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云  应阳君  张本爱  彭先觉 《核技术》2005,28(12):940-942
讨论了在现有源强及测试条件下,用强脉冲源法测量次临界系统中子学时间常数本征值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用γ强度谱诊断时间常数进行了研究。数值计算表明,这种新的测试方法能够得到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轻水慢化和重水慢化零功率反应堆上,使用内生脉冲源法测量了次临界度,并与脉冲源法进行了比较,在—7β范围内,两者在误差范围内符合。测量方法采用给定时间间隔内的计数法。  相似文献   

3.
次临界反应堆的反应性测量问题,一直是实验反应堆物理中的一个难题,且近年来越来越迫切。文章针对ADS次临界系统的特征,提出了用脉冲源法结合源倍增法测量系统次临界度的新思路,并在ADS启明星1号次临界实验装置上进行了测量实验。根据几组不同次临界度的测量结果来看,与理论计算结果偏差一般在600 pcm左右,确认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脉冲中子源法测量了铅基零功率反应堆Venus-Ⅱ在4种燃料棒装载情况下的次临界度,简要介绍了脉冲中子源法测量次临界度的原理、测量系统及实验结果等,通过面积比法分析了各探测器的计数率时间谱,确定了系统次临界度。测量结果表明,当系统有效增殖因数在0.94附近时,不同位置处的探测器测量结果之间呈明显差异。基于MCNP理论模拟计算,分别用空间修正因子和普适的微扰法对面积比测量结果进行必要修正,消除了空间效应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在系统有效增殖因数约0.94时,经修正的面积比法能精确给出系统的次临界度。本实验研究为ADS嬗变系统的次临界度精确测量提供了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核动力工程》2013,(6):10-12
深次临界反应性测量中,随着次临界度的增加,中子注量率空间能谱分布偏离静态,由此产生的动力学畸变效应对次临界反应性测量产生影响。本文根据扩散理论分析次临界系统中子注量率空间能谱分布偏离的规律,并根据相对中子注量率计算动力学畸变效应修正因子。在零功率装置上进行4个不同棒态组合的次临界度测量试验。试验测量分析表明,随着次临界度的增加,动力学畸变效应修正因子从0.052逐渐增大到0.065,对应的反应性修正量为0.78eff3.01eff,可见,深次临界反应性测量中对动力学畸变效应进行修正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核临界安全研究中通常采用的现场测量技术———源倍增法进行研究。从有源扩散理论出发,导出了与keff不同的有源次临界中子有效增殖因子ks的表达式,并在次临界系统上进行了验证研究。验证实验研究证实了所导出的ks 的正确性。源倍增法测量的参数实际上是次临界系统在外源作用下的有源次临界中子有效增殖因子ks,而不是以往的中子有效增殖因子keff,这就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有关源倍增法测量的参数问题。文章讨论了ks 与keff间的差别和关系以及它们对核临界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外推-周期法测量ADS模拟装置的次临界度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ADS次临界中子学研究中,将次临界外堆法和超临界周期法相结合,实验测量了模拟ADS次临界装置中心布置不同缓冲区材料时的有效增殖因子keff和缓冲材料所相当的反应性。实验结果与其它实验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相互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利用252Cf外中子源驱动的ADS启明星Ⅱ号次临界装置来验证理论计算的次临界度及不同次临界度下的断束动态特性。简要介绍了利用跳源法在ADS启明星Ⅱ号上测量次临界度的原理、实验装置、测量系统、堆芯布置及实验结果等。实验通过变化堆芯燃料棒的装载来模拟3个次临界状态,即keff分别为0.99、0.98和0.97。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符合较好,验证了理论计算的正确性。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计算程序和核数据,为将来的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ADS嬗变系统的次临界反应堆设计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252Cf 随机脉冲源法测量深次临界瞬发中子衰减常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运用252Cf 随机脉冲源法时幅变换(TAC)方式测量系统,实验获得高浓缩铀椭球壳核系统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α。采用单指数和双指数最小二乘法拟合,α值均为100μs-1。用蒙特卡罗方法模拟实验过程,α计算值为110μs-1。结果表明,该系统对深次临界α的测量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252Cf随机脉冲源方法由早期的重复脉冲源方法演变而来,是测量核系统瞬发中子衰减常数α的有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测量了钚球装配31 mm、29 mm厚钢反射层核系统的α,在有效信号和噪声的比例为1∶1的情况下,得到的瞬发中子衰减谱信噪比为7∶1,最小二乘拟合结果依次为2.25 μs-1和3.00 μs-1,拟合误差为±0.02 μs-1。与Rossiα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比较,两种测量方法的结果差异小于1.3%。  相似文献   

11.
