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张建强  薛俊 《规划师》2013,29(8):108-112
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往往是变化最快、最为敏感、矛盾突出的地区。研究以杭州西南部与富阳东北部地区为例,在对杭州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的概念及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心城市外围边缘区区域协作的理论途径,并结合实例提出了区域特色产业协调、区域交通一体化、区域用地布局引导的规划措施和协作策略,以应对未来区域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山-城"眺望景观对感知山地城市魅力,彰显山地城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以赣州市为例,构建眺望点、眺望目标和眺望视廊组成的眺望景观体系."城中观山"眺望景观包括城中山景眺望、外围山景眺望和局部山景眺望,以山脊线以下30%山体高度可见为基准,划定城中山景的前景控制区和背景协调区、外围山景的视廊控制区和视廊协调区、局部山景的最不利眺望点视廊控制区."山上望城"眺望景观包括城区眺望和地标眺望:眺望城区时,以120°视角确定核心眺望区域,对近景范围既有景观、中景范围"高层建筑墙"、远景范围城市天际线提出控制要求;眺望地标时,明确前景控制区与背景协调区的控制要求."山体互望"眺望景观基于双向锥形视廊,明确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3.
经济转型和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规划应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邹军  朱杰 《城市规划》2011,(2):9-10
从城市规划的应对视角,首先分析了我国经济结构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针对未来生产性服务业的高端化和基本服务的均等化提出了规划应对。其次从城乡统筹和规划协调视角指出城市群战略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最后从都市圈、城市群核心城市、城市群外围点状地区等不同尺度提出了区域差异化政策和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国城市密集地区规划的困境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京祥  殷洁  何建颐 《规划师》2007,23(12):5-8
在全球化时代日趋激烈的竞争型环境中,城市密集地区在国家、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意义日益突出.在当前我国体制转型的大背景下,我国城市密集地区规划面临诸多困境,对此,各地对城市密集地区规划进行了一系列创新.近年来,我国城市密集地区规划呈现出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战略目标与区域营销相结合、注重以空间政策为主的引导方式、创新区域治理模式、推动区域一体化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5.
佛山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中要充分发挥优势,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核极,必须正确处理好城市发展和空间协调问题。目前佛山在这方面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着困境,对此必须有充分认识。并积极寻找有效的空间协调对策。一、问题 1.城市增长极的极化作用逐渐减弱 八十年代中期,佛山是西江和北江三角洲地区一座重要城市,支柱工业陶瓷、电子、纺织和塑料制造加工处于发达水平,产品增长率极快,在全国市场占有主要地位。这种增长极作用不断向外扩散,一度吸引了周围地区的生产要素,成为地区发展的核心。但随着周边经济的发展,极化效应逐渐减弱,原有的带动型工业受体制和成本限制,缺乏活力,逐渐被外围城市取代,原先拥有的生产要素优势也逐渐消失,周边地区工业发展逐渐超越佛山,产品市场遭到蚕食,生产要素逐步分流。  相似文献   

6.
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和江北新区等国家战略实施以及南京都市圈城市发展联盟成立的新背景下,南京都市圈八市联合推进了都市圈城乡规划协同工作.通过深入分析当前区域规划协调的难点与现状矛盾,借鉴国外都市圈发展经验,明确了规划协调的目标与思路.在工作方法上,重在适应市场,构建起自下而上的规划协同工作新机制.而且,既强调各城市的独立性,又强调相互的协同性,共同达成区域协调的规划约定,确立了行动指南,创新了都市圈规划行为约束机制.在技术方法上,区域空间层面重在建立都市圈规划编制体系,增强规划的指导性和实施性;专项规划层面重在适应市场经济条件,厘清有关区域整体发展格局的综合交通、生态保护等城市外部空间规划条件;地区实施层面重在关注跨界地区规划协调,明确分类管控及规划协调要点.以此对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进行全新尝试,希望对今后国家空间规划体系的完善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2000年以来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区区域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珠三角大城市地区作为实证研究对象,通过2005年分县(市、区)1%人口调查数据和五普分县(市、区)人口资料,对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区当前区域格局,包括空间格局、经济格局进行分析,并对2000年以来的区域变迁特征进行解析,其主要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和聚类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整体上而言,珠三角巨型城市地区"核心-外围-边缘"三大地带空间格局依然显著.核心地带主要是分布在珠江口两岸,即传统的都市连绵区;外围地带则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沿海地区:边缘地带则主要是广东省内陆地区.②在三大地带格局基础上,珠三角地区仍显示出一定的"多中心结构"特征;③2000年以来珠三角地区区域趋向总体而言呈现"核心一边缘强化"特征.多中心化态势虽有进展,但不显著,且主要集中在濒临连绵区和沿海的外围地带内,边缘地带则相对而言愈加"边缘化".  相似文献   

