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UML用例图的软件产品线需求建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明确建模和描述软件产品线需求是软件产品线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传统的UML用例图等方法不足以完整描述产品线需求,特别是其变化性。通过分析软件产品线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线需求建模的特殊性,采用扩展UML用例图标签的方法,实现对软件产品线需求的明确描述。以网络图书销售软件产品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以简化软件产品线中的需求分析过程、实现过程复用为目的,总结了当前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的特点以及分析过程,通过建立领域用户需求模型指导需求获取分析过程,采用基于改进原型法的需求获取方法,基于领域用户需求模型建立需求复用库,引入本体描述用户需求模型等方法,对软件产品线的需求分析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实现了一套图形化需求建模工具,有效地简化了需求分析过程,实现了过程复用。其研究结果应用到了D2G软件生产平台中。  相似文献   

3.
产品线可变性的需求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孟伟  管群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11):3725-3728,3893
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记录了不同软件产品的共性和可变性。在现有需求过程框架下,对产品线需求获取方法与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完善了产品线需求可变性的管控机制。以原子需求为视点,提出了利用需求场景获取产品线领域需求的方法;通过原子需求构建的产品需求矩阵与用例需求矩阵,分析得出需求资源的可变性关系;通过可变性关系的形式化描述,建立产品线可变性用例模型。  相似文献   

4.
一种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代忠  赵文耘  彭鑫 《计算机应用》2008,28(8):2137-2140
将UML引入到软件产品线开发中,在产品线可变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方法。该方法不仅支持可选、多选一等可变点类型的描述,还支持软件产品线可变性的约束建模。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的产品线可变性建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以简化软件产品线中的需求分析过程、实现过程复用为目的,总结了当前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的特点以及分析过程,通过建立领域用户需求模型指导需求获取分析过程,采用基于改进原型法的需求获取方法,基于领域用户需求模型建立需求复用库,引入本体描述用户需求模型等方法,对软件产品线的需求分析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实现了一套图形化需求建模工具,有效地简化了需求分析过程,实现了过程复用.其研究结果应用到了D2G软件生产平台中.  相似文献   

6.
用用例分析技术进行需求分析和构架建模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现代软件需求复杂多变,传统的面向过程需求分析技术已经不能满足软件开发的要求。用例分析技术是为适应现代软件需求环境而提出的一项新型的面向对象需求分析技术。结合实例,讨论了用例分析技术进行需求分析和构架建模以及采用用例分析技术的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7.
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技术系统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聂坤明  张莉  樊志强 《软件学报》2013,24(9):2001-2019
软件产品线是实现大规模的软件复用、保证高质量的新产品开发的最佳实践.软件产品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可变性管理,并基于可变性管理实现软件核心资产的复用.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是可变性管理的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家族成员的共性和可变性的描述.可变性建模涉及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在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中,尤其是在产品构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众多的建模技术中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在软件产品线领域中开展了可变性建模技术的系统综述,按照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可变性建模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根据系统综述规则,选取了从1990 年~2011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讨论了系统综述的研究成果,从可变性建模方法分类、重要可变性建模技术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模人员和研究人员对可变性建模技术的选择和研究提供支持.最后分析了可变性建模技术的研究趋势,并对可变性建模技术有待深入的研究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周琳  魏长江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10):3058-3062
针对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的信息传播,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元模型的多层次软件产品线追踪模型,完整描述了追踪信息变化的整体框架;建立了需求—用例追踪矩阵、用例—动作追踪矩阵、动作—构件追踪矩阵;根据矩阵运算,描述了具体追踪实现过程,通过一个ATM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对于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获取以及需求变更等问题的解决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软件产品线作为一种新型的复用技术,如何准确获取产品线需求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为此,在介绍软件产品线工程原理和实践的基础上,对产品线需求过程框架,以及如何利用PR-Context矩阵方法来来客观确定产品线需求的共性与可变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且讨论了如何通过需求层次和维度划分以降低产品线需求分析的复杂性,对于产品线需求工程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由于软件产品线对于产品线成员公共性和变化性的特殊关注,其用例模型、交互模型、状态模型、静态模型、特征模型和单一软件系统相比都有所区别。文章对各种模型进行描述的同时,以报业排版软件产品线样张打印功能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11.
可重用软件模式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软件重用是软件界追求的目标,人们正在努力将基于框架、体系结构和需求的重用变为现实,但是在具体实现技术上还不成熟。为了促进软件的重用,软件专家引入了结构化、可重用的软件模式来捕捉并描述软件业多年来成熟的软件知识和经验。该文首先阐述了软件模式的发展过程;然后介绍了软件模式的几个重要分支———设计模式、反模式和分析模式,并根据它们的特点进行了比较;最后指明了可重用软件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并提出了以可重用软件模式为中心的领域工程方法。该工作强调了可重用软件模式在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上的作用,对提高国内软件重用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领域需求之间的依赖关系对软件产品线的体系结构有很大的影响,在已有的面向特征的管理产品线需求依赖的方法中很少有研究从需求到产品线体系结构的映射.基于一种特征依赖的分类方法,提出了从领域需求到特征,以及从特征到产品线体系结构的映射规则.通过这些映射规则,一致的需求通过映射得到一致的产品线核心资产,从而减少产品线中核心资产的不一致性并增加产品线的复用程度.用金融领域的现货交易产品线作为实例说明这个方法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3.
目前的软件复用技术主要围绕软件代码的复用进行研究.而随着开源项目的增多,基于待开发项目的需求文档分析,实现项目级的复用就显得非常有价值.当开发人员获取项目的软件需求后,通常需要对其分析并构建解决方案,然后进行设计与实施.如果能根据项目的软件需求找到相似的历史项目进行复用,可以大大节省项目设计与实施时间.因此,在现有的项...  相似文献   

