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开始,动物脂肪成为一个人人恐惧的词汇。若回到40年前,它们本是人人向往的美食材料。 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想当年,一碗加了一大勺猪油的阳春面,加猪油制作的豆沙汤圆,或者用黄油做的曲奇饼干,都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念念不忘的美食。  相似文献   

2.
阮光锋 《食品界》2021,(2):30-31
以一个每天需要2000千卡热量的成年人为例,他每日摄入的饱和脂肪量应控制在22克左右;若将其全部转换成猪油,约为56克. 对于很多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的人来说,猪油拌饭可能是他们童年时代的一道美味佳肴.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用猪油进行烹饪的家庭越来越少,其在美食界的地位也日渐走低.由于其饱和脂肪含量太高,很多专家...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没有人能媲美。然而除了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外,鲁迅还是一位“美食博主”和十足的“吃货”,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地,都留下了很多与美食的故事。鲁迅先生并没有特意写过介绍美食的书,但是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寻觅到食物的踪迹。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先生独特的品味。对于美食,他丝毫不含糊。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美食家》闻名的作家陆文夫是苏州市烹调协会会长华永根先生的好朋友,据说他那本书中宴席的菜单,以及烹调界的专业素材很多是采访华老得来的。风靡大江南北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心传"一集中有关苏州美食部分,摄制组特地采访了华永根两次。那一次见面,听说华永根主持操办的宴席"独一桌"很多有名的文人雅士都吃过,一是虚荣心上来,也想附庸风雅;二是他报出来的那些苏州传统菜名,就像传说中的高人,不免也想遭遇一回,当面说一声"久仰大名"。没有想到,  相似文献   

5.
不知从何时开始,动物脂肪成为一个人人恐惧的词汇。若回到40年前,它本是人人向往的美食材料。四十岁以上的人都还记得,想当年,一碗加了一大勺猪油的阳春面,加猪油制作的豆沙汤圆,或者用黄油做的曲奇饼干,都是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念念不忘的美食。为什么动物脂肪曾如此让人厚爱?其中原因之一,就是它们的浓郁香气。动物肉类的香气,绝大部分藏在脂肪部分。去干净乳脂部分的牛奶,除尽皮下脂肪的烤鸭,无论是风味还是口感,总会比高脂肪  相似文献   

6.
提起侯咏,大家都知道他是一个干了20几年的电影摄影记者,获得了无数的奖项,风格独成一派,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叫"抽象派"。但是一部"茉莉花开",让人们知道了他的另一个身份——导演;"一个人的奥林匹克",侯咏用自己别样的手法,感动了人们,激励了每一个中国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从摄影改作导演?  相似文献   

7.
据一些高级厨师回忆,他们给老舍做饭非常小心,因为他常能指出一些菜的不足和应该怎样做。他还和几家饭馆整理过五六十种失传的食谱。1965年,他率中国作家代表团访问日本,所到之处,他谈吃喝文化,谈和吃喝有关的故事、讲究、风俗习惯,谈吃中的历史、文学、文化和人文内涵,日本朋友大为折服。在这位文学大师的作品中对“吃”的描写尤为在行。老舍认为“吃在中国是一件大事”。今天,很多人一谈饮食就是美食,如“满汉全席”都有什么,谭家菜如何做,张大干如何用飞机空运当天的“黄焖鱼翅”等等。而老舍所写的“吃”,是劳动人民的“吃”,而不是什么“美食”。他很少谈皇帝吃什么,大臣吃什么。他有一个基本的思想就是:中国人  相似文献   

8.
《印刷经理人》2011,(11):30-31
晓知《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的故事,也都知道"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诸葛亮。而今,在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的王国中,也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卧龙"先生——仲川幾夫。称仲川幾夫为"卧龙"先生,是因为他也曾受"三顾茅庐"之请。在到中国就任之前,他时任柯尼卡美能达办公系统(美国)有限公司行政副总裁兼柯尼卡美能达美国控股公司的总裁,因他在数码印  相似文献   

9.
自江苏《美食》杂志2003年第4期发表张士魁先生所撰《“中国烹饪”心解》一文以来,轻舒的行文、新颖的主张、别致又深邃的见解,无不吸引着业内、外相关人士的注目。事实上,早在2002年第4期的《华夏美食》杂志上他就发表过题为《“味”之议——兼与张永义先生商榷》的文章。其时  相似文献   

10.
“猪油饼,八卦汤,给个县长都不当。”这是流传在故乡洪湖的一首美食民谣,由此可见猪油饼与八卦汤是何等受人青睐的美味佳肴。遗憾的是,这两样美食现在在市面上吃不到了,只有回忆和呼唤。  相似文献   

11.
那年的那餐     
先生赴美访学,不过数周,一向羞于表达情感的他直言想家。细聊之下,方知原来是他的中国胃得了“思乡病”。一个人的口味和习惯,是从小在母亲菜勺的温情和家乡风物的氤氲里渐渐养成,并浸润到骨子里的。身在异乡为异客,对故乡美食的怀想早已超越了对菜肴本身滋味的眷恋,而成为游子血脉里最浓的那一抹乡愁。聊到家乡菜,先生来了劲,全然不顾我们12小时的时差,从他小时候偷  相似文献   

