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储层的孔隙特征对页岩气含气性和产能评价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延长探区山西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通过应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岩芯观察、薄片鉴定、全岩X射线衍射和压汞实验等测试方法,对孔隙类型和孔隙结构进行了详细探究。结果表明山西组页岩气储层矿物组成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黏土矿物含量较高,且变化范围较大,在43.5%~98%之间。储层发育大量的微裂隙和微孔隙,孔径主要在0.5~20μm之间,以微小孔隙为主,喉道较小且孔喉分选性较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储层泥页岩微裂缝极为发育,裂缝面密度达到108.8/m2,这些缝隙构成网状结构,既可以为页岩气提供储存空间,又是页岩气渗流的主要通道。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孔数量相应增加,碎屑含量降低,减小了对有机质的挤压程度,有利于有机质孔的保存。热演化程度增高,有机质生烃转化和生气膨胀作用增加了有机质孔。进一步,黏土矿物在脱水转化过程中形成了微裂缝,对孔隙发育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构造复杂区已成为下一步勘探的重要方向。以渝东北复杂构造区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扫描电镜、压汞、低压气体吸附、等温吸附等试验,系统性地表征了渝东北地区不同构造变形带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及吸附特征,分析了复杂构造区页岩孔隙结构和吸附特征的影响因素,阐明了构造变形对于孔隙结构和吸附能力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滑脱褶皱带和断层褶皱带龙马溪组页岩中发育较多的有机质孔,而叠瓦断层带龙马溪组页岩仅发育少量有机质孔隙,但发育更多矿物相关的孔裂隙;(2)滑脱褶皱带龙马溪组页岩中微孔(<2 nm)、介孔(2~50 nm)及宏孔(> 50 nm)均有发育,而断层褶皱带和叠瓦状冲断带龙马溪组页岩样品中微孔不是很发育,而介孔和宏孔相对比较发育;(3)龙马溪组页岩“过剩”吸附量都是随着压力的增大迅速增加,达到最大值(6~9 MPa)后开始缓慢降低,而绝对吸附量则随着压力的增大单调增大;(4)孔隙结构主要受控于TOC(总有机碳)和黏土矿物含量,而吸附能力主要与TOC和微孔密切相关,此外,构造变形也可以通过改造孔隙结构来影响吸附能力。该研究成果为复杂构造区页岩气勘探提供...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黔北页岩水力压裂过程中使用支撑剂对页岩孔隙结构(孔喉和孔径)的影响,以贵州省凤冈风参1井(FC-1)页岩样品为研究对象,分别在不同浓度支撑剂配比的压裂液下进行页岩水力压裂实验,并分析页岩的孔隙结构随支撑剂压裂液浓度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清水压裂后页岩孔隙的大孔喉变化很小,小孔喉分布增多,压裂对孔隙孔径的影响较小;清水+支撑剂压裂液压裂后孔喉分布主要都集中在小孔径位置,无论是孔隙的孔喉还是孔径,使用清水+1%陶粒支撑剂压裂后,大孔喉和大孔径的占有率均较高,页岩渗透率最大;清水+1%陶粒支撑剂压裂效果较理想,可以作为黔北地区页岩气开采水力压裂过程中的目标压裂液。  相似文献   

4.
该文通过两个强夯法加固地基时土中孔隙水压力监测的工程实例,简要叙述了土中孔隙水压力及超静孔隙水压力监测的现场实用作业方法,并阐明了强夯法加固时开展孔隙水压力监测工作的实际意义和效果;对以砂土为主的地基,总结了夯击后土中超静孔隙水压力的消散规律,目的在于倡导今后更多地积累类似方面的经验和素材,促进强夯施工和检测工作规范性...  相似文献   

5.
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结构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磊  陈桂华  徐强  肖贤明 《煤炭学报》2013,38(5):787-793
应用先进技术与方法,对取自该地区的典型二叠系岩芯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矿物组成、孔隙度及孔隙结构等方面分析。结果表明,这套二叠系烃源岩孔隙发育,平均孔隙度可达5.37%;纳米级孔隙发育,并以微孔和介孔为主;泥页岩总有机碳含量(TOC)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吸附能力和孔隙大小的关键因素。二叠系富有机质泥页岩孔隙度较高,发育大量的纳米级孔隙及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为页岩气储存提供了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页岩孔隙结构特征以及水渗流演化规律,以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为研究对象,首先采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以及高压压汞试验分析页岩内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然后在恒定围压、轴压条件下利用三轴渗流装置进行了不同有效应力条件下的三轴渗流试验,探讨页岩有效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建立了考虑孔隙结构和压缩特性联动影响的页岩渗透率模型,并通过与初始渗透率受应力状态下的页岩渗透率模型对比分析验证其合理性。结果表明:黔北地区牛蹄塘组页岩是一个从微孔到大孔的连续分布体系,5种页岩的吸附-脱附等温曲线其类型与IUPAC分类中的Ⅳ型最为接近而且进汞-退汞曲线形态近似,大孔的类型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孔为主,中孔则以两端开放的毛细孔等开放型孔为主,微孔主要以细颈广体孔和墨水瓶孔为主;页岩孔径分布复杂,含有大量的微孔和中孔,其中微孔和中孔提供了大部分孔比表面积,而大孔则是孔体积的主要贡献者;在相同围压、轴压条件下,页岩渗透率随着有效应力的增大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且渗透率和有效应力呈指数函数关系;考虑孔隙结构和压缩特性联动影响的页岩渗透率模型计算曲线与渗透率试验所测的数据基本吻合,且能很好反映恒定围压、轴压条件下有效应力与渗透率之间的变化关系。  相似文献   

