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0 毫秒
1.
华南城这座离市中心约25公里、位于深圳龙岗平湖的“城”,10年前还是一片荒芜之地,如今的繁华让人称奇。而这样的巨变经华南城这只“妙手”已在全国遍地开花。仅用10年时间,从深圳发家的华南城,在政府投入极小的情况下,以企业一己之力,迅速在全国“造”出七座“城”,项目普遍获得巨大成功,每年为地方税收贡献上亿元,为当地创造几十万就业机会,取得了企业、政府、商户和居民的“四赢”局面,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内地各省市争相邀请华南城将其模式克隆到本地。业界普遍认为,“华南城模式”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刘伟 《中州建设》2014,(16):1-1
今年6月7日-8日,由国家发改委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办的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密模式)座谈会在新密举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十余部门现场观摩、座谈研讨,充分肯定了新型城镇化的“新密模式”。近年来新密市立足县域实际,以煤炭沉陷区搬迁安置为契机,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切入点,以交通路网建设为先导,统筹发展,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以新型工业化为支撑、以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高度重视生态文明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特色城镇化路子(见本刊记者报道《新型城镇化绘出新密新画卷》)。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当前对我国城镇化的高度关注,首先,从城镇化的初步认识和未来展望两个方面,充分论证了新型城镇化道路是中国城镇化的战略选择.其次,从现状城镇发展概况、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地位提升(承上的“分水渠”和启下的“蓄水池”)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城镇”主体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然后,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城镇发展思路进行初步探讨,在城市圈(群)的各层级主体重点衔接的基础上,对城镇自身发展进行重点引导.最后,以常州市区小城镇发展作为具体案例,结合其现状概况、区域分析和自身特征,对新型城镇化下的常州市区城镇发展的具体实践进行深化探讨,包括生态文明导向下的区域城市(镇)发展差别化“两种模式”、城镇自身发展主要引导.  相似文献   

4.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一座城市撬动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进行深度互动,融通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和谐并进,用一种全新的行为模式诠释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的“三化”协调内涵,打造中原城市群中“绿色、低碳、生态、宜居”的活力城市,用实际行动印证了“美丽中国”。这一角色,非济源莫属。  相似文献   

5.
陶德凯  杨晨  吕倩  王晓菁 《城市规划》2022,(6):25-36+76
自“十五”时期以来推进城镇化发展一直是国家战略,经过“十二五”时期后的加速发展期,当前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和国土开发空间结构、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研究结合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宏观背景,梳理了规划视角下城镇化发展的逻辑演绎,指出新时期县级单元城镇化发展呈现政策动力支撑、回流人口红利等新特征。在县域新型城镇化成为解决城乡差距及“三农”问题重要抓手和载体的“十四五”时期,需要在承接既有县域城镇化路径模式基础上,融合“多规”管控思维,找准定位、系统研究、有机衔接,为“十四五”时期创新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县域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路径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同推进,扬弃了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经济型城市化”模式,有助于协调新型城镇化进程与资源和环境之间日趋激烈的矛盾冲突,开启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提升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新进程阶段。  相似文献   

7.
所谓“新型城镇化”的“新型”是针对传统而言的,其核心是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城镇化工作中做到两点:其一,深刻反思传统的城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努力在城镇化工作中探求新的模式:其二.深刻地认识客观因素对城镇化发展形成的制约.积极寻求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集约式城镇化——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科 《小城镇建设》2005,(12):68-69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建议再次重申以上原则,并进一步指出“建立健全与城镇化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由此可见,中央明确了我国城镇化发展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模式——集约式城镇化,这与以往的人为城镇化模式有很大区别。一、人为的城镇化模式阻碍我国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由于我国旧社会农村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城乡二元结构长期…  相似文献   

