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物医用纺织材料近年来发展迅速,其在对人体病损组织或器官进行修复、更换、替代或增进功能方面展现出了其他类材料无法企及的结构优势。文章以人工血管、疝修补片、手术缝合线、输尿管支架管、人工肾、防护服等典型的纺织基医疗器械为例,说明了生物医用纺织品材料的基本特征及其研发的特殊性,并针对临床对于生物医用纺织品的需求、国内外生物医用纺织品的产业现状及前沿趋势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总结,以期为加速推进我国生物医用纺织品的理论探索、产品研发、标准化体系建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高分子、纤维和纺织材料等功能化改性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制备医用纺织材料的工艺技术及其产品的性能和应用。通过对高分子、纤维、纺织材料、复合材料等的化学、物理、生物等功能化改性,可以有效提高纺织材料的使用性能,开发具有高吸湿、抗菌、抗紫外、药物缓释和防护等功能的医用纺织新材料,在生物医用材料及功能性医用纺织品领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正生物医用纺织材料以纤维为基础、纺织技术为依托、医疗应用为目的,是生物医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临床诊断、治疗、修复、替换以及人体保健与防护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研究和开发更加人体友好的生物医用纺织材料成为提高治疗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期特稿邀请行业领域专家学者,分析了国内外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的市场现状及我国与国外的差距,综述了高生物相容性纺织材料及其应用领域,介绍了提高疝气补片抗感染性和新型水凝  相似文献   

4.
秦益民 《纺织学报》2014,35(2):89-0
医用纺织材料是一类具有特殊性能和用途的功能性纺织品。医用纺织材料的用途广泛,生产技术涉及纺织、材料、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是目前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最高的行业之一。本文分析了研发策略在开发医用纺织材料过程中的重要性,在对市场分类的基础上介绍了适用于不同市场的研发策略和产品定位原则,并根据医用纺织材料的特点提出了一套现实可行的研发流程,对成功开发医用纺织材料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作为一种理想的纺织材料,其成熟产业化将引领聚酰胺5X系列产品的发展,形成跨领域的新产业链和增长点时刻生物基聚酰胺纤维作为新型功能性纤维,是实现国内生物氨基酸产业与合成材料跨界创造的新材料。生物基聚酰胺56纤维作为一种理想的纺织材料,是我国纺织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材料之一。其成熟产业化将引领聚酰胺5X系列产品的发展,形成跨领域的新产业链和增长点。  相似文献   

6.
徐志豪  徐丹瑶  李彦  王璐 《纺织学报》2023,(11):216-224
为促进纳米纤维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传感器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开发及应用,介绍了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组成与性能评价指标,纳米纤维基底的构建方法及其性能影响因素。通过总结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的构建方法,阐述了纳米纤维与等离子体材料原位组装和后组装的2种策略,进一步探究了纳米纤维种类及其形貌等对柔性SERS传感性能的影响机制。最后展示了纳米纤维基SERS基底在生物医用领域的应用,根据生物医用领域SERS传感器的性能要求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以期为制备高性能的纳米纤维基柔性SERS基底及拓宽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刊首语     
目前,在纤维材料研究领域,发达国家研究热点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纤维材料、可再生利用的纤维材料和非石油基纤维材料、纳米纤维和纳米复合纤维、智能纤维、仿生纤维等众多先进和尖端纤维材料等方面。以美国、欧盟、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垄断着全球高新技术纤维的研发技术与市场。  相似文献   

