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异丙甲草胺在稻田环境中的降解与残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异丙甲草胺在水稻、土壤、田水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及其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样品以乙腈提取,净化后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测定。在0.005、0.05、1.00mg/kg3个添加水平,平均回收率为88.42%~101.25%,变异系数为1.49%~9.51%,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运用上述方法,测定异丙甲草胺在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异丙甲草胺在土壤和田水中消解较慢,在稻秆中消解则较快,在土壤、田水和稻秆的平均半衰期分别为42.63d、39.21d和17.42d;20%异丙甲草胺WP按有效成分用量950g/hm2,在直播水稻田水稻播种后施药1次,收获时异丙甲草胺在土壤、稻杆和稻谷中的残留量均低于0.05mg/kg。  相似文献   

2.
精异丙甲草胺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认识精异丙甲草胺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分别在山东、浙江、河北、陕西进行了精异丙甲草胺在花生和土壤中的残留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精异丙甲草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和土壤中的残留量检测方法,样品经二氯甲烷、丙酮提取,中性氧化铝柱净化,ECD检测器检测,精异丙甲草胺在花生植株、花生壳、花生仁和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85.8%~95.7%、85.1%~85.2%、82.5%~90.4%、87.2%~95.4%.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9%~4.9%、1.9%~3.9%、1.1%~2.7%、1.3%~2.4%.精异丙甲草胺在土壤中消解速度较快,在土壤中的半衰期山东为10.3 d,浙江为13.0 d,河北为11.7 d,陕西为12.5 d.当精异丙甲草胺施药量分别为864、1 296 g a.i./hm2时,花生收获期土壤、花生植株、花生壳和花生仁中精异丙甲草胺均未检出(<0.01 mg/kg).  相似文献   

3.
张浩  王岩  逯忠斌 《农药》2007,46(8):544-545,556
为了制定糖草酯在大豆上的安全使用标准,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糖草酯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应用HPLC测定了糖草酯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糖草酯在土壤和植株中半衰期分别为1.8~2.4 d和0.63~0.69 d;在大豆植株中的消解速度要快于土壤;大豆收获期土壤和籽粒中的残留量均低于各自检出极限0.005 mg/kg和0.01 mg/kg.从吉林和黑龙江两个试验点的残留量测定结果看,糖草酯在土壤和大豆鲜植株中的消解较快,具有相似的消解规律.  相似文献   

4.
为了评价醚菌酯在小麦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辽宁、山东、黑龙江三地同时进行了醚菌酯在小麦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辽宁地区,醚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半衰期为7.3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0 d;在山东地区,醚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半衰期为5.4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9.4 d;在黑龙江地区,醚菌酯在小麦植株上的半衰期为9.7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2.8 d.施药后间隔21 d,小麦籽粒中醚菌酯的残留量均低于1 mg/kg.  相似文献   

5.
《农药》2015,(1)
[目的]研究灭草松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趋势,评价其在大豆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采用液相色谱(HPLC)对31%灭草松·三氟羧草醚·氟磺胺草醚微乳剂在3地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灭草松在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7~7.2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8.6 d。大豆苗后施药,在收获期采收的鲜食青豆和成熟大豆中残留量都低于最低检出限0.02 mg/kg。[结论]灭草松按照推荐方法和剂量使用,在大豆上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40%多菌灵SC在大豆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张浩  王岩  逯忠斌 《农药》2006,45(10):695-696
为了使多菌灵在大豆上的使用更加安全合理,将40%多菌灵SC于大豆播种前拌种进行田间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多菌灵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测定了多菌灵在大豆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两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多菌灵在大豆植株及土壤中消解较慢,其半衰期分别为18.3-21.6d和55.2-57.1d。大豆收获期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005mg/kg和0.35mg/kg。  相似文献   

7.
甲拌磷、马拉硫磷在花生中残留及安全使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进行了甲拌磷、马拉硫磷在花生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状况研究.并对两种农药在花生上的安全使用进行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甲拌磷在土壤中半衰期为6.6~7.2 d,在花生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4~3.4 d;马拉硫磷在土壤中半衰期为1.1~1.5 d.在花生植株中的半衰期为0.9~1.4 d;两种农药均属易分解农药(T1/2<30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按照登记推荐使用剂量和使用方法在花生上使用,收获的花生仁中两种农药的残留量均为LOD,按推荐使用剂量使用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杨晓云  李振  刘新清  徐浩  徐汉虹  黄炳球 《农药》2006,45(10):689-691,717
为了评价咪鲜胺在水稻上使用后的残留动态及环境安全性,在广东、浙江两地同时进行了咪鲜胺在水稻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在广东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2.59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46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0.46d;在浙江地区,咪鲜胺在植株中的半衰期为3.08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1.89d,在稻田水的半衰期为1.52d。收获的水稻糙米中咪鲜胺最终残留量均低于0.5mg/kg。  相似文献   

9.
吡喃草酮在大豆上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大豆中吡喃草酮残留的方法.吡喃草酮在土壤中最低检测限为0.005 mg/kg,在大豆植株和籽粒中最低检测限为0.01 mg/kg,半均回收率为74.2%~89.4%,相对标准偏差为0.6%~5.7%.吡喃草酮在土壤和大豆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2.8~3.1 d和2.4~2.9 d,在大豆植株中消解速度快于土壤,具有相似的降解规律,收获期土壤和大豆籽粒中检测浓度均低于最低检测限,属于低残留性除草剂.  相似文献   

