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淮》1999,(5)
在党中央、国务院“蓄泄兼筹”治淮方针指引下,经过50年的不懈努力,淮河流域已初步建起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防洪体系。其主要为:山丘区加强水土保持,修建水库拦蓄洪水;淮河上中游扩大行洪通道,解决中小洪水出路;利用蓄洪区和湖泊洼地蓄滞洪水;开挖茨淮新河与怀洪新河,增加排洪能力;下游利用入江水道、分淮入沂、苏北灌溉总渠泄洪,并开入海水道扩大泄量;沿淮两岸修筑或加固堤防,提高防洪能力。沂沭泗水系加快东调南下工程的实施,尽快实现沂沭泗河洪水东调南下。一批跨省骨干支流已整治完成或正加紧治理。  相似文献   

2.
《治淮》1999,(6)
包浍河是漴撞河水系的最大支流,发源于河南省商丘,流经安徽省亳州、涡阳、濉溪、宿州,于固镇九湾汇入怀洪新河,流域面积4850km~2,其中安徽省境内2930km~2。 包浍河长期未能得到统一治理,河道弯曲狭窄,沿岸洪涝灾害频繁。1991年国务院治淮治太会议决定把治理包浍河列为治淮19项骨干工程之一。1994年4月,安徽省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正式开工,省水利厅成立了安徽省包浍河治理工程指挥部,沿线地(市)县也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 安徽省包浍河初步治理工程主要包括:祁县闸至九湾62km河道疏浚,孙疃至祁县闸9处裁弯切咀,祁县闻  相似文献   

3.
《治淮》1999,(10)
中外专家交流研讨世界银行赠款项目“淮河流域水污染控制项目水质管理模型”淮委水情信息中心与中国科大合作研究的国家八六三重点项目“安徽省防灾减灾智能信息与决策支持系统”,通过了安徽省科委技术鉴定中日水文气象专家正在安装由日本京都大学提供的巡回自动气象站(KU-AWS)系统  相似文献   

4.
《治淮》1999,(8)
自《水法》颁布实施以来,淮委认真贯彻执行水法规,积极参与《防洪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流域管理法》等法律、法规的立法调研工作,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水法规宣传普及活动。在沂沭泗直管范围内成立了各级水政监察队伍,几年来共查处水事违法案件400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近亿元,依法征收规费。  相似文献   

5.
《治淮》1999,(7)
淮河流域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开发工作中,立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紧紧围绕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这“两个目标”,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搞好服务,依法管理,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发展农业产业、预防监督、“精品”工程建设、科技引进推广、行业建设等相结合,加快了全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发的步伐。1998年,流域内四省开展了300多条小流域治理工程,综合治理面积800多平方公里,兴建水平梯田近40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30  相似文献   

6.
陈克天 《江苏水利》2000,(11):47-48
50年前,在周恩来总理主持下,政务院发布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今天,对江苏治淮50年的战斗历程,作一番回顾和思考,以志纪念,觉得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光华  常兰亭 《治淮》2000,(9):35-36
信阳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大别山的尾脉处,辖8县2区,面积18293平方公里,耕地800多万亩,人口767万人。信阳市淮于全长363.5公里,流域面积17952平方公里,占信阳市总面积的98.14%。信阳市淮于一级支流有19条。淮河自然资源丰富,生产潜力大。建国前由于自然资源未能开发,河道没整治,洪涝灾害频繁,农业产量低而不稳,人民生活极其困难。  相似文献   

8.
江苏地处淮河下游,苏北的绝大部分面积属淮河流域,被黄河侵夺后的淮河,几百年来灾害不断,苏北不能幸免。仅建国前100年内,里下河地区发生水旱灾害51次,沂沭泗下游发生水旱灾害49次。1931年江淮沂沭泗洪水并发,运河堤溃决,淮阴至扬州一片汪洋,里下河地区淹没耕地1330万亩,倒坍房屋213万间,灾民350万人,死亡7.7万人。1934年大旱,洪泽湖,高邮湖见底,赤地千里,卤水倒灌100多里,几年寸草不  相似文献   

9.
《治淮》2000,(10):4-6
1950年10月14日,中央人民政府作出了《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淮河成为新中国第一条全面、系统治理的大河。50年来,中央人民政府非常重视淮河的治理工作,两次作出战略性决策,十次召开治淮会议,多次组织编制流域性治淮规划,组织并领导流域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治淮建设,治淮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目前,淮河流域已初步建成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水产、航运、发电等多方面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和非工程体系,为流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0.
蔡敬荀 《治淮》2000,(10):6-7
50年代治淮,值得回顾的方面很多,诸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亲自抓治淮;制定“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号召流域四省人民团结治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新淮河等等。由于上述诸多方面在已出版的“淮河大事记”卷中,在1991年“淮河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中,在不少老专家、老领导的众多文献中,多有论述与回顾。在科教兴国的今天,21世纪即将来临之际,我认为50年代治淮,还有更值得回顾与发扬的人和事,即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一代水工专家汪胡桢,在担任佛子岭水库工程指挥期间,在政委张云峰的支持下,如何带领我们刚毕业的大  相似文献   

