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孙丽(化名),一个被丈夫长期打骂的女人,面对记者她哭了:“我杀他是为了女儿不挨打,为了我们全家人不受他的折磨。”她选择了2004年8月11日——她35岁生日的这一天,杀死丈夫,可她选择的却是一个最不可取的办法。  相似文献   

2.
无法用“老人”两个字来称呼李庭朝。因为在已经67岁的李庭朝身上,属于年轻人的朝气和干劲却处处可见。出于由衷的奠重和敬佩,我们还是称呼他“李老”。李庭朝是精干的、置练的。最难得的是在他的言谈中流露出的毅力和勇气。在长长的交谈中,我们最终发现,也正是他的这种毅力和勇气,一直支撑着他最终熬过了那段充满苦痛和折磨的漫长岁月。得知我们要来采访,李老激动得几乎彻夜未眠。重提那段往事,对于已沉寂了多年的李庭朝来说,回忆应该是痛苦和不堪的。交谈中,刚强的老人曾几次喷咽难言。伴着一支接一支的香烟,一段令人难以置信却…  相似文献   

3.
通过和谐社会、和谐环境所想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了笔者对园林事业发展趋势及方向的认识,并通过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说明了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的重要性。并对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位置进行了讨论。最后明确地解释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培育”一个环境而不“是创造”一个环境的理念,并视其为最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梅林达·梅     
《Planning》2022,(11)
<正>你们听说过小不点梅林达·梅吗,她吃掉过一头巨鲸?她认为她可以,她说她可以,她开始在鲸的右尾处下口。人们都说,“你太小了”,但这压根不会影响梅林达·梅。她只是小口小口吃,慢慢嚼着,就像一个乖女孩该做的……八十九年后,她吃完了那头鲸。她说过了,她能办得到!!!  相似文献   

5.
科伦·默克特(Glenn Murcutt)是澳大利亚最低调、也是最具国际影响的设计师之一。他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那是因为他总是独立进行设计,而他的客户要求也很高,不仅要求设计与环境相符,还要求结构私密、安全,能满足各种感觉。默克特说“我对大项目不太感兴趣,做那些小的设计却可以给我提供实验的机会。建筑应该防止最糟的设计,但事实恰恰是不能阻止这些糟糕的设计,至多是个平庸品。我尽力在做我称之为最简建筑的设计,适应环境的建筑。”“我为  相似文献   

6.
PMP模拟试题     
《项目管理技术》2005,(12):76-76
项目经理因家中紧急事件必须离开,他已经要求你在一个团队会议期间暂时顶替他讨论项目的一个较小问题,他已经分配详细的议程并且为你提供了一个副本。当你参加会议时,团队的几名成员正在嘲笑缺席的项目经理的家族遗产,你的公司没有一个正式的政策来处理这样的行为。你应该做什么?  相似文献   

7.
杨泳 《时代消防》2000,(1):16-23
夜半惊梦 那个人蒙着面,看不清他的模样,手里拿着一把匕首,正恶狠狠地向她逼过来。她想喊,喊不出声。 她转身想跑,腿却是软软的,挪不动。一小步也不行。 她似乎听见“卜卜”两声,身上感到一阵彻骨的寒冷,穿透心脏。 突然,她从睡梦中惊醒。一个激灵,迷迷糊糊好像已是下半夜了。 “起火了!”“起火了!”不很清晰的喊声轻轻地飘拂在耳际。“莫非是梦中?”她心头一颤,坐了起来,开灯,灯没亮。 “停电了吧?”一旁的丈夫也醒了,嘀咕了一声。 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没有月光,没有星星,哭声、喊声从楼下传上来。 窗外,漆黑一片,…  相似文献   

8.
章俊华 《中国园林》2007,23(1):58-60
通过和谐社会、和谐环境所想到的几个问题,阐述了笔者对园林事业发展趋势及方向的认识,并通过国内外的最新动态,说明了和谐社会与和谐环境的重要性。并对规划设计在风景园林专业中的位置进行了讨论。最后明确地解释了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培育”一个环境而不是“创造”一个环境的理念,并视其为最基本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序商城,咋听名字好象是万商云集,其实不然。如果不是一条25公里长的三级柏油路外人很难进入;绵延不断的大别山把她缠得死死的。93年9月7日晚,商城县城全城停电。当晚19时至21时,商城人民不太情愿地目睹了一场颇为壮烈的人水火之战。“我不想吃干饭,给我端碗水饺吧。”“就去?”这是陈玉贤在发生火灾前与他妻子余金奖的一句对话陈玉贤接过水饺,刚吃两个,发现屋内灯光不对,跑进屋舍去,去到的却是他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坐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精瘦的老者,一脸疲倦掩盖不住他平日的精明,颓丧的神情似乎在作某种忏悔。问;“你叫什么名…  相似文献   

10.
张佑民 《华中建筑》1996,14(1):75-76
论建筑画“最完美的形式”追求张佑民“艺术的最高目的是追求最完美的形式,这是一切优秀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艺术的本质。”[1]建筑画作为艺术它所追求的“最完美的形式”应该是什么呢?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课题。从狭义角度看待建筑画创作,它是建筑师以绘画形式手段...  相似文献   

