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针对移动软交换Mc接口组网中IP承载网单平面丢包问题,分析其在主备接入方式、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对软交换业务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负荷分担接入方式下的相关优化思路,提出了具体的组网优化建议,对移动软交换组网优化及网络安全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交换承载网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软交换的网络安全和业务质量,随着越来越多的新业务通过IP城域网接入软交换,对承载网的安全提出了更大的挑战,本文对软交换承载网接入IP城域网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中介绍了软交换IP承载网组网建设原则及组网思路,重点探讨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体系结构、业务接入方案,以及本地接入层组网建设思路等内容,给电信软交换IP承载网的组网建设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Gb接口IP化研究与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Gb接口IP化的工作原理以及组网变化研究入手,探讨了Gb接口由帧中继承载转变为IP化承载后带来的优势,同时结合现网Gb接口IP化测试,分析了Gb接口IP化改造前后GPRS网络基本功能和业务性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移动GSM网络IP化承载组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移动网络的架构入手,根据GSM网络中各接口所承载的业务特性,对不同接口的IP化承载方式进行了探讨,给出了GSM网络IP化承载组网方案,并对GSM网元与CE设备之间的配比关系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移动软交换核心网(CE,Customer Edge router)设备的安全保障方案进行研究讨论。以某省为例,分析IP承载网络CE设备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探讨网络整改、优化方案。并且进一步对网络演进过程中A接口IP化场景下CE设备的安全组网进行探讨。旨在为核心网IP化建设进程中CE组网设备的科学规划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内蒙联通增值业务网络支撑平台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设备双路由网络安全,以并联与串联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采用较为合理的动态路由协议,完成了中国联通增值业务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网络设备首例双路由优化工作。基于网络“扁平化”是运营商提高网络安全的重要思路,解决增值业务网络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设备单路由隐患的问题,显著提高网络安全性,具有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内蒙联通增值业务网络支撑平台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设备双路由网络安全,以并联与串联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生产实践经验,采用较为合理的动态路由协议,完成了中国联通增值业务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设备首例双路由优化工作。基于网络"扁平化"是运营商提高网络安全的重要思路,解决增值业务网络与移动IP承载网接口设备单路由隐患的问题,显著提高网络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软交换技术是实现PSTN与IP网融合的关键技术,其基本含义就是把呼叫控制功能从媒体网关(传输层)中分离出来,通过服务器或网元上的软件实现基本呼叫控制功能,包含呼叫选路、管理控制、连接控制和信令互通。软交换采用了开放式应用程序接口(API),简化了信令的结构和控制的复杂性,具有对网络业务、接入技术和智能业务的开放性,因此研究软交换技术及其应用是十分有意义的。这篇文章从软交换的概念入手,介绍了软交换的基本功能和好处、软交换的网络系统结构、软交换的对外接口等内容,最后探讨了软交换技术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朱成安 《通讯世界》2013,(11):17-19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通信业务的范围及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IP承载网能够能满足人们对多媒体业务的需求,在实际进行IP承载网的建设时,其软交换接入方式的选择与优化将会直接影响业务的质量。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IP承载网的网络架构,然后对其不同的软交换接入方式进行了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1.
针对电信网络运维支撑中的跨专业信息共享问题,参考SID建模方法,对IP承载网及其软交换接入网元进行分解抽象,建立了软交换服务器和媒体网关端到端关联的资源信息模型,提出了软交换接入资源调度和软交换端到端关联查询的服务模型,运用了抽象、组合、角色等设计模式,使模型能适应IP承载网结构和业务的持续演进。结合运营商的数据对模型进行系统实现,实现了MSS与MGW的端到端关联呈现,表明模型能有效支撑跨专业资源调度和告警关联分析。  相似文献   

12.
董慧 《电子科技》2013,26(8):183-184,187
IP技术的发展给移动软交换网的改进提供了契机,运营商为提高竞争实力,均进行了移动软交换的IP化改革。文中通过规划IP地址、组建话路网络以及革新网络架构3种方法,探究了对新兴软交换核心网进行IP化的可行性及改造方法。  相似文献   

13.
软交换是支持现有网络向下一代网络(NGN)过渡的核心技术,它以业务控制与网络控制相分离、呼叫控制与承载控制相分离的思想为基础,提出了一种以分组网为平台向任何网络用户提供统一业务接口的实现途径。首先介绍了软交换技术的引入、软交换网络的构成,然后讨论了软交换所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最后介绍了软交换技术在向NGN平滑演进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刘伟  王双勇 《信息通信》2012,(4):240-241
服务质量(Qos)技术是IP网络技术能否成为未来统一承载网络技术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IP承载网多业务的特点,提出了一套IP承载网Qos解决方案.该方案将DiffServ、RSVP-TE、MPLS VPN三者按需组合,对IP承载网上承载的各种业务提供了很好的服务质量保证.  相似文献   

15.
软交换IP承载网传输质量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杰  刘成芳 《通信技术》2008,41(4):156-158
在软交换网络中,IP承载网的传输质量对网络的服务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IP网络很难保证提供特定的传输质量,所以对IP承载网的传输质量进行实时监测就很有必要.文中描述的监测系统能实时监测IP承栽网的时延,时延抖动和丢包率,可为软交换网络的维护和扩容等工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文中描述了该监测系统的体系结构,给出了实现的三个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王建波 《电信科学》2005,21(2):11-13
近几年软交换技术得到了大规模发展,有的运营商已经试商用.但是,软交换在实际网络中如何引入,还存在不少问题.本文从软交换网络组织、IP承载网组织、安全性设计和编号等方面出发,分析了软交换组网要考虑的问题,并给出了近期可实施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7.
The Power Utility of Serbia Company intends to migrate portions of its time-division-multiplexing- based telephony network to IP. The high-level, capital project requirements include: ? Building a new VoIP infrastructure ? Exchanging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existing TDM-based PBXs with new VoIPbased and hybrid PBXs ? Integrating these new PBXs with the remaining existing legacy PBXs to create a new hybrid network Telephony service availability should be five nines (99.999 percent), a requirement that created a derived requirement for network element redundancy.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s is the softswitch. The softswitch is the equipment responsible for call control of IP phones and voice gateways at the level of the Power Utility of Serbia Company telephone network. Softswitch redundancy in a failover configuration proved to be most challenging because of a performance requirement to achieve a switchover time of six seconds or less, whereas commercially available softswitches typically support switchover times of a few minutes. Another significant challenge was integrating the legacy PBXs and new (VoIP) PBXs. Although industry marketing promotes SIP trunking as the preferred integration/interconnection method, we found that with the exception of bearer traffic (voice media) pathing, service interoperability between the equipment of different vendors was often problematic. Vendors typically suggest Q.Sig as an interconnection alternative when SIP trunking is infeasible, but some vendor interoperability problems persist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technical solutions to these major issues that can benefit similar TDM-to-IP migration and hybridization projec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