给出了核临界安全中监督现场的测量技术——源倍增法的实验理论和实验方法。源倍增法实际测量的是有源次临界中子有效增殖系数k2而不是中子有效增殖系数Keff。在铀溶液核临界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用源倍增法测量了次临界系统在外中子源作用下铀溶液不同液位的有源次临界中子有效增殖系数k2;用周期法测量了单位铀溶液位的反应性系数,然后用临界液位与次临界液位之差乘以单位铀溶液位的反应性系数,给出系统次临界液位时的反应性.由反应性给出传统观念上的中子有效增殖系数keff 。讨论了它们的差别及对核临界安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次临界核系统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α与反应性有着重要联系。采用252Cf随机脉冲源法测量了一柱形金属次临界系统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为对源中子的影响进行分析,借助蒙特卡罗模拟方法建立模型进行了模拟,对源直穿中子和核系统瞬发中子时间分布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了源中子对瞬发中子衰减曲线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对该柱形金属铀系统,源中子注入100 ns后源直穿中子对核系统瞬发中子的影响可忽略。根据分析结果选取了合理起始道,对实验数据进行单指数最小二乘拟合,得到该次临界系统的α为15.5μs-1。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跳源法测量启明星Ⅱ号反应堆次临界度的方法原理、系统组成。基于LabVIEW平台完成了两种不同次临界度情况下的跳源实验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和处理,将实验得到的k_(eff)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对于一个新型堆,在其正式投入运行之前,反应性的测量十分重要。本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在脉冲堆首次零功率物理实验中测量其反应性,以验证堆芯设计参数。校核理论计算,探讨运行和实验技术,指导脉冲堆首次物理启动实验的安全运行,为脉冲堆正式投入运行提供实验参数。全部工作于1989年10月结束。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用Rossi-α法测量启明星1#的瞬发中子衰减常数。在建立这套测量系统过程中对实验原理和所测量的动态参数进行了研究,并Rossi-α方法进行了理论推导,导出了需要测量的动态参数——瞬发中子衰减常数钠表达式。Rossi-α法测量系统设备的构成主要有^3He中子计数管、前置放大器、主放大器、Counter/Timer类型的数据采集卡和计算机及其软件系统。这套系统的重点部分是数据采集及数据分析软件。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跳源法在启明星1#次临界装置上测量次临界度的原理、外源驱动的次临界中子学实验装置、堆芯布置及中子源驱动系统。主要研究了中子源在堆芯轴向中心位置、不同装载情况下的反应性变化,并给出不同的有效倍增系数keff。实验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用脉冲源法确定反应堆次临界度的实际测量工作中,由于某些特定测试环境的布局空间有限,强中子外源与待测系统周围的其他物质导致的环境本底干扰非常严重。本文提出通过符合1个伽玛射线穿过两个探测器的时间的计数方法来提高探测系统对信号的辨识能力,通过这种方法提高高本底环境下的测量信号的信噪比,并对该方法的测试原理、方法可能性及系统探测效率等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堆具有良好的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安全效益而成为新一代核能源的可能选择,近年来在国际上形成一个研究热点。特别是欧洲、俄罗斯、日本和美国都已进行了一些研究计划。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自1995年起一直在开展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反应性阶跃法和落棒法相似,均通过快速改变控制棒的位置快速改变反应堆反应性,但在实验条件上存在较大差异。本文以6群缓发中子点堆方程为基础,反应性阶跃假定为条件,得到了反应性阶跃法所适用的反应性方程,并采用CFBR-Ⅱ堆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与临界反应堆相比,ADS次临界反应堆的外源中子和裂变中子的空间分布具有严重的不均匀性,对应的中子价值也不同。本工作对次临界反应堆的稳态输运方程作分群扩散近似,得到了多群方程,进一步推导出按堆芯功率归一化的中子共轭方程表达式和与功率相关的中子价值函数表达式,给出了次临界反应堆中子价值的物理意义。由稳态中子共轭方程组出发,给出了两种带外加中子源的次临界反应堆增殖因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