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张慧慧  刘善军 《金属矿山》2017,46(5):165-170
针对现有的大型露天矿边坡大变形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ASIFT图像特征匹配算法的滑坡位移监测方法。首先基于露天矿滑坡真实地形空间分布形态,设计了滑坡物理模型,并利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获取模型滑动过程中的序列影像;然后利用ASIFT特征匹配算法对滑坡各阶段光学影像进行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并利用RANSAC随机抽样一致算法剔除误匹配点;最后利用滑坡体运动特征矢量集模型计算出特征点空间矢量位移,从而实现了滑坡位移场标定与滑坡范围确定。研究表明:所提算法对于滑坡蠕变阶段的位移监测效果一般,但可有效监测滑坡中后期发生明显变形时的位移,该算法的特征点匹配数量及匹配正确率均明显优于SIFT算法,且位移矢量标定精度也得到明显提高,反映出该算法适合于大型滑坡后期发生大变形时的位移量监测。  相似文献   

2.
滑坡体的动态变形往往是在在滑坡体上布置多个传感器,属于多点综合观测,但是目前的分析仅依靠某个关键点进行评判,并未考虑仪器自身的因素,容易引起数据信息的流失。为了克服以上不足,开发了滑坡多点原位动态变形分析的MIFS系统,即多传感器智能融合反馈系统。系统采用数据级融合方法,将其应用于西南某滑坡动态变形的监测分析,融合后的数据较为理想,消除了融合前数据的矛盾性和不准确性,获得了被测对象的一致性描述和解释。经分析知:自监测之日起,该滑坡变形经历了缓慢变形期、匀速变形期、加速变形期以及急剧变形期等四个时期,这符合滑坡的工程特性依时性变化规律。工程实例证明了该系统在滑坡动态变形监测与反馈分析中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利用GPS进行巴东滑坡监测,应用IGS跟踪站联测滑坡基准点(已知点),在ITRF框架下平差,有效地提高了基准点联测精度,为滑坡变形监测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基准数据基础,为更好地预防和治理滑坡提供了准确的变形数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地下采矿引起山体滑坡发展过程,以某金属矿山地下开采引起的山体滑坡为研究背景,模拟了井下矿体的开采过程,重现了山体变形滑坡,并由数值模拟结果预测了今后山体滑坡发展过程。结果表明: 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位移表明山体目前处于滑坡阶段,与矿山现场实际情况相符,验证了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 随着矿体开采水平向深部发展,竖直方向位移逐渐增大,在整个地表竖直方向位移发展过程中存在3个突变点; 地表产生滑坡至地表塌陷过程有4个发展阶段,分别为岩层变形初期、地表出现滑坡、地表出现陷落孔洞和地表塌陷; 采用充填体材料对开采后的采空区进行充填后,能有效控制上覆岩层变形,预防了岩层变形,进一步控制了地表滑坡的形成与发展。研究成果可为矿山安全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科 《中州煤炭》2022,(6):71-77
考虑到传统方法在预测滑坡变形地质灾害时存在预测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了土岩接触带降雨滑坡变形地质灾害预测方法研究。从基本因素和触发因素两方面,分析了影响土岩接触带降雨滑坡变形的因素,针对土岩接触带降雨滑坡变形地质灾害受控因素的复杂关系,利用动态数据驱动技术,处理了滑坡变形地质灾害监测数据,根据线性函数变换法归一化处理滑坡变形地质灾害监测数据,结合GIS技术构建滑坡变形地质灾害预测模型,实现了土岩接触带降雨滑坡变形地质灾害的预测。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应用本文方法预测滑坡变形地质灾害的次数能够与实际滑坡次数较为接近,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
滑坡体方量约700万m^3,受威胁人口达700余人的湖北五峰傅家堰乡集镇滑坡治理工程日前顺利开工。该滑坡是湖北省最具代表性的特大型滑坡之一,属省级重点监测点和地质灾害点。今年以来,由于雨水偏多,该地质灾害点出现新的地面开裂痕迹,滑坡变形移动迹象明显,一旦成灾,将给该集镇人民群众带来不可估量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7.
滑坡变形监测位移特征直接反映滑坡的变形性状及稳定性状。选择2004年—2009年石榴树包滑坡变形最明显阶段的监测数据,通过对比分析滑坡稳定性系数与滑坡监测位移速率的关系,分析滑坡变形监测位移特征及变形特征。结果表明,石榴树包滑坡变形具典型的阶跃性特点,滑坡稳定性系数与位移速率呈负相关性。该结论可为滑坡监测预警与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矿山开采必然会带来一系列地质灾害问题,采动滑坡作为其主要灾害之一,严重影响着人类生产活动。然而,凭借笔者多年的工程实践经验,对山西煤矿区发生的滑坡灾害进行调查研究后发现,有一类滑坡从发育位置、变形特征、形成机理等方面均有异于传统意义上的"采动滑坡",但又受采动间接影响,兹称其为"采空触发滑坡"。通过对山西煤矿区此类型滑坡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总结该类型滑坡特征,区分其与传统采动滑坡的异同点,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采空触发滑坡通常发育在采空沉陷影响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内;其变形一般在采空沉陷结束后才开始显现,且变形通常持续时间较长;开采沉陷并非滑坡形成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是由坡体内部软岩蠕变破坏所致;采空触发滑坡的发生是一个能量逐渐累积的过程,即具有聚能效应。结合笔者前期研究成果,最后对采空触发滑坡的形成过程和成因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发现,该类型滑坡形成机理分为4个破坏阶段,分别为应力调整阶段、蠕动变形阶段、变形加速阶段与斜坡失稳阶段,与其对应的破坏模式为采空沉陷结束—坡体内部岩体应力松弛—软岩蠕变—蠕变作用向坡顶发展—坡体挤压变形、破坏。  相似文献   