7.
次生孔隙的形成是复杂的,主要的影响因素有:CO2的溶解作用、烃类与硫酸盐热化学氧化还原反应、有机酸的溶解作用、大气降水渗滤作用。该文结合前人研究分析,认为次生孔隙的形成是深部热液体、温度压力、沉积环境、粘土矿物、生物作用等多因素控制的综合结果。  相似文献   

8.
9.
以川西坳陷须五段页岩为例,首先运用氮气吸附法对页岩纳米孔隙进行测定,通过等温线和DFT模型分析,对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表征;然后通过等温吸附实验研究了页岩的甲烷吸附性能,通过解吸法测定了页岩的含气量;最后探讨了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结果表明:川西坳陷须五段页岩孔隙结构较复杂,主要由中孔组成,主体孔径位于2~50 nm,中孔提供了主要的孔隙体积;在85 ℃条件下页岩甲烷吸附的兰氏体积为0.79~4.99 m3/t,页岩的含气量为0.50~2.44 m3/t;有机碳含量、伊/蒙间层矿物含量、脆性矿物含量以及热演化程度是控制页岩微观孔隙结构发育的主要因素;微孔和中孔对页岩气的吸附能力极强,在其内部有大量页岩气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增加了页岩气的存储量。  相似文献   

10.
简述了孔隙水压力的概念、分类、常用的测试方法,并附以例题说明其关系,希望能够帮助广大同行加深对孔隙水压力的理解,更好地为设计及工程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1.
王玉柱  孟召平  郭锐  林鹤  张宇生 《煤炭学报》2016,41(10):2631-2637
页岩储层压力是影响页岩气水平井部署和产能的重要因素,华南古生界页岩储层压力横向变化大,如何准确预测页岩储层压力变化对于页岩气勘探开发至关重要。实践证明常规油气地层压力预测方法不适用于华南古生界页岩气储层。针对Fillippone法与Eaton法在实际资料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考虑到在地层正常压实情况下Eaton和Fillippone的公式应满足压力关系以及速度关系,提出了新的地层压力预测方法,称为"Fillippone+Eaton"方法,建立了新的地层压力预测流程。该方法流程基于Fillippone公式的最大最小压实速度计算正常压实速度趋势,同时利用VSP资料进行测井速度标定,在速度谱和地震反射层位建立低频趋势的基础上,应用模型反演求取高精度的三维速度场.提出的方法在不同页岩气勘探区块进行了实际应用,预测结果与钻井实测资料吻合度高。  相似文献   

12.
渝东南下寒武页岩纳米级孔隙特征及其储气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采集、观察并描述了渝东南地区下寒武统页岩岩芯,通过有机碳含量、X衍射、甲烷等温吸附及氮气吸附实验测试,分析了页岩纳米级孔隙结构类型、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纳米孔对页岩储气性能的影响。研究认为,渝东南下寒武统页岩纳米孔隙结构特征复杂,根据氮气吸附-脱附曲线及孔径分布特征可划分为3种类型,主要发育两端开放的管状孔、平行壁的狭缝状孔及四面开放的尖劈形孔等开放型孔隙,多为与有机质相关的纳米孔,孔隙直径一般小于60 nm,呈现2~5,8~12和24~34 nm三个分布峰值区。宏孔(>50 nm)孔隙体积百分含量为8.5%,比表面积百分含量仅占0.3%;中孔(2~50 nm)孔隙体积百分含量高达82.1%,比表面积百分含量为79.0%;微孔(<2 nm)孔隙体积百分含量为9.4%,比表面积百分含量占20.7%。有机碳含量是纳米孔隙结构特征的主控因素,有机质是总孔体积与比表面积发育的物质基础,纳米孔隙体积、比表面积与吸附含气量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运用普通扫描电镜、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Image J2x软件分析、高压压汞、低温CO_2和N_2吸附实验方法,对川南地区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两套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成因类型、孔隙结构特征及其对页岩含气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川南地区下古生界页岩微观孔隙主要发育粒间孔、粒内孔、有机质孔和微裂缝等多种成因孔隙类型;下古生界页岩微观孔隙总面孔率为3.95%~7.48%,筇竹寺组页岩总面孔率和有机质孔面孔率低于龙马溪组页岩;下古生界页岩总孔容为(3.93~24.96)×10~(-3)m L/g,总比表面积为2.727~29.399 m~2/g,孔径为0.35~1.00,2.5~4.7和55~75 nm的孔隙是总孔容的主要贡献者,孔径为0.3~1.0,2.5~5.5 nm的孔隙主要提供了总比表面积,筇竹寺组页岩总孔容和总比表面积均较龙马溪组页岩要低;页岩微观孔隙的面孔率、有机质孔、孔容、比表面积、孔径分布均会影响页岩含气性。下古生界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在微观孔隙结构特征的上述差异,为揭示川南地区筇竹寺组与龙马溪组页岩含气性的差异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下扬子地区下寒武统下部荷塘组(幕府山组)、中奥陶统胡乐组暗色泥岩的孔洞特征,对所采样品进行了氮气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并通过BJH理论计算得出1.7~300.0 nm孔径范围内的解吸附孔体积增量。其中胡乐组页岩孔径在1.7~2.7 nm时,页岩孔体积增量与有机质的丰度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在2.7~300.0 nm时,孔体积受构造作用与有机质丰度的共同控制。下寒武统荷塘组/幕府山组不同孔径分布范围内的孔体积增量与岩性的关系更为密切。页岩平均孔径分布总体上与有机质丰度呈负相关关系,表明有机质内部孔洞的大小明显小于页岩平均孔径。  相似文献   