8.
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已规划建设青岛一潍坊一日照城镇组团,三个城市从区域经济、城镇发展、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等方面的合作势在必行.城市基础设施是进行城市各项经济社会活动的保障体系,也是改善城市发展环境和人居环境的必备条件.本研究以青潍日城市群相关规划和政策为依据,对重大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协调发展进行战略性研究,对于加强区域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保护,优化区域城镇体系和功能布局,带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繁荣,促进半岛城市群地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英格兰东南部区域是英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也是整个英国最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繁荣和发展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与世界大城市伦敦毗邻,位于欧洲最富裕的"蓝香蕉"区位内,是英国与欧洲接连的门户;但更重要的是英格兰东南部地区需要并设法建立一个有效的区域规划体系.这个体系不仅是这个地区发展的基础,同时是实现全英国宏观目标的条件.本文在介绍和分析了英国区域政策的变化以及对英格兰东南部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区域和城市连绵区发展的一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10.
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农村发展研究——以怀柔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前言城市周边的生态涵养区是城市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是保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由于肩负资源保护与生态服务功能,其自身的发展受到诸多限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往往比较落后。北京市生态涵养区包括平谷、怀柔、密云、延庆、门头沟5个区县以及房山、昌平的部分地区,约占总面积全市的70%,如何协调涵养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是北京市实现区域均衡、城乡协调面临的重大课题。生态涵养区的绝大部分地区属于农村,解决生态涵养区问题的关键也在农村,本文即以怀柔区为例,通过深入剖析其现状问题及内在机制,探讨生态涵养区内农村如何通过选择恰当的发展道路确保在满足生态服务功能的同时实现自身较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汇滨江区域是上海市城区中唯一一块未大面积开发的滨水区域,西岸201 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以营造与进程作为主题,用文化事件作为地区引爆的热点,探讨以文化为导向的城市区域发展,谋求第三种海派城市发展模式。以建筑与艺术的互动,积极思考城市、环境与人的互动,充分展示未来城市更美好和更具想象力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Urban Water Journal》2013,10(3):231-246
Stormwater drainage models are increasingly being used in design and analysis of urban drainage systems. If these models are to be used for ungauged drainage systems for which no storm and corresponding flow data are available, then the model parameters have to be estimated through regional equations. These regional equations define the model parameters via measurable catchment properties. In this study, regional equations of two impervious area parameters, namely directly connected impervious area percentage (DCIA) and its depression storage (DSi ), were developed for use in urban drainage models, using 15 gauged urban catchments in Melbourne Metropolitan area (Australia). The ‘small’ storm events of these gauged catchments were first used to calibrate the impervious area parameters, since the ‘small’ storm events produce runoff only from the impervious areas. These calibrated impervious area model parameters were then analysed with several measurable catchment properties to derive the regional equations.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revealed that DCIA was depended only on household density of the catchment, while DSi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any of the catchment properties analysed.  相似文献   

