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用质子和硅-29核磁共振方法直接测定α,ω一二乙氧基聚二甲基硅氧烷端基的含量,并由此计算其平均聚合度。由动力粘度对聚合度作图,获得粘度与数均分子量的关系。发现较低分子量的聚硅氧烷[(?)(聚合度)<56]粘度与数均分子量成简单的线性关系。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求得经验公式:(?)=0.76η_(25℃(cp))+5.6。高分子量聚硅氧烷粘度与分子量的关系则呈双对数绂性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用~1H和~(29)SiNMR两种方法获得的数据吻合得很好。而~1HNMR方法比~(29)SiNMR方法测定范围更宽,更简便。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苯撑硅橡胶进行沉淀分级,将分级后的十个级份,分别用光散射法和膜渗透压法测定重均分子量和数均分子量,并用粘度法测定其特性粘度。苯撑硅橡胶系多元共聚物,由光散射法测定的重均分子量,是在一种溶剂下测得的结果,因而并不是直接分子量而是表观分子量。利用脱渗透压法测定共聚物的数均分子量是平均分子量测定的最有效方法。所以本文在建立 Mark-Houwink 公式中采用数均分子量与特性粘度,经数学处理后求得:[η]=1.78×10~(-4)Mn~(0.6)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讨了光引发剂的种类与浓度、光照强度、光聚合组合物体系粘度及光聚合体系氛围对甲基丙烯酸甲酯(MMA)光引发聚合硬化时间、产率、重均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体系初始粘度或引发剂含量的增加均有利于加快光聚合速度以及提高产率,产物具有良好的实用价值。PMMA的重均分子量Mw随着光引发剂浓度的增加而降低,但对紫外(UV)光强不敏感。  相似文献   

4.
本标准采用乌氏玻璃毛细管粘度计。测定结果可以用相对粘度(η_r),增比粘度(η_(sp)),比浓粘度(η_(sp)/C),比浓对数粘度(1_nη_r/C)和特性粘度([η])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建立特性粘度和分子量的对应关系,从而求得试样的平均分子量。  相似文献   

5.
PAN浆液粘度—温度经验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验测得PAN浆液的回转粘度、升泡粘度、温度、分子量、总固体含量等数据,从阿累尼乌斯公式(1gη=A/T+B)出发,应用多元逐步回归程序,建立了粘度、温度、分子量、总固体含量的四因素回归方程,并经过一系列对数与指数变换,导出了广义的粘度一温度经验公式,达到在生产现场随时有效控制和调整PAN浆液粘度的目的,这对提高PAN成品纤维质量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用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了碱法骨明胶和IAG明胶的分子量分布。讨论了这些明胶的分子最分布与物理性质、粘度、凝冻强度的关系。根据α、β、γ组分将色谱图分类。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对粘度有影响,凝冻强度与碱法骨明胶的α组分比(fα)有关。可以认为,明胶的分子量分布和原材料的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胶的物理性能。  相似文献   

7.
超高分子量聚丙烯腈溶液的流变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超高分子量聚丙烯腈—二甲基亚砜溶液的流变性能,探讨超高分子量聚丙烯腈(UHMW—PAN)的分子量、总固浓度及不同的毛细管长径比对纺丝原液的粘度、非牛顿流动指数、结构粘度指数、最大松弛时间的影响,并探讨了与原液可纺性的关系,为纺制高强高模聚丙烯腈纤维和能耐反冲洗的聚丙烯腈中空纤维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经验特性粘度方程表征聚苯乙烯(PS)的热降解可以大大简化试验过程。该方法只需测定一个溶液浓度下的增比粘度(ηsp)、相对粘度(ηr)值就可以计算PS溶液的特性粘度[η],再用[η]求出其分子量,从而得出PS在热降解过程中分子量与温度、时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PS的分子量随温度的升高、时间的加长呈线性关系降低;降解速度随温度的升高呈对数关系增大;当温度高于300℃时,热降解显著加快。这一结果与TG分析等方法的结论一致,说明用经验特性粘度方程来研究PS的热降解过程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η]、M_w和GPC法,以宽分布的高聚物试样得到单分散粘度-分子量关系式的方法,建立了稀土催聚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的单分散粘度-分子量关系式:[η]=1.02×10~(-4)M~(0.77)。该式适用于分子量为 10~4—10~7的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试样。用此式计算的 GPC数据,与用粘度法、膜渗透压法和光散射法得到的结果有良好的一致性。该式与Beattie用正丁基锂引发剂合成的窄分布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建立的粘度-分子量关系式相一致。对[η]>4 dL/g 的高顺式-1,4-聚异戊二烯试样,采用徐懋等人设计的多球粘度计进行测定,得到了切变速度为零时的[η]。  相似文献   