11.
(续上期) 第六章 朱丽忐忑不安地跟布莱克先生进了书店。空气中的烟很呛人,朱丽的眼睛都快睁不开了,这时她最期盼的就是看见爸爸赶快赶着马车来接她走。 “朱丽,”布莱克先生满头大汗,脸红通通的,’“那男孩呢?” “我不知道。”朱丽答道,她扭头向后门看去,内特正好走了进来。 “快来,小伙子,”布莱克先生喊道,“我正要你帮忙呢!” “我叫内特………” 布莱克先生没等他说完,指着放他藏书的那排书架说“从这儿开始,内特,先搬书架上面的两层所有的黑皮书,然后再搬那些,”他又指了指烫金装的莎士比亚全集。朱丽看着他,他…  相似文献   

12.
特雷西·肯德尔(Tracy Kendal)说,她不是那种寻求灵感的设计师——灵感或多或少的会来找她。如果她现在的墙纸系列有什么计量标准的话,看起来她应该有源源不断的灵感吧。“字母(Alphabet)“这个灵感来自于肯德尔使用另一个设计的激光切割字母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让·路维尔     
让·路维尔是世界知名度最高的法国现代设计师。他的设计座右铭是:“一件优秀的建筑设计应能震撼一个时代”。他以他的设计作品做到了这一点。在他的设计作品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能够准确地体现时代精神并与之相协调。许多评论家将他的作品划归为高科技主义风格,而实际上他的设计风格比具有高科技主义风格的英国同行们显得更温和,更富有诗意。 让·路维尔于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巴黎国家美术学院;1972年获得建筑师资格文凭。23岁时便负责一项有80套住宅的楼房建造。1987年,因他在位于巴黎的“阿拉伯世界文化中心”的成功设计,使他进入了“大师行列”。之后,在他的众多设计中,他进一步力求达到设计风格与时代的一致,每个设计以不同的设计面貌来达到这个目的。他善于采用最先进的建造技术,并从其它艺术——广告、电影、连环画、等等中吸取营养,启发想象力,由此设计了能利用建筑立面传送信息,营造气氛的“屏幕建筑”。他注重设计师所构成的建筑实体与使用者由它获得的感受的相互关系:“建筑设计师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找出真实性与潜在性的和睦统一”。  相似文献   

14.
《消防与生活》2004,(8):38-38
11月10日,广州市消防局有关专家通过广州日报,向厂大市民介绍火灾逃生常识:他指出,当前火灾逃生中,市民最可能产生5种错误行为,应该及时认识并纠正。  相似文献   

15.
童拥华 《中国电梯》2005,16(20):64-64
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柔软的地方,珍藏着自己最美好,最宝贵的东西。在我们公司,就有一个大家心中的“宝贝”,我们天天看见她,天天经历着她身边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孙:建筑,本来是我们颇为熟悉的事物,但有时竟会使人产生一种陌生的感觉:艺术的建筑、文化的建筑、观念的建筑甚至还有“非”建筑,这一切不免使人感到迷惑。建筑如果是一种文化,它难道不应该是人类生存理想的现实表达么? GS:人似乎已无法表达自身,他只能借助商业化、工业化了的手段来表达自身,这些手段在当今的文化模式下,只能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疏远。迫切的需要是重唤卢梭所倡导的“返回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17.
我是你的眼     
孙永和 《中国消防》2013,(19):55-56
早春三月的河边,微风轻拂,清波荡漾,金红色的夕阳将河面渲染得如胭脂般绚丽。堤旁垂柳依依,枝务含苞;野花遍野,蝶舞翩翩。蝶静静地坐在柔软的草地上,她在等人,确切的说是在等音讯——一个事关她一生幸福的音讯。一年前的今天,他曾向她许下诺言,此时此地,应该是兑现诺言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18.
对材料的兴趣.源于我的硕士论文,冥冥之中却坚持认为:材料是会说话的。材料的生成方式,必然决定了其颜色、肌理、触感.以及其他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一个好的建筑师应该也是一个好的材料使用者.他会与材料产生某种情感的对话.会把材料放在一个最适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采访主要包括5个方面话题:对建筑教育的态度和对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40年教学经历的终止的回顾;如何理解埃森曼的批判性写作、批判性阅读和批判性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断发展中所呈现出的多样变化甚至矛盾关系;对建筑学的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以及这些认识与当代语境之间的联系;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角色,埃氏本人如何理解他的同事和学生所提出的“后批判”和“投射理论”,以及他本人如何进行回应;关于中国的话题。  相似文献   

20.
当历史迈着沉重的步伐再次踏过9月里这个特殊日子的时候,一年前那幕惨剧仍然震颤我们的心灵,诚然,死难者及其家属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美国所蒙受的巨大损失也是值得我们同情的,但我们能做的就只是同情吗?绝对不是!一年后的今天,“9·11”事件应该更像一面警钟,去敲醒全世界。美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灾难防治水平走在世界最前列,但在“9·11”灾难面前竟表现得如此不堪一击,假如某一天我们面临类似这样的天灾人祸,该如何面对?这不是杞人忧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我们在防范和应对灾难问题时积极的工作态度;防范于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