9.
如何转型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镇化率目前已经超过50%,在取得显著成果和避免其他国家出现过的弊端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面对城市发展模式的转型需求,文章详细论述了新型城镇化应侧重的六个方面的突破,并指出这六个方面的转型既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时期,过往城镇化的得失进行了反思。并指出在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同时,对于“乡土社会”的保护也应该得到关注。随着中央提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决定》,在新的土地制度改革背景下,针对农业发展的新可能,提出了新型三产化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即“地产绑定农业”。在“地产绑定农业”的模式下,实现农业生产者从一产转向三产的生产者身份的转变,从而实现农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优化基层村镇的产业结构,提高基层消费水平,实现村民“人”的城镇化,这样也使乡村的“乡土社会”的载体--“人”与“村落肌理”得以更好的保留。由此,也可以改善农业人口老龄化,复垦耕地维护不足,田园景观逐渐消逝等“三农”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专家观点     
《小城镇建设》2014,(7):7-7
完善城镇化要防范出现多种偏向和误区 日前,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在“狮山论坛:中国新型城镇化模式探索”上作主旨演讲时表示,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防范出现多种偏向和误区。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人的城镇化,如何推进人的城镇化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在理论与实践中需迫切解答的重大问题。西方社会质量理论有助于深入把握人的城镇化建设的内涵、实质及其面临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改变传统的以“经济”为导向的城镇化发展模式,确立“社会质量”取向,全面提升城镇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是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世界各国都要经历的发展阶段。城镇化冠以“新型”二字,就有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就包含了对过往的反思、对路径的选择。所以说,新型城镇化责在“新”。那么,这个“新”又新在何处呢?总结我国实践、借鉴世界经验、立足时代发展,当前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应在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几个方面体现“新”。  相似文献   

14.
赵元超 《云南建筑》2013,(1):102-109
结合延安圣地河谷“金延安”项目,阐述了设计中通过运用满足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新城市主义理论,以老延安城为摹本镜像历史,写意延安的创作理念,期望给人们提供一个延安文化认同范本,一个体验基地,创造一个城市和环境相协调、人与人和谐的环境。  相似文献   

15.
肖春虎 《建筑》2014,(1):39-39,41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将对中国建筑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巨大的机遇,不仅创造大量新的市场机会,公共建设和住房需求将持续增长,还将催生大量新型业态。城镇化以产业为依托,不仅会促进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还将使传统产业如水泥、建材、建筑业、房地产等产业重焕生机,加快产业升级。新型城镇化给建筑企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让建筑业面临新的挑战和考验。建筑企业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要想在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就必须顺应新型城镇化的要求,转变经营模式,转变施工生产模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才能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分取更大的市场蛋糕,实现更大的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人口迅速增加,城镇规模不断扩大,我国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日益突出,转型升级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结合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带来的问题和装配式建筑的特点,从提高建筑数量和质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农民工技能提升、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指出装配式建筑在新型城镇化探索中的独特优势,发展装配式建筑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高速发展期,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5年的56.1%,是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城镇化进程.从“上山下乡”到“城市领导农村”,再到“小城镇、大战略”,从城市优先到城乡协调,从高能耗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从“土地城镇化”到“人口城镇化”,城镇化引领了经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对城市的未来充满期待.  相似文献   

18.
张京祖 《中州建设》2011,(23):52-53
《城乡规划法》赋予城乡规划工作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11月15日《河南日报》刊发的“新十八谈·引领篇”的《新型城镇化引领新辉煌》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新型城镇化引领是切入点”,这为我们做好新时期城乡规划工作,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努力做到“四个坚持”,牢牢把握“三个原则”,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中要有大作为。  相似文献   

19.
徐振强 《住宅产业》2014,(12):33-38
新型城镇化为我国城镇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指引,为建筑工业的升级创造了战略契机。将建筑工业按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升级的“三型创新”思路转型,是实现与新型城镇化有机对接的关键性路径,依靠新型建材原料生产、材料制备和工程应用的全生命周期创新,通过“三产协同”带动农村人口有效转移、徒村人口高质量就地城镇化。以市场主体推动绿色产城融合,高质量实现就业和人居的协同提高,实现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和现代居住空间的充分嵌套,既是建筑工业升级转型的捷径,同时也是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中新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证,具有高财税收益、社会收益和生态环境收益的特征。新型建材工业推动的产城模式符合我国当前城镇化需求,充分释放了市场在资源要素配置中的核心地位,通过市场与政府分工协作,既可多元化城镇化的资本筹措、保障新城活力与构造新活力,同时符合产业升级的快速路径要求,该模式有助于我国建筑工业及其相关产业依托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机遇期,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城市综合生产与技术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定义了新时期“新型城镇化”概念,从4个角度解读并指出新型城镇化的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三大内涵.提出新型城镇化的6大核心目标——平等城镇化、幸福城镇化、转型城镇化、绿色城镇化、健康城镇化和集约城镇化.概括新型城镇化的4项重点内容——全面推进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稳步实现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大力坚持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努力尝试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阐述了新型城镇化四类规划策略——“区域协调、城乡统筹与一体化”的统筹协调策略、“三产三低三提升、三业三化三集中”的转型升级策略、“资源节约集约、环境友好安全”的生态文明策略、“集聚增长、混合利用、紧凑开发”的集聚紧凑策略.指出新型城镇化存在的6大可预见性认知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