13.
Regime theory has been used extensively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studies. An analysis of the urban regime theory literature and the regional governance literature reveals that urban regime theory can also be useful in the study of regional governance. Both literatures indicate the critical importance of the nongovernmental sector for effective governance. Indeed, because of the usually weak regional political constituency, the private sector often takes the lead in regional governance initiatives. However, private sector efforts are only successful to the extent that coalitions can be developed with political leaders. The author conducted a study of regionalism in the Chicago metropolitan area where leaders from both sectors have recently formed organizations to address regional issues. He analyzed the two organizations and whether a regional regime can develop given the region’s political culture of local government autonomy and the history of antagonism between the central city and the suburbs.  相似文献   

14.
兰亦阳  来昕  郑曦 《风景园林》2023,30(2):131-138
【目的】构建生态安全格局(ESP)是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维护生态系统服务的有效措施。近年关于ESP的构建与优化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但对其中关键因子——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深入分析仍是一项挑战。【方法】以石家庄都市区为例,基于生态资源综合评价,结合最小累积阻力(MCR)模型构建区域ESP,并根据优先级矩阵,确定其中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的优先级。【结果】结果表明:1)石家庄都市区生态源地的主要用地类型为林地、农田与水体;2)高优先级的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主要集中在西部浅山区与滹沱河沿岸,是需要重点关注与保护的区域。【结论】通过对生态源地与生态廊道优先级排序后进行区域ESP优化,可有效界定区域生态系统维护过程中的关键区域,为未来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了解区域生态资源提供助力,并为相应的绿色空间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5.
针对当前新城市空间城市设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引入区域分析的内容、方法进行阐述,旨在从更广阔的层面、更深远的层次补充和完善现代城市设计.最后通过实证案例说明城市设计中区域分析的意义和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6.
总结2000年以来江苏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可以概括为以优先推进城镇化为抓手,以区域发展差别化为模式,以建设方式集约化为途径,以城乡发展一体化为目标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在对未来发展趋势判断及预测基础上,以期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以张掖滨河新区湖区景观规划为例,探讨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设计,指出应充分挖掘城市历史文脉和地方自然特色,将历史、自然融入城市滨水景观规划中,以人为本,打造富于地方特色的、人性化的城市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8.
The general urban model is viewed in brief retrospectively, mainly emphasizing the transition for the monocentric 'classical' elements of such a model to the multicentric.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however, is on future prospects. It is argued that it could be developed as the basis of a model-based 'big picture' of urban development through five layers of disaggregation – from the global to the local. There are many opportunities for submodel development but the main future challenge is the modelling of urban and regional evolution. Progress in modelling urban and regional systems as complex nonlinear systems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path dependence and phase transitions is reviewed. The idea of urban and regional 'DNA' is introduced which leads to a 'genetic medicine' view of aspects of planning.  相似文献   

19.
城市增长边界的效能及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国恩  张媛媛 《规划师》2012,28(3):21-27
行政区划是政府间关系的直接反映,行政区划变更意味着空间支配权力的调整。城市增长边界(UGB)是在城市建设地区和限制开发地区之间划定的界线或区域,用于限制城市发展规模、界定城市建设范围。城乡规划的范围和工作内容与城市行政区及其调整具有密切关系。基于此,研究根据1978年以来我国行政区划调整和行政权利变化格局,简要分析集权格局和分权格局对城市发展的不同作用,引用UGB在土地供应限制、土地用途限制、开发建设时限限制三方面的效能原理,探讨三种效能对行政区划调整的影响,重点解析UGB划定和行政区划调整在城市发展空间拓展、区域空间优化重组和城市发展时序控制、区域发展统筹等方面的共同作用,诠释行政区划调整与UGB划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态势的日益显现,一些大城市受到各种条件的影响,在都市区尺度上形成一种簇群状空间形态,武汉表现得较为典型。本文试图从权力关系变迁入手分析武汉簇群式空间的形成机理。地方各级政府间的博弈使外围区政府采用"双城"模式发展,加上在都市区空间各个方向发展较为均等的条件下,各区政府纷纷与资本结盟各自为政发展,使都市区外围空间均衡镶嵌,武汉都市区空间被"簇化"。若武汉内外环境没有较大的变动,武汉簇群式的空间态势仍会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