14.
域分析:为软件重用产生有用的模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软件重用被视为解决软件危机,提高软件生产率和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的软件重用研究的结果表明,基于体系结构,物定域的重用能够有很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Domain analysis in software product line (SPL) development provides a basis for core assets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by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commonality/variability analysis. In feature-oriented SPL methods, products of the domain analysis are domain feature models and corresponding feature decision models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oriented customization. As in requirement analysis for a single system, the domain analysis in the SPL development should consider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domain requirements. However, the nonfunctional requirements (NFRs) are often neglected in the existing domain analysis methods. In this paper, we propose a context-based method of the NFR analysis for the SPL development. In the method, NFRs are materialized by connecting nonfunctional goals with real-world context, thus NFR elicitation and variability analysis can be performed by context analysis for the whole domain with the assistance of NFR templates and NFR graphs. After the variability analysis, our method integrates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perspectives by incorporating the nonfunctional goals and operationalizations into an initial functional feature model. NFR-related constraints are also elicited and integrated. Finally, a decision model with both functional and nonfunctional perspectives is constructed to facilitate application-oriented feature model customization. A computer-aided grading system (CAGS) product line is employed to demonstrate the method throughout the paper. This work i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under Grant Nos. 60703092 and 90818009, the National High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863 Program of China under Grant No. 2007AA01Z125.  相似文献   

16.
基于构件的银行综合业务系统的研究和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件复用通过设计构件来搭建新的系统,构件是软件复用的基础元素。通过软件复用可以大大减少软件开发中的重复劳动,提高开发效率和保证软件质量。本文主要是通过研究和探讨基于构件的银行综合业务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和方案,对基于构件技术的开发过程进行分析,并指出了在实现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决方法,从而为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提出了参考模型和方案。  相似文献   

17.
Software product line development has emerged as a leading approach for software reus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 approach to manage natural-languag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in a software product line context. Variability in such product line specifications is modeled and managed using a feature model. The proposed approach has been introduced in the Swedish defense industry. We present a multiple-case study covering two different product lines with in total eight product instances. These were compared to experiences from previous projects in the organization employing clone-and-own reuse. We conclude that the proposed product line approach performs better than clone-and-own reuse of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s in this particular industrial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