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添加反硝化聚磷菌的SBR脱氮除磷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添加反硝化聚磷菌株后获得稳定生物脱氮除磷效果的SBR装置为研究对象,探讨各种因素对其脱氮除磷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适温度为25℃,系统出水COD、氨氮和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0.3%、88.1%和96.2%;进水pH为7.0时,释磷率达到8.1 mg·L-1·h-1,系统脱氛除磷效果最好;系统最佳HRT为厌氧2 h,缺氧4 h;系统污泥龄为10 d时,系统污泥含量和性能正常,厌氧释磷能力较强,运行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NDPAOs)对碳源的需求,对NDPAOs的葡萄球菌属(Sta.)、副球菌属(Par.)、克雷伯氏菌属(Kle.)和芽孢杆菌属(Bac.)通过纯培养的方式研究了不同碳源对其脱氮除磷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NDPAOs最容易利用的碳源均是葡萄糖。厌氧条件下,4种NDPAOs对COD的单位细胞降解量均是以葡萄糖为碳源时最高,降解量分别为3.9×10-6、3.5×10-6、2.2×10-6和2.6×10-6mg/cfu;其分别以丙酸钠、乙酸钠和蔗糖、乙酸钠以及丙酸钠为碳源时释放的磷酸盐最多,释放量分别为6.9×10-9、4.0×10-9、2.8×10-8和6.2×10-9mg/cfu。缺氧条件下,4种NDPAOs分别以丙酸钠、葡萄糖、葡萄糖和丙酸钠为碳源时消耗的亚硝酸盐最多,同时吸收的磷酸盐量最高,消耗的亚硝酸盐量分别为8.1×10-8、8.1×10-8、4.1×10-8和6.4×10-8mg/cfu,吸收的磷酸盐量分别为1.5×10-8、1.3×10-8、9.6×10-9和1.3×10-8mg/cfu。  相似文献   

3.
宫本平  任晶 《辽宁化工》2012,41(11):1172-1174
利用SBR法对反硝化聚磷菌的驯化方法可分为两阶段法、三阶段法及其他方法.介绍在不同驯化方式下的各种参数的控制及驯化效果,同时介绍了在反硝化聚磷菌驯化过程中C/N比、DO浓度、污泥浓度等对驯化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反硝化除磷技术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硝化除磷技术是目前国内外污水脱氮除磷研究领域的新热点.基于其高效低能耗特性,探讨反硝化除磷的基本原理、介绍几种典型工艺、总结反硝化除磷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认为NO3-和NO2-均可以作为最终电子受体进行缺氧吸磷,提出结合亚硝酸盐型硝化技术以实现短程硝化后的反硝化除磷,从而进一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反硝化聚磷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靖  何泽超  张陵 《化工设计》2007,17(2):48-51
综合国内外反硝化除磷技术的最新研究,着重分析反硝化聚磷菌的脱氮除磷机理和对反硝化除磷工艺有较大影响的各种因素,介绍反硝化聚磷菌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及目前反硝化除磷技术在工艺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中反硝化除磷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分析了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在生物量,污泥龄,以及碳、氮、磷质量比方面和活性污泥法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差异。通过试验给出了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污泥龄等运行参数,并对试验现象和结果在理论上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为15 d,和活性污泥法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约12 d)相差不大;生物膜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最佳碳、氮、磷质量比为26.6∶7.67∶1,其中最佳碳、氮质量比为3.5,最佳碳、磷质量比为26.6。  相似文献   