12.
2月,会同时牵系着很多人的心,因为有了一个每个人都不能忘记的日子,年。对于年,每个人都有每个人不同的理解,但永远不会变的,就是那喜庆热闹的餐桌,热腾腾的热气萦绕在乐呵呵的食者脸庞,这时的菜品就更多了些别样的含义。而本期,我们也以"年年有余"为主题,特别邀请了东方君悦悦庭餐厅的大厨为我们奉上10道创意大菜,看一看他对年味儿的理解,以及菜品在他手上的魔法变身。  相似文献   

13.
方大芳 《四川烹饪》2006,(12):22-22
“大嘴吃四方,还是锅贴香”。这是著名词作家晓光先生在品尝了朱坝活鱼锅贴后发出的感慨。走进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很多的宾馆、饭店里都可以品尝到一种淮扬美食——活鱼锅贴。  相似文献   

14.
刘亮 《烹调知识》2012,(9):68-68
平时我们在厨房里烧菜做饭,浓浓的油烟味总让人难受。可又想自己亲自动手烹制美味,如何是好?这时,微波炉的价值就体现出来啦,如果你还停留在微波炉只能热热饭菜的阶段,那你也太小瞧它了,很多新奇的美食,或许你闻所未闻,可都能在这个家伙的肚子里进行加工呢。  相似文献   

15.
凌峰可真够忙的、采访他的时候也要边走边谈是着他那张写满“中华民族五千年苦难和危桑”的脸、我告诉他我想和他聊聊美食凌峰立刻打开了他的话匣子.眉飞色舞地说:“在外面、把我当名人,可在家里我是个地道的“家庭妇男”,照样捋胳膊、挽袖子下厨房,炒菜做饭咱哪样也不差!”他说,我的祖籍是山东,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欢面食、我每次到东北都要品尝一下酸菜白肉、猪肉炖粉条和小葱蘸大酱,它能让我从中感受到一种熟悉和亲切。平日对美食颇有研究的凌峰对自已的饮食质量要求很高。他非常注意营养型与健康型的搭配每当有朋友来家里做…  相似文献   

16.
正一部中华史,半卷饮食篇,饮食离不开文化,文化与饮食水乳交融。2019年9月28日,"汪曾祺乡味——扬州宴"发布品鉴会在扬州迎宾馆10号楼华芳园宴会厅成功举办,美食与艺术在这里碰撞。谈及美食与文化,有一位扬州籍的作家不得不说,他就是汪曾祺先生,汪老是扬州高邮人,一生所经历的轰轰烈烈的大事可谓多矣,却深感现代社会生活的喧  相似文献   

17.
我一直都很喜欢梁实秋先生的散文。当我读了他的《雅舍谈吃》后,觉得他不仅是一位作家,也是一位美食家。的确,梁实秋先生对饮食的见解是独到而深刻的。一些平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在他的笔调下,总会流溢出无比美妙的味道,而且让人感到十分的自然和真实。于是在细读之余,不由得令我突发奇想,渴望自己某一天也能开一家餐馆,而馆名就叫“雅之居”——这自然是取“雅舍”之意。馆中将集《雅舍谈吃》中所有美食于一席,让食者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更能体会到梁先生书中所说的那种意境。在设计“雅之居”筵席菜单时,我是这样考虑的:一方面要…  相似文献   

18.
“强木根”,这个名字在福建沿海一带,乃至整个中国餐饮界都象征着一个名词——闽菜。素有闽菜泰斗、国宝级闽菜宗师之称的强木根大师在去年因病去世,他的去世令很多人无比彻动伤怀。 而当所有人都为中国烹饪界失去一位技艺精湛的长者暗自缅怀的时候,有一个人却因不能去看他老人家最后一眼而无比心痛,她就是强木根大师的嫡传弟子——林华娇。  相似文献   

19.
红叶 《中国食品》2006,(10):6-27
蔡澜与金庸、黄辇。倪匡并称“香港四大才子”.是香港电影人、随笔家、美食评论家、专栏家。香港粗菜馆便是由蔡澜先生和他的好友崔明贵先生合作投资经营的特色粤菜酒楼,于1992年在香港创立,主要经营港式茶点和新派粤菜.在香港九龙城和香港九龙佐敦道有两家菜馆。2001年10月进军上海。在静安区新闸路1697号开设了上海第一家粗菜馆。2005年1月9日在徐家汇天钥桥路333号腾飞大厦5楼又开设了粗菜馆旗舰店。  相似文献   

20.
薛金萍 《今日印刷》2012,(10):71-72
在印刷行业有这样一个"怪现象",那就是绝大多数的印刷企业老板都是做业务出身。说起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的快美印刷厂,其老板陈国贤先生也同样如此。从最早在印刷名片的企业当业务员,到现在拥有自己的印刷厂,陈先生笑言他很神奇地进入了这个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