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Na_2HPO_4·12H_2O为芯材,尿素-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无机芯相变微胶囊。借助生物显微镜、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相变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整理工艺将其用于制备调温织物,并对整理织物的调温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所得微胶囊呈规则圆球形,相变温度为51.83℃,相变潜热为27.82 J/g;与未整理织物相比,整理织物的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当涂层整理液中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为15%时,整理织物的保温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2.
孙艳丽  王瑞  刘星  徐磊  杨华 《纺织学报》2017,38(5):58-63
为利用相变微胶囊制备轻薄低温防护手套用复合织物,以正十八烷为芯材、三聚氰胺/ 尿素/ 甲醛树脂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合适的相变微胶囊,再将其转移涂层整理到纬平针织物上。探讨了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涂层厚度对复合织物性能的影响,并对相变微胶囊分散情况、复合织物储热和耐低温性能进行测试及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变微胶囊质量分数为40%,水质量分数为10%,黏合剂质量分数为50%条件下配制涂层液,涂层厚度为1.1mm时,制备的复合织物在-40、-80 ℃的环境下由初始温度降至0 ℃所需的时间分别为397、206 s,能满足短时间生物与医药技术低温操作需要,带来一定程度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采用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MUF)为壁材,相变材料正十八烷为芯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微胶囊。配制相变微胶囊涂层液,采取干法涂层工艺将微胶囊涂覆在非织造布上,制成蓄热调温功能材料。针对新型调温壁纸研发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测温仪、织物透气量仪等测试手段,探讨相变微胶囊整理工艺对材料厚度、透气性和调温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干法涂层工艺使微胶囊均匀地附着在壁纸表面,壁纸的厚度不发生明显变化,壁纸具有较好的透气性和良好的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4.
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壁材,十八烷(C18)为芯材,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相变微胶囊,探讨了乳化剂用量、乳化转数、芯壁质量比m(C18)∶m(PMMA),对相变微胶囊的粒径大小、表面形貌及热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微胶囊的化学结构与晶体结构、热稳定性、热循环性以及致密性进行了表征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以乳化剂质量分数4.8%、乳化转数速3 000 r/min、芯壁质量比m(C18)∶m(PMMA)1∶1制备的相变微胶囊相变温度为24.7℃,相变潜热为169.13 J/g,储能效率Ees为76.4%、包覆率Een为79.78%、储热能力Ces为95.76%,具有较高的热焓值以及优秀的循环稳定性,有望用于智能调温纺织品的制备原料。  相似文献   

5.
沈轲  王敏  李桂华 《印染》2022,(6):62-66
针对相变微胶囊耐温性差,其纺织品调温性能评价研究较少等问题,开发了一种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为壁材单体,三乙醇胺为扩链剂,十八烷为芯材,制备相变微胶囊的方法,并对所得微胶囊的耐温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变微胶囊D50粒径为8.173μm,DSC测试微胶囊的焓值为188.90 J/g。利用浸轧法制备双向调温非织造布,其最高升温温差5.0℃,最大降温温差-1.8℃,表明该调温非织造布热时凉感明显,冷时能缓冲温度下降。  相似文献   

6.
海藻酸钠和壳聚糖都是价廉环保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开发前景。以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壁材,复合醇为芯材,通过乳化固化法制备出相变储热微胶囊,解决了脂肪醇在相变过程中的泄露问题。探讨了芯材用量、碳酸钙用量、乳化体系和壳聚糖浓度等对微胶囊储热性能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径分析仪、DSC和测试步冷曲线等手段对微胶囊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微胶囊的相变温度为37.9℃,调温区间为37.9~40.8℃,相变潜热为52.8J/g,芯材包封率为44.7%。  相似文献   

7.
石蜡相变微胶囊及其调温织物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铮  汪嫒  纪俊玲 《印染助剂》2013,30(1):5-7,12
以30#石蜡为芯材,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和异氰酸酯为壁材,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石蜡相变微胶囊,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储热性能.采用涂层工艺制备涤纶调温织物,并对其进行性能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表面光滑,相变焓为97.68 J/g.整理织物的热焓约为8.49 J/g,升温或降温速率明显减缓,具有智能调温功能,但透气率下降了26%.调温织物具有一定的耐洗性,撕裂强度和断裂强度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原位聚合法,以密胺树脂为壁材,复合脂肪醇为芯材,成功制备了相变储能微胶囊。粒径测试仪测出其平均粒径为5.253μm;扫描电镜图片显示,制备出的微胶囊分布均匀、结构完整;红外光谱曲线(IR)对比可以看出,芯材已经被壁材密胺树脂包封;微胶囊样品的差热扫描(DSC)测试结果表明,其相变焓为122.5 J/g;热重-热差(TG/DTG)测试结果显示,制备的微胶囊样品在180℃以内性能稳定,可用于储能纺织品的开发。另外,织物热性能测试结果显示,聚酰胺(PA)涂层浆料中添加储能微胶囊后,能提高PA涂层织物的调温性能。  相似文献   