7.
以培养成功的好氧聚磷污泥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在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存在下的反硝化除磷特性。结果表明,好氧聚磷污泥在在未经厌氧/缺氧驯化条件下已具有良好反硝化聚磷特性。好氧聚磷污泥可利用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脱氮除磷,在硝酸盐耗尽后停止聚磷,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聚磷量与硝酸盐消耗量具有线性关系。在以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的条件下,好氧聚磷污泥与反硝化聚磷污泥具有相似特点:在初始亚硝酸盐浓度较低情况下可少量聚磷,在其浓度较高时聚磷受到抑制。亚硝酸盐有可能为解偶联剂,在其还原的过程中并不耦合发生聚磷。反硝化速率随着其硝酸盐或亚硝酸盐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8.
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NDPAOs)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具有同时脱氮除磷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地减少碳源和氧气需求,因此可以大大减少能耗,节约成本.试验研究了7种NDPAOs——肠杆菌属(Ent.)、葡萄球菌属(Sta.)、副球菌属(Par.)、泛菌属(Pan.)、克雷伯氏菌属(Kle.)、芽孢杆菌属(Bac.)和莫拉氏菌属(Mor.)的释磷特性,并以纯培养的方式研究了它们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缺氧反应20 h后,Sta.、Bac.、Par.、Kle.、Pan.、Ent.和Mor.的单位细胞吸磷量分别为1.98×10-11、1.64×10-11、1.43×10-11、1.13×10-11、9.59×10-12、7.72×10-12 和6.28×10-12 mg/cfu.Ent.、Kle.、Bac.、Pan.、Par.、Sta.和Mor.的缓慢期几乎都处于0~6h之间,对数期分别为6~144、6~72、6~ 96、6~ 52、6~31、6~96和6~72h.Par.、Sta.、Pan.和Mor.的对数期的生长速率较Ent.、Bac.和Kle.的小.不同菌属的亚硝化反硝化聚磷菌的生长特性也不完全相同,特别是对数期的生长速率以及维持的时间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9.
反硝化除磷工艺相比于传统脱氮除磷工艺,具有节省曝气量与碳源、产泥量低等特点.综述了反硝化除磷工艺过程中碳源、pH值、电子受体、温度、污泥龄对于反硝化除磷效果的影响,为反硝化除磷的后续研究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反硝化除磷理论及运用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介绍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基础上,对反硝化除磷机理和工艺作了综合概括,并与传统好氧除磷进行了比较,重点说明了反硝化聚磷菌的研究现状和最新反硝化除磷工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以某污水处理厂活性污泥作为种泥,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法(SBR)进行反硝化聚磷菌(DPB)培养驯化研究。结果表明,经过厌氧-好氧,厌氧-换水-缺氧,厌氧-缺氧,厌氧-缺氧-短时曝气4个阶段培养驯化,系统出水效果良好:出水PO43--P的质量浓度稳定在0.5 mg.L-1以下,平均除磷率达96%;出水COD稳定在50 mg.L-1以下,平均去除率达77%。DPB占聚磷菌的比例约为65.02%。当投加不同含量的NO3--N时,硝酸盐的含量只影响吸磷速率而不影响吸磷量。当缺氧段DPB体内的PHB为限制因素时,缺氧吸磷过程在不同NO3--N含量下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影响因素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反应机理,从C/N、超越污泥回流比、pH、DO、HRT及MLSS等方面分析了对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在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及目前国内外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今后在双污泥反硝化脱氮除磷工艺的研究中应当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SUFR脱氮除磷系统中反硝化聚磷菌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螺旋升流式反应器(SUFR)脱氮除磷系统中高PHB及低PHB含量的污泥在有无外碳源及硝酸盐条件下的反硝化吸磷/释磷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反硝化聚磷菌约占全部聚磷菌总量的72.4%,同时加入碳源和磷酸盐的反硝化速率高于只加入碳源的反硝化速率,约有37%~39%的脱氮作用是由反硝化聚磷菌完成的;(2)当有外碳源存在时,反硝化速率是无外碳源时的1.6倍左右,PHB含量高的污泥表现出反硝化吸磷现象,PHB含量低的污泥表现出反硝化释磷现象;(3)在缺氧条件下,吸磷量与消耗PHB的比值为0.71~0.86,低于在好氧条件下的1.08。  相似文献   

14.
反硝化除磷机理与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反硝化除磷机理的研究和发展状况,通过反硝化除磷的特性分析,阐述了反硝化除磷机理.介绍了反硝化除磷工艺的发展状况,通过比较得出单污泥和双污泥系统适合市政污水、低氮源和低C/N污水的脱氮除磷工艺.  相似文献   

15.
电气石对好氧反硝化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化学全分析、扫描电镜、Bruauer-Emmett-Teller法和粒度分析仪对内蒙赤峰电气石进行测试表征,研究了电气石对好氧反硝化菌株反硝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电气石能够促进好氧反硝化菌株的生长繁殖,纯培养16 h后,细菌数量增加384%.电气石还可以增强好氧反硝化菌株的反硝化能力,与未投加电气石的相比较,NO-3-N,NO-2-N,化学需氧量的浓度降低,总氮去除率提高32.8%.电气石对菌液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具有调控作用,可以使体系的氧化还原电位降低20%,这一作用可能是电气石提高好氧反硝化菌株反硝化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A~2/O工艺强化反硝化除磷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A2/O工艺的基础上,通过设立预缺氧区(即建立A-A2/O工艺)、外加碳源等手段,强化A2/O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脱氮除磷能力。试验结果表明,经过强化后的A2/O反应器对COD、TN及TP去除效果良好,COD、TN及TP的去除率分别为92%、98%、85%。系统表现出明显的反硝化除磷现象,缺氧区除磷量占总除磷量的17.18%。反硝化除磷现象的产生降低了碳源缺乏对A2/O工艺脱氮除磷性能的影响,提高碳源的利用效率。为采用A2/O工艺处理低C/N生活污水的污水处理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反硝化聚磷理论,结合MBR工艺的优点,在传统A2O工艺的基础上提出新型并联式同步脱氮除磷工艺。工艺解决了传统工艺中的碳源不足、硝酸盐氮供需矛盾等问题;通过省去沉淀池,节约了占地面积。针对常规城市污水,研究了不同工艺条件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污泥体积回流比为50%,内体积回流比为100%时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COD、NH4+-N、TP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0%、99%、94.4%和6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