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风景名胜区世界遗产申报管理在世界遗产保护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1985年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从1986年开始进行世界遗产项目的申报工作。截止2009年底.我国共有38处世界遗产项目,其中文化遗产25处、自然遗产7处.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处,文化景观遗产2处。  相似文献   

2.
按照世界遗产精神与评价标准,京西稻的遗产价值包括:体现了农耕文化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根基,证实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南北交流,证实了中国农业景观与园林艺术的交融,据此提出农业文化遗产“文化性”与“生产性”结合的特点.再结合京西稻的遗产价值与现状分析,从宏观保护策略和微观格局调整2个层面提出具体的保护与规划建议.最后,总结归...  相似文献   

3.
杨晨  陈徵羽 《风景园林》2023,30(10):96-102
【目的】在《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1周年之际,识别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的重点议题,梳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脉络,分析数字化保护的国际动向,解读数字化转型为世界遗产体系带来的变革性影响。【方法】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数字图书馆和世界遗产咨询机构数字档案等资源进行系统解析和知识图谱构建。【结果】识别了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发展阶段和重点议题,归纳总结了以世界遗产记录与档案、监测与管理、阐释与展示、国际合作与能力建设等四大技术主题、12类技术方法和62个技术工具为核心的数字化保护技术体系。【结论】提出景观遗产数字技术集成与创新、遗产保护数据标准、数字行动规范、数字化可持续能力建设等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中国深入开展世界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4.
提出创立“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这条廊道全长600多km,是由50余处重要的历史节点构成,其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创立并保护“京沈清文化遗产廊道”,既是保护这条线性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尤其在我国对遗产廊道这种遗产保护方法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的今天,创立一条具有我国特色的遗产廊道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2003年7月4日凌晨,从法国巴黎传来喜讯,经过参加世界遗产大会的代表举手表决,南京明孝陵与北京十三陵以全票双双入选世界文化遗产。 从1987年中国故宫等6处遗产被首次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今,中国已有21处文化遗产、4处自然遗产、4处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北京、南京、西安、洛阳四大古都中,只有南京尚无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南京市在1998年曾经计划申报南京明城墙为世界文化遗产。但是,明城墙的保存现状及周边环境的整治情况与世界遗产的审核标准相差较大。2000年8月,世界遗产理事会东亚区协调员亨利·克利尔博士来宁考察。这位国际专家对浓缩了中国陵墓建筑精华的明孝陵惊叹不已,他赞叹地说“明孝陵的历史文化价值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不申报太可惜了!”他建议南京暂时放弃明城墙,将明孝陵作为第一个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当月,南京市决定:启动明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明孝陵迈出了“申遗”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6.
吴扬 《建筑创作》2011,(11):245-247
德国是一个文化遗产丰富的西方发达国家,在遗产保护领域走在世界前列.本文以世界遗产地柏林现代主义住宅区为主要实例,深入分析遗产地的特点、申遗理由、价值内涵,揭示作为现代主义运动主要发源地的德国对这项重要的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中体现的新理念、新趋势,并得出以下结论:注重保护20世纪遗产将使遗产保护观更趋完整,它们是历史记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些“年轻的”遗产将为城市和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更加完整的历史文化坐标,使之不会在全球化爆发式的大发展中迷失自我.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的文化遗产概念,对1977年至今以来不同版本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中,世界文化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修订过程进行研究,分4个历史时期梳理了突出的普遍价值概念、评价标准、真实性和完整性条件、特殊类型遗产列入导则的主要变化,分析了标准修订的进步与局限,归纳了导致标准修...  相似文献   

8.
金磊 《建筑》2022,(13):67-68
自2006年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诞生至今,“遗产日”作为一个传播“主体”支撑了遗产保护传承丰富的国家与城市活力,不但彰显政府作为,更成为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举措,这里有“行”的参与,也有“情”的感染,它使每个人都与遗产“家园”紧密相连。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文物保护:时代共进人民共享”主题正说明了它的广泛性。今年恰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世界遗产公约》)颁布50周年,如何使“遗产日”活动在体现中国精神的同时更具国际化视野是应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有三点联想和浅识。  相似文献   

9.
<正>自然是资源,文化是资源,在当下它们更成为一个国家的话语。2017年7月8日,在波兰历史文化名城克拉科夫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继"可可西里"自然遗产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文化遗产又进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居世界第二(世界文化遗产31项、双遗产4项、自然遗产12项、文化景观遗产5项)。在考量中国由世界遗产大国迈向世界遗产强国的路径时,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  相似文献   