10.
为评价精甲霜灵在马铃薯上使用的安全性,在济南地区对精甲霜灵在马铃薯上施用后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了试验. 结果表明:以有效成分144 g/hm2施药,精甲霜灵在马铃薯中半衰期为1.6 d,在土壤中半衰期为12.4 d.  相似文献   

11.
西玛津在甘蔗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西玛津使用后在甘蔗及其土壤中的残留降解规律,采用气相色谱法研究了西玛津90%水分散粒剂在甘蔗及其土壤中的残留消解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实验。结果表明:西玛津在甘蔗和土壤中的降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t=19.157e-0.0587t和Ct=1.689 8e-0.036t,半衰期分别为11.8 d和19.3 d;以1 647 g a.i./hm2和2 470.5 g a.i./hm2的剂量在甘蔗田进行喷雾处理,收获期甘蔗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小于0.01 mg/kg和0.02 mg/kg。  相似文献   

12.
[方法]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己唑醇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1~14.4 d,在苹果中的半衰期为7.1~8.8 d;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悬浮剂按施药剂量为50、75 mg a.i./kg,连续喷药3~4次,施药间隔期7d,喷药后21 d土壤中已唑醇残留量<0.01~0.215 mg/kg,苹果中已唑醇残留量为0.011~0.055 mg/kg,均低于0.1 mg/kg(MRL).[结论]推荐5%已唑醇悬浮剂在苹果上使用安全间隔期为21 d.  相似文献   

13.
研究36%苄·二氯可湿性粉剂在水稻苗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建立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6%苄·二氯WP在稻田土壤样品的添加回收率均大于80%,在吉林省和湖南省土壤中,苄嘧磺隆的半衰期分别为2.59~2.97、1.52~1.59 d,二氯喹啉酸的半衰期分别为10.00~12.49、3.65~4.19 d,降解较快.苄嘧磺隆、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移栽前苗床土壤中均未检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评价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并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在天津、南京同时进行残留动态试验。[结果]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中半衰期为5.2~7.8 d,土壤中半衰期为7.6~10.3 d;试验条件下,双炔酰菌胺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3、5、7、10 d,葡萄中残留量为未检出~0.066 mg/kg。[结论]25%双炔酰菌胺悬浮剂在葡萄上合理使用方法:以有效成分质量浓度125~167 mg/L喷雾3次,安全间隔期3 d;双炔酰菌胺在葡萄中最高残留限量推荐值为2 mg/kg。  相似文献   

15.
嘧霉胺在番茄中的残留研究及安全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对嘧霉胺在番茄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量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番茄上的安全使用进行了评价。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嘧霉胺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7.3~10.1 d,药后21 d消解91%以上,在番茄中的半衰期为2.1~2.5 d,药后5 d消解92%以上;最终残留量试验结果表明:7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在番茄上用于防治番茄疫病,以577.5、866.25 g/hm2有效成分剂量,连续喷药3~4次,喷药后3 d收获的番茄中嘧霉胺残留量为0.043~0.352 mg/kg,均低于美国规定的嘧霉胺在番茄中的最大残留限量0.5 mg/kg,因此,按照推荐使用剂量在番茄上使用,按采收间隔期3 d收获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6.
气相色谱法测定芦笋及其土壤中的苯醚甲环唑残留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气相色谱法测定芦笋及其土壤中苯醚甲环唑残留量的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在苯醚甲环唑添加量为0.02~1.5mg/kg范围内苯醚甲环唑在芦笋茎枝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87.47%~92.0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4.58%。9.90%之间;在芦笋嫩茎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1.35%~98.3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34%~7.05%之间;在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91.64%~94.5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5.02%~7.30%之间,方法的最小检出量为2.0×10^-11g,最小检测浓度为0.002mg/kg。采用本方法测定10%苯醚甲环唑WG在湖南长沙芦笋茎枝及其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其消解方程分别为Y=19.199e^0.2708x和Y=0.1366e^-0.1054x,相关系数分别为0.9732和0.9414,在芦笋茎枝中的半衰期为2.56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6.57d。  相似文献   

17.
啶酰菌胺在葡萄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评价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并制定合理使用方法,在天津、南京两地同时进行了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残留动态试验。[结果]啶酰菌胺在葡萄上的半衰期为9.9~12.0 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32.7~41.5 d;试验条件下,啶酰菌胺在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3、7、14 d葡萄中的残留量为0.142~2.445 mg/kg。[结论]50%啶酰菌胺WG在葡萄上合理使用方法为:以1 000倍液喷雾3次,安全间隔期为7 d;啶酰菌胺在葡萄中最高残留限量(MRL值)推荐值为10 mg/kg。  相似文献   

18.
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允成  赵云和  朱杰丽  张宇  范志先 《农药》2006,45(2):119-120,122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技术测定了利谷隆在玉米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和最终残留量。喷施50%利谷隆可湿性粉剂(2812.5g a.i./hm^2)测出在玉米植株上的残留量较低,施药后14d的残留量仅为0.08mg/kg;土壤中的原始沉积量为7.02mg/kg,半衰期为2.1d,据施药后第14d采样,消解率为72%。利谷隆属于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