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起  罗阳 《上海金属》1990,12(1):3-7
热轧硅钢片的轧后组织影响退火时的脱碳和再结晶过程,控制适当的加热温度和终轧温度,终轧后采用急冷处理,可使碳的分布和形态有利于脱碳,得到的组织能促使再结晶晶粒长大,从而显著降低铁损。采用该新工艺生产热轧电机硅钢片,可在同样原料和相同退火工艺的条件下,使铁损P_(15/50)平均降低3w/kg。再结合通氢退火,可获得更好的效果。上海矽钢片厂采用该新工艺生产出了性能优于现有各国热轧硅钢片标准的新牌号D25—D28(磁感值B50≥1.63T;D25铁损P_(15/50)≤4.20w/kg,D28铁损P_(15/50)≤3.10w/kg已达JIS冷轧无取向硅钢片高牌号S12的水平),生产成本也较低。上海矽钢片厂于1981年5月开始正式应用该工艺生产热轧电机硅钢片,至1988年底已获增加效益1200多万元。该新工艺属于方法发明,于1987年8月由中国专利局授予专利权,并荣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相似文献   

2.
白新民  安瑞臣 《轧钢》1991,(3):22-28
由北京科技大学和唐山钢铁公司共同研究的微机控制钢筋轧后控冷工艺,已应用于唐钢一小型厂。用该工艺生产的20Mnsi及A3(K3)钢筋的性能达到了新Ⅲ级和英国BS4449—88标准要求。 1.微机控制轧后冷却工艺的设计 1.1 微机控制轧后控冷工艺系统微机控制轧后控冷工艺系统由余热处理系统、仪表调节系统和微机控制系统组成,安装在φ250小型轧钢厂成品轧机之后。其  相似文献   

3.
新法生产100μm的晶粒取向硅钢片报道了一种生产100μm厚、3%Si晶粒取向硅钢片的新的方法。试验了两步轧制工艺和三步轧制工艺对硅钢片性能的影响。两步轧制法:将2mm厚的热轧板轧成不同厚度,进行750℃×1h真空中间退火,而后再轧至100μm成品厚...  相似文献   

4.
控轧控冷工艺对20MnSi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各种冷却条件、冷却方式的控制,结合对实验样品进行组织、金相分析,研究控轧控冷工艺对20MnSi钢在轧制过程中性能、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确定了最佳的工艺制度:加热温度为(1150±20)℃;终轧温度为(850±20)℃;精轧总变形量为60%;冷却速度控制在0.5~2.0℃/s;终冷温度控制在(620±20)℃  相似文献   

5.
李振垒  陈冬  袁国  尹锋  曹利芹  王国栋 《轧钢》2019,36(6):69-73
超快速冷却技术因具有冷却强度高、冷却均匀性好等优点,已经成为弥补热轧带钢轧后冷却能力不足的最有效手段。但在应用过程中,带钢运行速度具有时变性,变化规律差别大,同时受轧后冷却段长度短及布置特点限制,使轧后冷却工艺温度精度控制难度增大。结合国内某现场轧后冷却系统特点,对影响轧后冷却工艺温度精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揭示了关键因素对工艺温度精度的影响规律;首次将中间温度引入计算过程,开发了超快速冷却系统多阶计算修正智能化控制策略,结合轧制生产过程中的历史数据规律,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减少了上游工序工艺波动对下游工艺控制的遗传性,实现了对轧后冷却工艺温度的精确控制。现场应用表明,该控制策略增强了系统运行稳定性,卷取温度命中率提高了近3%~5%,为产品的开发及批量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生产统计和试验资料,总结了转炉连铸坯生产热轧硅钢片的经验,解决了多炉连铸的难题,连铸比达到95%。采用严格控制化学成份,钢包吹Ar精炼的冶炼工艺,较低终轧温度,较大压下率的热轧工艺和煤气保护退火,较长时间保温的热处理制度;使硅钢片获得较高的电磁性能,高牌号率达到57.38%。文章还分析了存在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提高质量的途径及必需采用新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控制轧制是近年来在冶金工业中为了获得高强度和改善钢材韧性而发展起来的新工艺,它是通过控制各种冶金因素(化学成分、加热温度、形变速度、终轧温度、轧后冷却等)。将形变强化和热处理强化结合在一起,挖掘钢材性能潜力的重要手段。目前,控制轧制在基础理论和工厂实用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在迅速发展着。自1979年鞍钢有计划地开展控制轧制以来,尽管只是局部控制(终轧温度,终轧压下率,轧后冷却),也已经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与此  相似文献   

8.
上海钢铁研究所、上海第五钢铁厂、西安交通大学于1982-1983年共同研究了φ32毫米GCr15轴承钢棒材轧后控制冷却多工艺的参数,进行了半工业性生产,并在五厂进行了工业性退火工艺试验,在洛阳轴承厂进行了使用性能测定,试验结果表明:轧后控制冷却工艺可明显改善GCr15轴承钢棒材的碳化物质量,按YB(T)1-80标准考核,钢  相似文献   