10.
人居型世界遗产保护规划探索——以平遥古城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居型世界遗产是传统的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其中的传统生活与传统空间相互依存共生,具有遗产和生活的双重属性,是一种“活态遗产”.通过分析人居型世界遗产的特征和价值,指出建立“遗产保护”与“人居改善”的双重目标以及“以居民为核心”的保护方法的重要性.在分析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现实问题的基础上,以平遥古城为例,解析其在2006年以后在新的理念引导下保护规划及其实施保障制度的新探索,包括价值阐释、针对遗产“整体性”的保护框架、针对遗产“动态性”的建设控制和监测体系,以及落实“以居民为核心”的规划理念的具体措施等,为中国人居型世界遗产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杨帆  王毅 《风景园林》2014,(2):122-125
世界遗产的遗产区和缓冲区承载和保护了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OUV),在实践中,各遗产地出于各种原因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出遗产地的边界调整申请。而从2005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也正式对世界遗产的边界微调做出了规定。通过系统梳理世界遗产委员会2006年至2011年六届会议中审议的世界文化遗产边界调整案例(如日本石见银山遗迹及其文化景观,澳大利亚卡卡杜国家公园等),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归纳探讨世界文化遗产边界调整的技术和社会原因及条件,为我国的文化遗产边界管理总结提供可资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review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ol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1972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m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ategories.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rrently covers 812 sites in 137 countries and is with 181 States Parties the most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mong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53 sites are recognized cultural landscapes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ains key case studies fro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highlight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Convention'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approa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operties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paper also outlines link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a future outlook of the landscap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review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volutions in the history of the 1972 UNESCO 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namely,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ulture and na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ltural landscape categories.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 currently covers 812 sites in 137 countries and is with 181 States Parties the most universal international legal instrument in heritage conservation. Among the properties inscribed on the World Heritage List, 53 sites are recognized cultural landscapes focusing on the outstanding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their environment. The paper further explains key case studies from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s from all regions of the world and highlights the innovations in the Convention'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the landscape approach, particularly focusing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plex properties involving local communities and indigenous people. The paper also outlines links to othe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Conventions and concludes with a future outlook of the landscape programme.  相似文献   

14.
吴隽宇 《华中建筑》2011,29(5):34-37
文化遗产,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而又让人感到沉重的话题。1972年在联合国通过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保护公约》中所表达的"文化遗产"概念并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适性的。事实上,各国的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和方式去理解和保护"文化遗产"。该文尝试通过探讨东西方哲学思想之源泉,举例分析人类对文化遗产概念的理解差异。  相似文献   

15.
张昕  陈捷 《华中建筑》2011,(10):156-159
世界文化遗产地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该地区长久以来形成了服务于周边佛教寺院群的诸多匠作门类.典型者如石作,在华北乃至中国北方地区均属首屈一指.此类技艺既是现有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文化遗产地风土特色的保持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该文首先通过动态的实证分析与比较研究,初步理清出五台山...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how cultural landscapes (especially the potentially limiting organically evolved landscape) can be used as a research framework to evaluate historical mining heritage site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We argue that when mining heritage sites are read as evolved organic landscapes and linked to the surrounding forested and hedged farmland, the disruptive aspects of mining are masked. Cultural landscape is now a separate listing for World Heritage sites and includes associative and designed landscape as well as those that have evolved organically. These usages have rarely been scrutinized with care. We analyse how mid-nineteenth century goldmining sites can be best thematically interpreted and understood for their heritage, indeed World Heritage, significance and, where appropriate, developed for their sustainable heritage tourism potential. Drawing on a number of research disciplines, a schematic framework is offered for interpreting and classifying these new world cultural landscapes based upon analysis of gold-rush heritage sites throughout the Trans-Tasman world. We evaluate and apply this framework to place-based case studies in Victoria, Australia and Otago, New Zealand.  相似文献   

17.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 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 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 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 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 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 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 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 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 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 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 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 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 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回顾澳大利亚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发展历程,对其遗产保护体系、法律框架和遗产登录制度特征进行分析评介,通过比较澳大利亚国家遗产名录、联邦遗产名录和国家遗产登记册在评估标准、登录程序和法定保护等方面的异同,探讨澳大利亚的遗产登录制度对中国遗产保护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泽成 《世界建筑》1999,(12):66-69
澳门政府颁布第一部全面文物保护法令的20年后,文化财产应通过长期的实践,第一次对现存教堂建筑进行了整体保护和修复工作。本文主要介绍圣玫瑰堂的保护和修复计划, 的历史文物、建筑艺术价值到保护和修复计划的制订及保护的原则、工程的执行和监督。  相似文献   

20.
张柔然  陈淑妍  陈欣  何昉 《中国园林》2022,38(10):50-55
中国风景园林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国内层面对弘扬中国文化、传播中国声音具有重大意义,从国际层面能够呼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遗产融合。从梳理中国风景园林的相关文献出发,参考已申报成功的国内外案例经验,分析申报原则和标准,从中国风景园林哲学理念和造园技法两大方面探索申报非遗的可行性,并提出申遗策略。申报非遗的关键是梳理符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5个非遗类型的相关证据,并按照《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完善现有保护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