10.
为确定具有不同分子量(MW=290000、320000和450000)和丙烯腈含量(30%和40%)的丁腈橡胶在浸渍涂层应用方面的适宜性,我们在低剪切速率(0.1s~(-1))到中剪切速率(20.0s~(-1))下研究了丁腈橡胶甲苯溶液的流变性。研究的主要兴趣是表面活性剂、皂土和含固量[15%和20%(重量)]对溶液粘度的影响。在低的零剪切粘度(<50pa·s)下,湿的胶膜会发生极度的弛垂;在高的零剪切粘度(>100 pa·s)下,涂层呈现出很差的匀涂性。我们发现,皂土对零剪切粘度的影响小于低聚物(为原料的)溶液的影响,同时,含固量和聚合物分子量对零剪切粘度有更为显著的作用。借助参数的适当平衡,可以得到无缝涂层胶膜,它具有优异的拉伸和撕裂性能,并有良好的耐苯渗透性。  相似文献   

11.
<正> 一、前言粘度法是一种利用粘度测定高分子分子量的方法。该法所使用的方程是Mark、Houwink 在其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著名高分子特性粘数定律方程:[η]=KM~α(1)K、α为常数,两者与高分子物种类、结构、分子量范围、溶剂性质、温度有关。M、[η]为分子量和特性粘数。K、α值的确定一般需使用单分散已知分子量的高分子物。本方法是以GPC 普适校准法与粘度测  相似文献   

12.
1、什么叫锥形挤出机?挤出机这专用名词通常是指用于挤出高分子量热塑性聚合物使之成形的一种设备。高聚物加热时粘度高,抗流动性大,螺杆传送率高,所以,能很容易地用市场上可买到的普通挤出机加工成工业品。如今,技术的发展已集中于加工超高粘度材料(极高分子量聚合物、陶瓷和玉髓),反之,挤出加工低粘度材料(低分子量)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相似文献   

13.
在树脂油漆生产中,反应历程常用表征分子量增长的宏观参数-粘度(成型时间)来描述。工业生产上一般规定用热板园孔法或小刀法测定其成型时间。这种方法精度差,速度慢,往往不能适应反应终点分子量迅速增长的状况,更不能观察聚合反应中分子量的变化过程。能否不取样而又能随时准确地观测树脂油漆粘度(成型时间)的增长情况呢?  相似文献   

14.
王碧琼  陈仕兵  张飘凌 《广东化工》2013,40(5):39-40,48
通过使用旋转流变仪,对HDPE(高密度聚乙烯)、LDPE(低密度聚乙烯)聚合物进行一系列的流变试验,从得到的流变曲线、粘度曲线,着重分析了剪切速率、粘度、模量、分子量分布、弹性效应等因素对材料流变行为的影响,从而获得聚合物在相应加工过程中的流变数据,为产品评定、工艺调试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相似文献   

