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放开采最大导不裂隙带高度的应力法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重点模拟大采高条件下覆岩低抗拉特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大采高FEM-NTA耦合模型”,选择了合适的屈服准则、流动法则及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综合优选输入参数,于淮南矿务析集矿实施了该“耦合模型”,预测裂采比为10.60-10.85倍,经钻探验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2.
3.
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至顶板含水层和底板承压含水层,会使覆岩中的水通过导水裂隙带进入工作面,给煤矿安全生产带来重大隐患。为获得新登煤矿煤层开采后导水裂隙带的发育高度,在该矿31101工作面进行了实测研究。首先通过对井下施工的4个钻孔的钻孔漏失量,大致推导出工作面开采后的导水裂隙带高度;然后利用电视成像仪观测孔壁的裂隙,判断导水裂隙带高度;最后通过物理相似模拟实验,分析导水裂隙带发育规律。得出新登煤矿31101工作面的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45.7~46.7 m;底板导水裂隙带高度5.6 m。 相似文献
4.
5.
6.
7.
8.
9.
10.
11.
12.
综放工作面采放系统设备能力的合理配套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综放工作面采放设备能力的合理配套,能充分发挥综采设备的生产能力提高采煤机开机率和工作面单产,在现场实测数据基础上,以综放工作面采放工序最大限度平行作业为准则,建立了双输送机综放工作面前后部刮板输送机的能力配套计算方法,并确定了相应的计算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影响综放工作面前后刮板输送机能力配套的主要因素是综荼面采放高度比。 相似文献
13.
综放采场自然发火规律及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现场试验和理论研究,对综放采场自然发火规律及注氮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综放采空区的进风侧是重点的防自然发火区域;采空区内部的漏风源会加剧采空区内的自然发火危险性;综放采空区在一定空间高度范围内存在着自然发火危险性;氮气注入采空区后即有其主运动方向,又有具体的分布形态;注氮口位置距工作面10~20m为佳;注氮能够消除综放采空区空间高度上的自然发火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西石门铁矿南采区的一次突然来压为例分析了该矿采用有底柱崩落法开来缓倾斜中厚矿体时的地压问题。同时,从生产实际出发提出。作为预防突然来压的措施,应根据矿体形态合理安排盘区间的开采顺序;对矿岩稳定性较差的采区实行快掘、快采的强化开采,缩短采场巷道的存在时间。 相似文献
15.
采煤方法变革对导水裂缝带发育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依据大量的现场实测资料,总结了中硬覆岩厚煤层/早工采条件下炮采、综采及综救 开采方法对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及其分布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放顶煤工作面顶板岩层结构及顶板来压计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基于“弹性板与铰接板结构”力学模型,把中厚煤层开采中采场矿压计算的分析方法推广到放顶煤工作面顶板来压计算中;针对顶板岩层的结构特征和开采技术条件,提出了完全承载层,过渡层和非承载层的基本判据,通过对典型实例的解算证实,“弹性板与铰接板结构”力学模型在放顶煤工作面顶板来计算中有然是一咱实用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缓倾斜厚煤层放顶煤综采的三种工艺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作者近几年的实践,在解决缓倾斜中硬厚煤层、“三软”不稳定厚煤层及倾斜厚煤层放顶煤综采实现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基础上,提出适应这三种具体条件的采煤工艺模式。即阳泉模式、米村模式和乌兰模式。实践证明,本文所扼要介绍的平行作业、端面顶煤控制、防倒防滑等措施都是行之有效的。此外,还对回采率、防灭火、瓦斯煤尘治理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希望有助于解决放顶煤开采安全技术和资源回收问题。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综放开采的顶煤破碎机理、变形破碎及回收规律;分析了影响煤层可放性的因素;介绍了煤层可放性分级评价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缓倾斜层状矿体崩落步距的Mathews稳定图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采用Mathews稳定图方法对缓倾斜矿体的崩落步距以及暴露面积进行了研究,该方法与传统的弹性梁等方法更具有一定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