9.
对青海省平大公路何群峡2号工点滑坡,从地质条件、滑坡体特征进行了论述,分析了滑坡体变形原因及滑动面的确定。提出了对应的整治措施,希望对类似滑坡病害的整治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潘东升 《现代矿业》2012,(7):123-125
从石门硅石矿滑坡的边界条件、几何边界、斜坡变形、变形滑坡方向的判定及斜坡变形拉张程度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其滑坡变形破坏机理,为该矿岩质边坡滑坡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张慧慧  王茹 《金属矿山》2018,47(11):120-125
针对利用SIFT(Scale-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提取全色遥感影像特征点时存在数量少、分布不均、影响滑坡形变场监测效果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综合利用SIFT与CSIFT(Colored 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算法进行滑坡形变场标定的方法。该方法利用SIFT算法分别处理全色影像和多光谱融合影像,利用CSIFT算法处理多光谱融合影像,将3个过程提取的互不相同的特征点进行叠加,得到更多的特征点。以抚顺西露天煤矿南帮滑坡为例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能够充分利用3种不同影像匹配过程的特点,大大增加了特征点数量,使得生成的滑坡形变场更加精确,所圈定的滑坡范围更加准确,且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非常适合于大型滑坡的大变形形变场监测。  相似文献   

12.
针对铜黄公路某滑坡的变形破坏特点,建立了地表及坡体变形的监测体系.根据监测数据,对该滑坡进行安全预测.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治理后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13.
强度折减系数法在滑坡工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边坡稳定性分析主要有工程地质分析法、刚体极限平衡法和数值模拟等,工程地质分析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是工程中使用最多和最成熟的方法,其中在我国常用传递系数法来求解滑坡稳定性,从工程应用中可以取得较为精确的结论,然而强度折减法所具有的独特优点使其逐渐在国内外受到关注,在边坡稳定分析中已逐渐得到认可。该文在传统极限平衡法的基础上,利用强度折减系数法对滑坡变形失稳过程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滑坡地表位移可视化监测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研究一种非接触式、可视化监测滑坡方法,利用近景摄像仪在固定测点对滑坡体表面及安装的靶标进行实时监测;将得到的数字图像进行自动分析处理,计算出地表的变形量;然后把数据无线传输到室内监测中心,结合实时滑坡外貌图像及其它监测参数进行对比印证,探索实现滑坡全过程监测预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新村乡坪子山滑坡位于四川省宁南县新村乡。该滑坡2011年开始滑动,每年均有小幅度下滑。滑坡的存在威胁着下方村民的安全。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变形破坏特征、演化过程和破坏机制等进行了初步分析。同时,采用FLAC~(3D)软件模拟并结合强度折减法对该滑坡进行了稳定性模拟。结果表明:滑坡目前的主要变形区为中后部,尚未形成贯穿性滑面。但应重视在强降雨、地震等诱发因素作用下,滑坡滑面的贯通及其产生的失稳。  相似文献   

16.
从滑坡的基本特征、变形特征以及成因等方面分析了怒江下游某段滑坡的独特性,认为刚体极限平衡法与锚索抗滑桩相结合是该滑坡处理的最优方法,通过GeoStudio计算出滑坡的最小安全系数。以安全系数的计算作为依据,用锚索抗滑桩的方法对其进行支护处理,可使得滑坡处于稳定状态。结果表明:此种方法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对该地区以及类似地区的边坡评价与治理也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志勇 《山西焦煤科技》2010,34(2):10-12,19
本文以官地矿变电站滑坡变形为例,解释了滑坡变形的3种表现方式,重点对变电站滑坡变形原因及稳定性进行分析,为下一步的治理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