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简要介绍了污水回用的意义、发展状况及有关的处理工艺、和根据宾馆污水回用工程生产性运行情况研究的生物转盘法应用的效果.作者根据Monod模式推导出有机物(COD)去除的动力学,整理出调节池调节后的污水的BOD与COD的相关方程及二沉池对COD去除的效率公式.本文还介绍了回用处理 相似文献
2.
3.
4.
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水解酸化 生物接触氧化 稳定塘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主要技术参数及聚酯纺粘长丝布填料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中的特殊功能 ,认为该工艺在较高负荷下处理生活污水 ,出水可达《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GJ2 5 1- 89)。 相似文献
5.
6.
7.
鞍山市再生回用水目前主要集中在鞍钢厂区污水处理厂,就全市而言回用率为44.6%,还满足不了现实需求。鞍山市居民小区再生水回用设施正处于建设的初始阶段。二级处理出水深度处理基本套用常规给水处理工艺,一般仅限于局部回用或处理厂内部回用,与当前城市污水再生回用多元化的需求及不想称。目前鞍山市当务之急是用水对象及水质要求、水质保障的研究论证、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以及相应政策、法规、标准的统一配套,急需发展污水处理再生回用,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8.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发展趋势良好,但仍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政策、管理层面的制约,迫切需要对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现行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拟从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的现状出发,深入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研究提出未来5年内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政策法规与管理制度建设的总体构想,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晓宇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18(2):72-77
山西省属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省份.实现山西的可持续发展,首要任务是解决好山西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问题。造成山西水质型缺水的重要原因是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低下,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入河排放,并且污水再生回用率极低,水资源浪费巨大。制约山西污水再生回用的关键因素,一是观念,二是水价,核心问题是污水再生回用的利益驱动和产业化经营机制不健全、污水再生回用缺乏终端用户。本文就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11.
呼市城市污水处理规划与中水回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呼市城市污水处理现状及污水处理规划,从技术、经济方面进行了污水回用的可行性分析,阐述了呼市开发、利用污水资源的意义,并对中水回用工作的开展提出了几点措施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落实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针对广东省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在规划、管理、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措施:重视污水处理、回用建设项目的规划工作,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大力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加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利用率;尽快建立科学的城市用水和污水处理收费机制;进行管理机构改革,统一管理水资源;改革建设经营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4.
16.
介绍了抚顺石化乙烯化工有限公司采用生物流化床处理生产、生活污水回用到循环冷却水系统的工艺路线、技术参数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18.
19.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条例立法前期研究课题组 《水利发展研究》2012,12(9):88-92,14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区域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这项工作尚未充分开展,全国的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开发利用空间巨大.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制约着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的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立法,制订“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条例”,将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纳入法制化轨道.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存在的问题,阐述了立法的必要性,研究提出了立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最后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处理回用是缓解水资源短缺、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促进水资源节约与保护、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重要手段,对落实节能减排目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迫切需要对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的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破解对策。本文拟从城市污水处理回用的概念、发展历程及主要特征出发,深入分析城市污水处理回用发展面临的配置、规划、体制、政策法规、资金投入、技术标准以及认识障碍,并从水资源配置管理、规划引导、深化水务管理体制改革、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技术工艺研发和标准体系建设、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开展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