8.
文章阐述了医用纺织材料的分类及国内外发展现状。以甲壳素、海藻酸、胶原、竹等天然基纤维材料,聚乳酸、聚乙交酯、聚乙丙交酯、聚己内酯、聚三亚甲基碳酸酯、聚对二氧环己酮等合成基纤维材料,海藻酸/壳聚糖、海藻酸/明胶、海藻酸/聚四氟乙烯-聚偏氟乙烯-聚乙烯、细菌纤维素等功能改性纤维材料为例,介绍了高生物相容性医用纺织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包括卫生保健(面膜、湿巾等)、防护类用品(医用防护服、手术帽等)、治疗类纺织品(止血纱布、绷带及伤口敷料等)、外科用植入类纺织品和人造器官(人造血管、人工肾等)。展望了未来我国高生物相容性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阐述医用纺织材料的定义和要求,根据医疗用途介绍医用纺织材料的分类及各自具备的性能,以及常用的纺织纤维及材料,分析我国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现状,指出我国医用纺织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18日,由青岛大学承担的“863”计划重点项目“海藻资源制取纤维及深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一次通过科技部专家组的技术验收。年产800吨海藻纤维生产线自2012年投产以来顺利生产,成功量产天然本质自阻燃的功能性纺织新材料及生物医用新材料两大系列海藻纤维,研发出后道5个系列海藻纤维的制品,为海藻纤维大规模工业生产及后道应用研发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物技术在新型纺织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晓龙  曹建华  窦峰 《丝绸》2005,(2):40-44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采用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开发的纺织材料不断面世。作为21世纪最重要技术之一的生物技术,在新型纺织材料中所起的作用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文章概述了近年来生物技术在国内外新型纺织材料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生物技术在纺织材料领域的开发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将纺织品与能源收集器和传感器相结合,为物联网时代人体可穿戴电子产品提供一种持续、环保、可穿戴的能源解决方案。本文根据不同的自供电原理将纺织基自供电传感器主要分为摩擦电型、压电型、热电型三大类,综述了近年来自供电纺织基柔性传感器的研究进展,分类介绍它们的供电原理、结构制备、材料选择、应用场景等,总结了目前纺织基柔性传感器在电子皮肤领域的研究进展,并对纺织基柔性传感器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随着纺织行业各领域的高速发展,纺织产业不断迭代升级,通过革新逐步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介绍由1,3-丙二醇、乳酸等生物基材料为代表的纤维素原料在合成生物学等领域进行的革新,使纤维基体在分子结构、维度、性能、智能化以及应用等方面突破极限;结合目前纺织行业发展趋势,从未来纺织品的成形与制造技术、应用领域及新型产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以期在未来会有更为成熟的一体化制备方法和成形技术,使纺织产品不仅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领域也能应用于极限领域,为开拓更广阔的市场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施翔  王臻  彭慧胜 《纺织学报》2023,44(1):21-29
显示器件是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人机交互平台,其结构朝着轻量化、柔性化、集成化方向发展。为了实现显示功能与织物的集成,同时保持织物的柔软、透气导湿、适应复杂形变等特性,围绕与织物结构有效匹配的发光材料和器件设计,综述了织物显示器件领域的发展,阐述了被应用于织物显示的发光材料及其工作原理,总结了平面、纤维和经纬交织3种织物显示器件的结构,讨论了不同材料和结构对织物显示器件的发光和显示性能、柔性、稳定性的影响,最后展望了织物显示技术的发展方向,以期为纺织和显示领域交叉融合发展提供理论和应用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基于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纺织材料拒水改性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阐述了纺织材料等离子拒水改性的常用方法,指出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在利用氟系饱和或不饱和的化合物对织物进行拒水改性。其发展总趋势是:利用等离子体对纺织材料拒水改性的产业化、工业化;常压等离子体处理技术的发展;等离子体处理技术和常规加工技术的结合;利用等离子体对纺织材料改性,赋予其多种性能。  相似文献   

16.
纳米材料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纳米材料的概念以及纳米材料所具有的表面效应、小尺寸效应、量子尺寸效应、量子隧道效应等特性,并着重阐述了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在纺织新材料、后整理以及印染加工等各道工序中的应用和发展前景。应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可赋予纺织品的功能性要求。  相似文献   

17.
根据红外与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系统阐述了红外技术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分析了红外技术在各应用领域中的应用原理和特点,并指出了在纺织领域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对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分析表明纺织工业中红外技术的采用将极大程度地降低能耗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水平,是纺织工业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变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光电设备的基本单元都是硅质半导体,其坚硬的质地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现在,柔性聚合物半导体为其开拓了新的领域,膜和纤维的应用正变得极具潜力。随着纤维和纺织品在光电池中应用的不断成熟,发展前景将十分广阔。基于纺织品的光电产品极大地拓宽了其应用领域,如太阳能技术产品、柔性光电技术产品等。综述了光电技术和设备,以及基于纤维和纺织品的高性能光电产品。  相似文献   

19.
可穿戴技术的发展是电子产业与服装产业结合的产物.影响可穿戴产品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为基于纺织结构的柔性穿戴器件研发滞后,从而造成可穿戴产品的功能单一、用户体验差以及价格昂贵.本文综述分析了影响可穿戴技术发展的瓶颈以及可穿戴产品的发展趋势,并通过案例指出基于纺织结构柔性穿戴器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