11.
《治淮》2000,(1)
沐浴2000年的朝阳,我们站在了新旧世纪交替的关口。千年新禧,对于我们治淮人更有一份特殊意义,今年我们将迎来新中国治淮50周年。伴随新中国的成长壮大,治淮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历程,几代人为之奋斗的淮河,以崭新的面貌进入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0年夏季,淮河发生了约10年一遇的洪水,淮河灾情紧揪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当时我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毅然揭开亘古未有的治水伟业,10月14日政务院作出《关于治理淮河  相似文献   

12.
13.
在旧中国,反动统治加上各种自然灾害,淮河流域“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人民生活苦难深重。淮河是举世闻名的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1949年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刚刚胜利结束,苏、鲁两省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齐心协力开展了沂沭泗水系中下游的防洪工程建设。山东省切断马陵山,开辟新沭河,完成了“导沭整沂”工程;江苏省切开嶂山岭,开辟新沂河,完成了“导沂整沭”工程,给沂沭泗水系开辟了  相似文献   

14.
建国五十年我省防汛抗旱成效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省地处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仅540毫米,居全国第23位,而且在时间和地域上分布很不均匀。春季干旱少雨,夏季暴雨集中,70%的雨量降在7、8两个月内,同时各河上游坡陡流急,洪水集中很快;中下游地势平坦,洪沥水排泄不畅,加之河道上宽下窄,行洪能力上大下小,就形成了我省春旱秋涝、旱涝交替、既有水荒、又有水灾的自然特点。我们的暴雨强度相当于世界暴雨集中的东南亚国家,我们的缺水程度又相当于世界干旱严重的中东地区,所以水旱灾害频繁发生。根据历史记载,在解放前的580年中,我省共发生水灾383次…  相似文献   

15.
16.
杨圣福 《治淮》2000,(12):29-30
山东治淮50度风雨,50度春秋,成就辉煌,举世瞩目。 曾记否?淮海战役的硝烟尚未散去,山东省人民政府决定,组建山东省导沐委员会,拉开了山东治淮的序幕。 经过4年零8个月的奋战,完成10期导沭3期整沂的工程建设,共开挖土石方4827万立方米,投工4235万个,开辟了分沂入沭河道,挖通了新沭河,完成了“导沭经沙入海”通道,新辟了一条邳  相似文献   

17.
A、仰视黑茨河“团结治水纪念塔” 一座“A”字型纪念塔矗立于豫皖两省的交界处。 矗立于黑茨河广袤的地平线上。 矗立于所有路人仰视的目光和遐想。 那“A”字的一笔是安徽吗?那“A”字的另一笔是河南吗?而联结两笔的碑体以及部长、省长们遒劲的题词,则如同紧紧挽起的臂膀,将两省团结治水坚不可摧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呵! 于是乎,便有192公里治河的长  相似文献   

18.
王飞  郑朝纲 《水利发展研究》2011,(11):I0002-I0003
"十一五"时期是治淮事业发展最快的时期。在水利部党组的正确领导下,淮河水利委员会(简称淮委)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淮河治理的一系列重要部署,迎难而上,奋力攻坚,治淮建设、管理、改革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的成绩,迎来了治淮事业  相似文献   

19.
敬正书 《治淮》2000,(11):4-5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新中国治淮50周年。我受汪恕诚部长的委托,代表水利部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借此机会,向为治理淮河作出贡献的所有老同志、工程技术人员、水利工作者和人民群众表示亲切的慰问和崇高的敬意!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腹地,面积广阔、资源丰富、人口密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古代的淮河与黄河、长江、济水齐名,并称为“四读”,她曾经孕育了光辉灿烂的文化。12  相似文献   

20.
《治淮》2004,(12)
特稿(1.5)加快治淮前期工作强化工程建设管理掀起治淮新高潮……………………………………………………钱敏(1.8)乘潮而上切……………实加快河南省治淮步伐张海钦(1.9)深入贯彻中央治淮方针全力加快安徽治淮进程………………………………………………………………吴存荣(1.11)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新一轮治淮建设吕振霖(1.13)抓住机遇全力以赴加速推进山东省治淮工作进程………………………………………………………宋继峰(9.5)………………………浅谈淮河“河湖分家”问题胡志道(9.7)上下联动………………………………科学防污程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