倡导中国传统艺术应向西方学习,但艺术道路又各不相同.林风眠主张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徐悲鸿则是志在用西方绘画的技巧来改造中国画,中西融合,使之新生.他们在当今这个时代具有渡世金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