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甲酰胺与水合肼为原料,采用液面下滴加水合肼、引入乙二醇作为反应溶剂、应用结晶-过滤-漂洗-烘干的后处理方式,合成了1氢-1,2,4-三氮唑,并对其合成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优化的反应条件为:m(乙二醇)=50%m(水合肼),n(甲酰胺)∶n(水合肼)=2.1∶1.0,反应温度为168℃,反应时间为120min。优化条件下,三氮唑收率为86.8%(以甲酰胺计三氮唑)或91.1%(以水合肼计),产品含量为98%,m.p.120~121℃。副产氨水中甲酰胺的含量为0.2%,水合肼的含量为0.1%。  相似文献   

2.
张玉全  盖轲 《广东化工》2012,39(16):31+30-31,30
以4-甲基苯磺酰氯和水合肼为原料,甲苯为溶剂合成了对甲基苯磺酰肼。得出的最佳合成条件为:n(4-甲基苯磺酰氯):n(水合肼)=1:1.2,室温反应20min,产品收率为92.0%。  相似文献   

3.
4,6-二羟基嘧啶是合成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的一个重要中间体。以丙二酸二甲酯和甲酰胺为原料合成目标化合物,以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甲酰胺的用量作为考察因素进行正交实验,用这三个指标评定工艺的优劣。由正交实验得到的最佳合成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6h,n(丙二酸二甲酯):n(甲酰胺)=1:3.5,收率达59.73%。优选得到的工艺简便宜行,产物经红外光光谱鉴定,证明结构正确。  相似文献   

4.
以庚酸乙酯为原料,先与水合肼反应生成庚酰肼,庚酰肼在氢氧化钾存在下与二硫化碳经环合、酸化、提纯得到5-正已基-2-巯基-1,3,4-恶二唑。最适宜的工艺条件为n(庚酸乙酸):n(水合肼)=1:1.8,n(庚酰肼):n(二硫化碳):n(氢氧化钾)=1:1.6:1.1,同时控制二硫化碳加料时间40min,并采用石油醚作洗涤剂,总收率达到60%。  相似文献   

5.
以甲醛和新蒸庚醛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反应合成了2,2-二羟甲基庚醛(DMH).羟醛缩合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35℃,n(甲醛):n(庚醛):n(NaOH)=4:1:1.3。缩合瘌为w(SaOH)=10%溶液,反应时间为5h.加甲酸中和碱-经精制DMH的收率达到67.8%.2,2-二羟甲基庚醛的结构用红外光谱(IR)表征。  相似文献   

6.
以氟乙酸甲酯为原料,在甲醇钠催化下与甲酸乙酯缩合得氟代甲酰乙酸酯烯醇式钠盐(化合物Ⅱ),化合物Ⅱ与O-甲基异脲硫酸盐环合得2-甲氧基-5-氟尿嘧啶(化合物V),V在稀盐酸中水解为5-氟尿嘧啶。在n(氟乙酸甲酯):n(钠):n(甲酸乙酯):n(O-甲基异脲硫酸盐);1.0:3.0:2.5:1.0、缩合温度为35℃、缩合时间为2h、环合温度为40℃、环合时间为6h以及水解温度为60℃的最佳反应条件下,目标化合物总收率为45.3%、纯度大于95%,其结构经IR、1^HNMR确证。  相似文献   

7.
以甲酰胺和水合肼为原料合成1,2,4-三氮唑,选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物料比作为反应控制条件,进行正交及优化实验,得出最优合成条件为n(甲酰胺)∶n(水合肼)=1∶2.0,反应温度175~180℃,反应时间50 min,在此条件下1,2,4-三氮唑粗产物收率为88.6%,并测定熔点。粗产物经乙醇重结晶后用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氢谱(1H NMR)进一步验证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通过改进的Strecker法,分别以环己酮和环戊酮为原料与氨反应生成亚胺(I),(I)与氰化钠反应生成(Ⅱ),(Ⅱ)用浓盐酸水解为旷氨基酸(Ⅲ)。反应最佳条件为:环烷基酮、氨水、氯化铵和氰化钠的摩尔比为:1:1.8:1.1:1.1。粗品旷氨基酸用75%的乙醇重结晶。1-氨基-1-环己基甲酸和1-氨基-1-环戊基甲酸的收率分别为56.42%和60.21%。目标化合物用核磁和红外光谱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9.
张漪  崔建兰  郭文龙 《上海化工》2006,31(12):21-23
以甲醛和新蒸庚醛为原料,经羟醛缩合反应合成J,2,2-二羟甲基庚醛(DMH)。羟醛缩合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35℃,n(甲醛):n(庚醛):n(NaOH)=4:1:1.3,缩合剂为WNaOH=10%溶液,反应时间为5h。加甲酸中和碱,经精制DMH的收率达到67.8%。2,2-二羟甲基庚醛的结构用红外光谱(IR)表征。  相似文献   

10.
以原甲酸三乙酯、丙二腈为起始原料,合成乙氧亚甲基丙二腈,将其加入80%水合肼中,加热回流1h,生成3-氨基-4-甲酰胺吡唑,将其与浓硫酸混和,调节pH值,40℃下搅拌0.5h,经过滤,重结晶,得到目标化合物3-氨基吡唑-4-甲酰胺半硫酸盐,总收率63.7%(以丙二腈计)。目标化合物结构经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分析验证。  相似文献   

