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该文以湖北孝昌小河古镇环西街两侧的传统街屋为研究范例,对其中的两个典型案例进行详细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小河街屋的空间构成模式和建筑特色加以归纳和解析,试图籍此丰富中国传统民居类型的研究,同时也对当代高密度低容积率住区的设计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该文通过对小河古镇发展演变的阐述,剖析了自然地理与经济要素对小河古镇发展所起的决定性作用。同时着重对小河古镇选址、镇区空间形态、街巷结构及其建筑特色做了分析和总结,以此挖掘古镇作为商贸重镇长兴不衰的内因。 相似文献
3.
传统街区街道空间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传统街区的街道空间,并对街巷的平面形态、街巷的比例与尺度、街巷的结点及其结点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指出充分了解街道空间对传统街区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梳理了英国学校街计划的发展情况,对常见的学校街按照街道封闭方式进行分类,主要有单一街道入口型、街道两头封闭型与多条道路交叉型3种;以伦敦哈克尼区的学校街为例,初步探究其空间模式与基本特征,讨论这项活动对于城市的多方面影响,为日后我们在学校周边打造无车环境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现代城市街道空间忽略了“人”的精神要素,而渐渐地成为纯粹的交通空间,因而,人们常会怀念过去的和谐传统街道生活。本文试从中国传统街道的产生发展、空间属枉、空间构成特征三个方面进行解读,能为今天的城市规划设计提供借鉴,使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美好的空间意象得以延续。 相似文献
7.
该文从功能类型、空间布局、建筑立面与装饰构造等方面研究湖北古镇的街屋建筑。结果表明:作为古镇的主要建筑类型,湖北古镇街屋具有店铺街屋与工坊街屋两种类型;空间布局呈现小开间、大进深的特点,并有着特色的天斗空间;建筑立面包括排门式与石库门式;在装饰构造上,马头墙与挑檐都具有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8.
澳门城市景观独具特色,特别是澳门半岛传统的道路环境,它具有尺度宜人、结点状布局、依地势自由发展的特点.该文对澳门传统街道空间特色进行分析,指出在保护澳门城市建筑遗产的同时,应该注意保留和发扬传统街道的空间特色,从根本上保护澳门特色景观. 相似文献
9.
近些年,苏州的建筑创作中涌现出不少精彩的关于廊的设计实例。文章先解析廊的概念,然后分析传统园林里廊空间的特点。通过分析典型建筑实例,探讨廊空间在当代建筑创作中的表达和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小城镇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街道建设是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方面。当今“宽街高楼”使许多小城镇也“千镇一面”,失去了地域性和场所性。重视小城镇传统街道空间的塑造,可以增加人情味,加强居民的集体记忆,找到认同点,以缓解当前小城镇日益严重的“特色”危机。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枝江董市镇的形成因素出发.结合其自然地理条件与历史、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了“一江两河.南北并置”的空间格局.阐述了平行于长江的带状古镇空间形态以及“一主多支”的街巷结构,研究了古镇的建筑特色及其成因,以揭示董市古镇的地域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旧区受用地条件的限制,增加大型集中绿地的可能性比较小,而另一方面,城市旧区的街道尺度为创造亲近的社区交往空间提供了条件。文章尝试将旧区绿地布局与社区街道空间重建统筹研究,探索一条实效又可行的旧区环境改善之路。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汉正街生产空间的发展历史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文献查询以及汉正街居民的回忆访谈这三种方式进行研究,从多方面对其发展变化的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从而揭示了汉正街生产空间的特色,并提出汉正街的生产是社会的产物,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应该予以保留,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试图通过对三个版本《清明上河图》中有代表性的几种主要街道空间结点与在街道上的各种生活场景的研究,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城市街道空间结点具有典型意义的一系列细部特征,和其对以街头文化为代表的城市日常生活形态各不相同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城市环境中的共通和差异之处。力图通过研究,还原中国传统城市街头文化的空间基础,以加深对中国传统城市空间形态的认识和把握。 相似文献
15.
土家族古街是土家族聚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形成到不断完善,都留下了宗教信仰介入的痕迹。该文从土家族宗教信仰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鄂西南地区谋道镇、老屋基村等古街的选址、空间布局和细部营造,试图揭示隐藏在空间形态背后的文化投影。 相似文献
16.
17.
该文以湘中上梅镇为案例,梳理小城镇历史街区演变中整体与局部、时间与空间的内在关系,对物质与非物质空间演变的各个层面进行分析,同时对演变的内在动因与基本特征作归纳。 相似文献
18.
以街旁绿地为载体再生传统民俗文化的途径——上海苏州河畔九子公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俗文化与现代生活需求的结合是民俗文化再生的重要途径,街旁绿地是民俗文化的最好载体,民俗文化产生于大街小巷,回归于街旁,这是其发展规律的内在要求。街旁绿地文化建设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树立独具特色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街旁绿地与民俗文化建设的结合创造丰富多样的城市街头生活。九子公园通过雕塑、活动、景观环境等方面的创意设计探索促进民俗文化再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