15.
川南富集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结构分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压汞法测定川南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孔隙特征,结合有机碳含量(TOC)、矿物成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孔隙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孔隙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孔隙度平均为4.71%,发育程度中等;储集空间由超大孔、大孔、中孔、小孔和微孔组成;中孔、小孔和微孔为主要孔径,6~120 nm的孔隙占有重要比例;TOC和脆性矿物对孔隙形成有积极意义,且TOC影响最显著;黏土矿物相反,且其影响程度远小于TOC和脆性矿物含量.基于退汞曲线-TOC成因,将龙马溪组孔隙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Ⅰ型(退汞曲线上凸型,高TOC),Ⅱ型(退汞曲线先凸后凹型,低TOC)和Ⅲ型(退汞曲线凹型,中TOC),其中具有Ⅰ型孔隙结构的页岩气储层为最有利储层.  相似文献   

16.
甲烷在页岩中的吸附同时受页岩本体物理性质和外部储存条件的综合影响,为了建立考虑多种因素影响的页岩气吸附模型,以川东南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为例,开展了不同总有机碳含量(TOC含量)的页岩在多个不同温度、不同含水率下对甲烷的吸附实验,采用Langmuir吸附模型对吸附数据进行了拟合,分析了饱和吸附量及Langmuir压力分别与温度、TOC含量及含水率的定量关系,最终建立了考虑温度、压力、TOC含量及含水率综合影响的多因素页岩气吸附模型,并通过与实测吸附数据对比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能很好的拟合五峰组—龙马溪组页岩在不同特定条件下的吸附数据,拟合精度较高,决定系数R2介于0.972 8~0.998 2。饱和吸附量与TOC含量呈正线性相关,与温度及含水率呈线性负相关。Langmuir压力与TOC含量呈线性负相关,与温度及含水率呈线性正相关。30℃下TOC含量为4.17%的页岩干样吸附量比TOC含量为2.95%的页岩干样吸附量高约39%。当温度由30℃增至80℃时,TOC含量为4.17%的页岩干样其饱和吸附量降低约30.6%。对于TOC含量为3...  相似文献   

17.
页岩气开发的环境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页岩气地质资源量丰富,我国主要盆地和地区的页岩气可采资源量为26万亿m3。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工作,更多的资金和政策都集中在页岩气的勘探和开发上,对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重视不够。本文梳理了美国页岩气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及国内固体矿产开发中引起的环境问题,认为目前我国页岩气开发可能面临如下环境问题:土地占用、破坏与污染;水资源消耗与污染;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排放;地质灾害。并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环保建议,如探索页岩气开发新技术;建立环境评价体系;建立相关法规和应急方案。以期为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环境与资源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重庆城口地区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带,经历过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条件复杂,区内早寒武世水井沱期沉积的一套浅海深水陆棚相页岩。本文通过对位于北大巴山的重庆城口地区水井沱组页岩气生烃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分析研究,结合区域钻井岩心样品现场解吸及等温吸附含气特征,分析该区域页岩吸附气量与Toc、伊/蒙混层等指标相关性,综合总结复杂地区页岩含气特征影响因素及影响机理,为区域页岩气规模化勘探开发提供地质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评价皖南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潜力、优选勘探层系,根据钻井岩芯和露头岩样的地化、岩石学分析数据及野外调查等资料,对该地区古生界3套富有机质层系的页岩气形成地质-地球化学条件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二叠系(孤峰组+龙潭组+大隆组)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在区内分布广、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富(TOC普遍>2%)和热演化程度较高(Ro=1.3%~3.0%),具有形成页岩气的良好物质基础;同时,其埋深适中且泥页岩与硅质岩相伴生,利于人工压裂和勘探开发,有较大勘探潜力。另一方面,古生界寒武统黄柏岭组富有机质页岩也有良好的成气潜力,但因其普遍深埋、成熟度偏高,该区后期发生的多期强烈构造运动等因素对早期形成页岩气的富集及保存可能有一定影响,其勘探潜力有待进一步深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