11.
仅以甲酸、水合肼、甲酰胺为原料,采用分段反应、双管加料的方式合成1,2,4—三唑。反应混合物经冷却、过滤即可得到粗产品。本研究还对其反应料比、保温时间等工艺条件做了详细讨论对比,提出了较为合理的合成路线和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2.
水处理剂碳酰肼的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贵贤 《精细化工》2002,19(6):336-338
探讨了碳酰肼的合成工艺条件。结果表明 :碳酸二甲酯 (DMC)羰基化合成碳酰肼的工艺路线可行 ,在n(DMC)∶n(水合肼 ) =1 0∶0 9、温度 70℃、时间 2h、w(水合肼 ) =4 0 %或 80 %、n(水合肼 )∶n(肼基甲酸甲酯 ) =(2 0~ 2 5 )∶1 0的最优条件下反应 ,收率达 80 %。  相似文献   

13.
4-氨基-1,2,4-三氮唑合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友兵  叶志虎  周杰文 《应用化工》2009,38(12):1788-1790
以甲酸和水合肼为原料,通过甲酰化、环化合成出了4-氨基-1,2,4三-氮唑,收率为84.6%,熔点为86~88℃。合成最佳反应条件为:温度160℃,甲醇与水合肼的最佳料比为1∶1.5,反应时间常压2 h、减压2 h。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图谱、核磁以及质谱对其进行了结构鉴定。讨论了影响ATA收率的影响因素以及作为含能离子液体在TNT替代物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4-三氟甲基苯胺为原料,经重氮化、Grignard反应、Wolff-Kishner-黄鸣龙还原反应制得标题化合物.研究表明:n(Mg)∶n(4-三氟甲基溴苯)∶n(草酸二乙酯)=1.2∶1∶1.5、反应温度为50~60 ℃、n(4-三氟甲基苯乙酮酸乙酯)∶n(水合肼)=1∶1.2,总收率68.4%,并通过~1HNMR对中间体及产物进行了结构确证.  相似文献   

15.
刘福胜  于世涛  周昕  葛晓萍 《化学世界》2003,44(8):426-427,421
采用乙酰乙酸乙酯和水合肼为原料 ,无水乙醇为溶剂 ,对 3-甲基 - 5 -吡唑酮的合成反应进行了研究 ,在反应温度为 80°C,乙酰乙酸乙酯与水合肼摩尔比为 1∶ 1 .2 ,反应时间 3h的较佳工艺条件下 ,产物收率大于 85 % ,产物纯度大于 99.5 %。用 IR光谱对产物结构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16.
以对氨基苯甲酸甲酯和水合肼为原料,经酰胺化反应制得对氨基苯甲酸甲酰胺与水杨醛还原氨化反应生成水杨醛类席夫碱1,化合物1在丙酮溶剂中与三聚氯氰亲核取代得到一缩产物对氨基苯甲酰水杨醛肼腙三嗪产物2,然后以荧光素和水合肼的合成产物荧光素酰肼3与化合物2在四氢呋喃溶液中45~50℃反应得到目标产物二缩产物荧光素酰肼三嗪水杨醛席夫碱4,并通过IR与~1H NMR对其结构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17.
化学法制备电极用超细铜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CuSO4溶液为原料,采用NaOH沉淀-葡萄糖预还原-水合肼还原工艺(简称两步液相还原法)制得了粒度均匀可控、分散性好、适用于陶瓷电容器电极的球形超细铜粉。实验研究了葡萄糖预还原、水合肼的添加方式以及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和NH4Cl对超细铜粉粒度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葡萄糖预还原和水合肼的分步添加均有利于超细铜粒子的均匀生长,适量PVP的加入有助于超细铜粉粒径均匀并使其形貌趋于一致,NH4Cl可使铜粉的粒径变小,当Cu与NH4Cl的摩尔比为1∶1时铜粉的形貌会由类球形向正多面体转变。  相似文献   

18.
Fe-Al复合催化合成对氯苯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Fe Al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催化水合肼选择性还原硝基制备邻氯苯胺的条件,考察8种离子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优惠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70℃,水合肼用量为n(对氯硝基苯)∶n(水合肼)=1.0∶2.0,对氯苯胺的收率为84.6%。Pb2+能使催化剂中毒,Cu+、Mg2+和Ba2+三种金属离子钝化了催化剂的催化活性,Na+、Ni2+、Cu2+和SO42-四种离子对催化剂的催化活性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赵景瑞 《精细化工》2013,30(4):471-474
以水合肼、单氰胺为起始原料,以85%收率合成5-氨基四氮唑;然后,发生去氨基还原反应,以95%收率得到1H-四氮唑;最后,在碱性条件下与氯乙酸发生亲核取代反应,以81.7%收率合成了1H-四氮唑乙酸。该合成路线均采用水作为反应媒介,总收率高于65%。重点针对1H-四氮唑的亲核取代反应进行优化,得出较佳工艺条件:反应温度为100℃,物料配比为n(1H-四氮唑)∶n(ClCH2COOH)∶n(NaHCO3)=1∶1∶2.2,反应时间为20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