9.
针对FTSR工艺生产的700 MPa级高强度低合金(HSLA)钢进行了控轧控冷(TMCP)工艺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工艺对钢带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热轧钢带强度与精轧阶段控制轧制道次积累变形量呈现显著正相关;层流冷却方式对钢带性能影响不显著,但间隔冷却模式能够改善钢带通宽方向性能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10.
轧后冷速对10F热轧钢带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热轧钢带轧制技术的进步,先进的长卷钢带连轧技术逐渐替代了老式的折带钢断续轧制,而且钢带的卷重越来越大。由于轧制工艺技术的改进,钢带轧后的冷却过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钢带的组织和性能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资料认为热轧钢带轧后冷却条件与将钢带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条件有相似的行为关系。因此我们将钢带奥氏体化后用不同的冷却速度对钢带,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观察钢带的冷却条件,组织,性能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轧后控制冷却工艺提供有关数据,从而改善钢带质量。一、试验方法 1.试验用钢种和规格试验采用生产中比较普通的10F钢带  相似文献   

11.
控制轧制工艺很大程度取决于轧制条件、轧后冷却。该文通过加热温度、轧制温度、变形量、轧后冷却对45钢相变温度Ar_3、Ar_1的影响试验,找到了对相变温度Ar_3、Ar_1影响的主要因素,为正确制定在定径机上进行控制轧制的工艺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12.
孙蓟泉  陈娟  曲杨 《上海金属》2006,28(3):36-39,43
根据目前国内热轧窄带生产普遍缺少轧后冷却系统的情况,通过热模拟机Gleeble-1500模拟Q215热轧窄带钢轧后的不同冷却条件,研究了终轧温度、冷却速度和终冷温度对热轧窄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为提高产品的强度及韧性,适应以后的冷轧工艺,根据某厂现场条件,制定了合理的冷却制度,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针对大棒材轧后冷却工艺中的尺寸效应问题,建立了42CrMo不同直径(φ25~φ150 mm)棒材轧后冷却过程温度—组织耦合非线性有限元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分析了空冷、风冷、雾冷和水冷条件下,棒材直径对工件内部温度场、温降速率和组织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大棒材轧后控冷工艺的尺寸效应,并通过冷却实验验证了数值模型的正确性,这能为线棒材轧后控冷工艺制定与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加热温度、终轧温度、冷却速度及卷取温度的控制,并对试验样品进行组织分析和力学性能测试,研究了热轧工艺对Q345B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最佳的工艺方案为加热温度(1180±20)℃、终轧温度为(870±20)℃、精轧总变形量为84.28%、冷却速率控制在(10±2)℃/s、卷取温度控制在(620±20)℃.通过生产实践证明此工艺性能稳定,轧后钢板可获得优良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解决高牌号热轧变压器硅钢片的脆性和电磁性能间的矛盾,研制了含硅量3·5%并加入适量铝磷元素的新钢种,经真空转注处理和轧后急冷工艺生产的产品,综合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6.
GCr15棒材的轧后控冷及球化退火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叙述了应用805-1型湍流式高效率水冷装置进行GCr15轴承钢棒材轧后控制冷却工艺试验,研究了控冷温度,水冷时间及终轧温度等主要工艺参数对球化退火前的显微组织的影响。探讨了轧后控制冷却钢材的球化机理。结果表明:φ32mm GCr15轴承钢棒材合适的控制冷却工艺为终轧温度900~950℃,轧后水冷时间3.2秒,控冷温度600~700℃,该工艺能获得较理想的索氏体预备组织,组织的均匀性良好。轧后控制冷却棒材的球化退火时间可以缩短1/4,碳化物的大小分布和形态亦得到了改善。钢材的接触疲劳寿命、静弯强度、冲击和耐磨性能以及切削加工性能均较热轧钢材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余热处理高强度钢筋的控制冷却原理和低碳钢相变规律,建立控制冷却的数学模型。建立的数学模型实用可靠,根据化学成分、终轧速度、终轧温度和自回火温度等生产条件的变化进行逻辑分析,进而确定控冷工艺参数,生产性能合格稳定的钢筋。  相似文献   

18.
冷轧晶粒取向硅钢片是电力变压器的关键材料。除了要求它磁感高,铁损低和优质的表面绝缘涂层外,它还应该有良好的机械性能。生产上经常采用室温下的反复弯曲作为判别硅钢片机械性能的主要实验方法。(110)〔001〕织构硅钢片,目前取向度已达到90%以上。机械性能(弯曲次数,延伸率等)也如同磁性一样在纵向(轧向)和横向上显示出有很大的差异。为了确定取向材料机械性能与织构的相关性,即与晶粒位向的关系,本文应用金相蚀坑方法对冷轧取向硅钢片的范性变形直至断裂进行了观测和分  相似文献   

19.
刘峰 《轧钢》1991,(1):31-34
1.前言为了提高钢板的强度和韧性,近年来采用了控制轧制和轧后加速冷却新技术。实践证明,采用CR+ACC(控制轧制+加速冷却)工艺生产结构钢板,可以使强度和韧性得到良好的匹配。但是,在采用CR+ACC工艺的生产实践中,在ACC时,钢板的表层温度下降比心部温度下降大得多。钢板越厚,冷却速率(以下简称冷速)越大,表层和心部的温度差也越大,因此,表层的实际冷速比心部的冷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目前国内窄带钢生产广为采用的3/4热连轧,系移用美国50年代缝管坯机组改进而来。由于各生产厂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大多在改造时对轧后冷却段未采用控冷手段。然而,热轧窄带钢生产,从折带到卷带,随着带钢长度增加和卷重增大,冷却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表明,带钢轧后冷却速度,不仅对组织和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对带钢二次氧化皮的数量和组成也有较大影响。实际生产中往往发现氧化皮酸洗经常不能按正常工艺进行,需要采用延长酸洗时间或回酸才能达到工艺要求。从而影响了冷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