15.
何道纲 《中国塑料》1989,3(4):51-55
本文讨论了高分子共混物的相容性及其与组分高分子的溶解度参数δ、极性(分子结构)、表面张力γ、结晶能力及粘度(分子量)等因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缔合聚合物三元体系在油层运移过程中剪切、吸附、稀释作用对体系粘度的影响开展室内实验研究,并与常规聚合物三元体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等粘(粘度95m Pa.s)前提下,缔合聚合物三元体系剪切前后粘度保留率可达到50%与2500万分子量聚合物粘度保留值相当。无论是等浓(聚浓度1300mg/L)还是等粘(95m Pa.s)前提下,5次吸附后碱与表活剂浓度均显著降低,缔合三元体系粘度下降的幅度均高于2500万分子量三元体系粘度下降的幅度。同时稀释聚合物、碱与表活剂至初始浓度的50%,2500万三元体系粘度下降70%,缔合三元体系粘度下降83%。目的点浓度相同前提下,缔合三元体系粘度大于2500万三元体系。建议现场配制过程中提高三元体系中碱、表浓度或者增加前置碱段塞。  相似文献   

17.
悬浮聚合法制取不同分子量级别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祝爱兰  钟宏 《应用化工》2001,30(5):21-23
采用粉状MgCO3 作为分散剂 ,悬浮聚合制取了分子量从 2 4× 10 4 ~ 2 5 4× 10 4 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考察了温度、引发剂种类和浓度、分子量调节剂、转化率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规律 ,用粘度法测量了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MMA)的分子量。结果表明 :温度的升高、引发剂浓度的增大、分子量调节剂的加入都会导致分子量的减小 ,随着转化率的提高 ,聚合物的分子量增大。在同等条件下 ,引发剂过氧化苯甲酰 (BPO)聚合所得的分子量较偶氮二异丁腈 (AIBN)高。通过实验 ,得到了满足作者需求的分子量 (96× 10 4 ~ 10 0× 10 4 )的聚合物的聚合条件为 :分散剂MgCO3 用量 1% ,单体∶水相 =1∶2 5 (质量比 ) ,引发剂BPO浓度 0 5 % ,反应温度 70℃ ,反应时间 3h。  相似文献   

18.
高特性粘度聚酯的研究—化学增粘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成了对聚酯树酯端基具有活性的扩链剂BOZ,研究了对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的扩链反应过程,扩链反应时间和扩链剂用量等对特性粘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扩链剂对PET和PBT能起扩链增粘作用,使分子量提高。可得到特性粘度0.98的PET树脂和特性粘度1.62的PBT树脂。  相似文献   

19.
通过Fenton-AH-H2O2体系模拟体内的活性氧簇自由基(ROS)条件对美容填充辅料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进行降解,研究了降解过程中HPMC分子量与动力粘度的变化。结果发现,在降解过程中,E3-HPMC与E50-HPMC的分子量均下降了90%,E4M-HPMC的动力粘度下降了75%,E10M-HPMC的动力粘度下降了40%。表明ROS对HPMC具有显著的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和激光光散射与色谱柱联用(SEC-MALLS)的方法对酸法皮明胶(A型明胶)、碱法骨明胶(B型明胶)及酶法骨明胶(E型明胶)的分子量分布进行表征。从SDS-PAGE谱看,酸法明胶没有明显的电泳带;酶法明胶为4.3×104gmol-1~1.0×106gmol-1,多分散系数为1.470。B型明胶和E型明胶均具有明显的电泳带,B型明胶各主要组分的分子量为9.6×104gmol-1,9.7×104gmol-1,1.96×105gmol-1,2.89×105gmol-1,分别对应为α1链、α2链、β链以及γ链,E型明胶除具有这三个组分外,还具有1.65×105gmol-1,1.20×105gmol-1,及6.4×104gmol-1分子量分布比较集中的组分。通过对分子量分布、冻力和粘度的综合分析,我们推测α组分对冻力的贡献最大,LMW组分对于冻力也具有一定的贡献,但作用小于α组分,高分子量组分会降低明胶的冻力。HMW组分对于粘度的贡献最大,α组分对于粘度的贡献仅为高分子量组分的1/72,低分子量组分会降低明胶的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