9.
纳米智能调温毛织物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秀琛 《毛纺科技》2007,(11):33-35
采用微胶囊纳米技术开发智能调温毛织物.选取石蜡作为芯材,双酚A作为壁材,制备具有持久性的相变材料微胶囊,采用浸渍法用该相变材料微胶囊整理毛织物以使其具有智能调温性能.分析了相变材料微胶囊处理后的毛织物的智能调温作用机理,建立了智能调温毛织物的理想吸热模型.对影响毛织物整理效果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制备工艺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毛织物根据调温作用大小所需相变材料微胶囊用量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正十二醇(DA)相变温度(约22℃)处于人体最佳舒适温度18~28℃范围内,采用DA为相变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为包封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纤维用DA@PMMA相变微胶囊,并对相变微胶囊的形貌、粒径分布、热性能及抗压性进行表征。结果表明:DA@PMMA相变微胶囊粒径分布集中于1.232μm附近;壁材表面光滑致密;相变温度为18.7~25℃,热焓值为92.3 J/g,芯材包封率为84.7%,且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可用于制备蓄热调温纺织品纤维。  相似文献   

11.
以白术挥发油为芯材,壳聚糖和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微胶囊,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工艺参数对挥发油包埋率的影响,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DTA)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表面形貌、化学结构、芯材含量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芯壁比为1∶2,乳化剂用量为5%,复凝聚温度为40℃,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海藻酸钠质量分数为2%,pH 1.5,乳化转速6 000 r/min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效果最好。微胶囊颗粒大致呈球状,表面结构致密,无明显的裂缝和洞孔,包埋率高,热稳定性能好,研究结果可为白术挥发油微胶囊的制备、鉴定、质量控制和制剂学性质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选用复合醇为芯材,以密胺树脂为壁材,通过原位聚合法合成了微胶囊相变材料。探讨了分散剂浓度、芯壳比、乳化剂用量、剪切时间和固化搅拌速率对复合醇微胶囊粒径及分布的影响。制备混合醇相变微胶囊的优化工艺为:分散剂SMA 10%,芯壳比4:1,乳化剂OP-10 7%、乳化剪切时间7 min;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制备的微胶囊形状规则完整,平均粒径为4.648μm,方差0.521,分布较为均匀;DSC测试显示,该样品的相变温度为35.9℃,调温区间为35.9~39.5℃,相变焓为128.2 J/g,是优良的纺织用储能调温材料。  相似文献   

13.
探索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中提取肌原纤维蛋白(MP)在热处理后(HMP)作为一种新型微胶囊的壳材料,在海藻酸钠(SA)和壳聚糖(CS)共存下,采用超声复凝聚法对玉米油进行微胶囊化,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含量2.5%,HMP含量3.0%,玉米油含量30%时,乳液粒径小而均匀,乳化稳定性高。壳聚糖含量为1.2%、海藻酸钠和壳聚糖质量比1:1、氯化钙浓度为5.0%时,通过超声复凝聚法得到的微胶囊平均粒径为88.74±2.60μm,包封率为82.59%±1.44%;微胶囊具有不规则形状和起伏的表面;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与壳聚糖因静电结合作用,与HMP共同构成了微胶囊致密的外壳;DSC结果显示HMP微胶囊具有一定的热稳定性;HMP微胶囊显著降低了贮存过程中油脂的POV值与TBA值,有效延缓了玉米油的氧化速度;HMP微胶囊在整个模拟消化阶段的游离脂肪酸(FFA)释放量为92.67%,且在肠消化阶段释放更多的FFA,表明微胶囊化对芯材的释放起到了缓释作用。这项研究显示,HMP与海藻酸钠和壳聚糖复合后,是可以用于微胶囊制备及保护生物活性...  相似文献   

14.
以海藻酸钠为壁材,CaCl2溶液为固化剂,功能性油脂为芯材,并以微胶囊的包埋率为检测指标,在电压2?000?V、固化时间30?min、搅拌速率50%的条件下,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出功能性油脂微胶囊化的最佳工艺。最佳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1.6%、频率620?Hz、CaCl2质量分数1.5%、进料速率4.0?mL/min,在此条件下得到的微胶囊包埋率达到(88.32±0.28)%。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微胶囊呈均一球体状,表面光滑。体式显微镜下可看出微胶囊颜色淡黄色,微观结构为单核结构。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显示微胶囊含有油脂的特征峰,芯材化学结构并未发生改变。热重分析法实验结果表明微胶囊在250?℃以下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加速氧化实验表明微胶囊大幅提高了芯材的抗氧化性。  相似文献   

15.
为提高传统牦牛酥油的贮藏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本实验以海藻酸钠、CaCl2为复合壁材,以锐孔法制备牦牛酥油微胶囊。以包埋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工艺参数,使用差式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激光粒度仪测定其理化性质,并研究微胶囊在胃肠液中的释放特性及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浓度1.5%,CaCl2浓度2.5%,芯壁质量比1.5:1,乳化温度50 ℃,固化时间30 min时,微胶囊包埋率最高为89.41%;含水量为5.25%、溶解度为57.22%、休止角为20.6°;平均粒径为929.773 μm,酥油在微胶囊化后热稳定性提高;释放实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释放率分别为11.52%、96.44%;贮藏实验表明,微胶囊货架期较牦牛酥油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6.
为增强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的抗逆性,提高其在产品中的存活率,该研究采用内源乳化法制备保加利亚 乳杆菌微胶囊,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对其制备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微胶囊制备工艺参数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2%, 复合壁材海藻酸钠与果胶质量比1∶1,水相油相体积比1∶2.5,交联剂碳酸钙与海藻酸钠质量比1:2,乳化剂Span-80体积分数1.5%,搅拌 速率400 r/min。在此优化条件下,利亚乳杆菌微胶囊包埋率达到91.8%。  相似文献   

17.
熔纺双组分调温聚丙烯纤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正构烷烃和聚合物相变材料为芯层,聚丙烯为纤维的皮层,采用双组份熔融复合熔融纺丝法制备储热调温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单纤维电子强力仪等观察了纤维的形貌,研究纤维的热力学性能和物理机械性能。结果表明:纤维的结构致密,具有明显的皮芯分界,相变材料质量分数为28%时,纤维的热焓值可达到36~40J/g,对纤维进行2.75倍的牵伸后处理,断裂强度和伸长率分别为2.3cN/dtex和29%,可满足纺织服装的应用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调温纤维纺丝过程中微胶囊易堵网的问题,利用端羟基聚丁二烯和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界面聚合反应制备以复配石蜡为芯材、聚氨酯为壁材的可形变相变微胶囊,借助激光粒度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热分析仪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聚氨酯相变微胶囊的粒度及其分布、微观形貌、分子结构和芯材包覆率,并 考察了其热稳定性、循环稳定性以及抗渗透性。结果表明:微胶囊的粒径分布集中在1 ~15 μm,平均粒径为8 μm,分散良好无黏连,表面圆整致密,具有较好的形变能力;差热分析显示包覆率为46.45%,相变潜热为121.13 J/g;微胶囊耐热温度为182 ℃,相比纯石蜡提高了29 ℃,经30 次冷热循环仍保持良好稳定性,且有较高的抗渗透性。  相似文献   

19.
廖霞  杨小兰  李瑶  王丽颖  明建 《食品科学》2016,37(22):20-27
以槲皮素为芯材,壳聚糖、海藻酸钠为壁材,采用复凝聚法制备槲皮素微胶囊。以包埋率和载药量为综合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分析各因素,并对槲皮素微胶囊的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壁材比(壳聚糖-海藻酸钠质量比)1∶3.34(g/g)、芯壁比4.34∶1(g/g)、京尼平用量18.44 g/100 g壳聚糖、固化温度41.56 ℃时,包埋率为69.53%。制备的槲皮素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26%,休止角为40.39°,溶解度为256.44 μg/mL,粒径大小较为均匀,平均粒径为1 362 nm,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海藻酸钠和壳聚糖为壁材,通过复凝聚法制备荔枝多酚微胶囊,提高荔枝多酚的稳定性。选取微胶囊包埋率为优化指标,利用正交试验得出最佳制备工艺,并对微胶囊的体外释放性能、温度稳定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荔枝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质量分数3.5%,氯化钙质量分数3%,壳聚糖质量分数2.0%,包埋时间1 h,荔枝多酚质量分数0.8%,所得荔枝多酚微胶囊粒径均一,包埋率为95.74%;该微胶囊在模拟肠液(pH6.86)中具有良好的靶向释放性,3 h后多酚释放率为19.66%,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20.30%;且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荔枝多酚微胶囊较未包埋的荔枝多酚具有较高的多酚保留率,提高了2.09%~3.34%,表明荔枝多酚的微胶囊化可有效提高荔枝多酚的温度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