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涂料》2016,(8):55-61
以石英砂、铁砂为原材料,进行垂直喷砂和倾斜45°喷砂工艺探索。利用扫描电镜对比观察显微组织形貌,结合能谱仪分析取样点处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垂直喷砂形成大而深呈圆形麻坑。倾斜喷砂产生细小的滑痕和由浅变深的椭圆形麻坑。垂直喷砂更有利于增加材料表面的粗糙度,而斜喷时更有利于除锈。喷铁砂后表面获得的残余应力比喷石英砂更大。经过喷砂处理后管道表面的硬度值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2.
余存烨 《清洗世界》2006,22(3):25-31
石化设备与钢结构防腐涂装前须进行表面处理,表面处理对涂层使用寿命至关重要。探讨了涂层下金属腐蚀、涂层附着力、表面预处理与各类底漆相互关系。认为采用锈面底漆与多功能环氧涂料是较好办法。  相似文献   

3.
循环冷却水系统可用缓蚀剂防腐蚀,一般加入30—100ppm(如Dianodie、U、S、P、2,711,3p1,2,900,222;2,872,281,2,848,299)。根据操作条件和水质决定钢件腐蚀率可降低至0.025mm/年以下,并可防止孔蚀。因此,近来换热器可用全钢制,代替昂贵的合金设备,如黄铜管束和碳钢外壳的换热器。  相似文献   

4.
张焕可  周军晖 《塑料工业》2022,50(3):170-174
无需添加吸收剂对透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塑料直接进行激光焊接,减少吸收剂的残留,同时通过优化工艺提高焊缝强度。采用CO2激光对塑料表面进行预处理,增加材料表面对激光能量的吸收率,然后采用半导体激光器进行透射焊接实验,采用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焊缝表面状态,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技术(XPS)测试焊缝表面材料的自由能。经过CO2激光预处理后,对激光的吸收率进一步增强,焊缝拉伸强度测试结果表明,经过CO2激光表面预处理后的焊缝拉伸强度为57 MPa,比未预处理的焊缝提高了2倍。CO2激光表面预处理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粗糙度,促进了分子链的扩散和纠缠,将有利于提高焊缝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化工设备中环氧树脂内衬防腐工艺及施工方法。环氧树脂具有化学稳定性好、黏合力强、电性能优良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工设备的防腐。  相似文献   

6.
李钟宝 《化工时刊》1994,(12):18-20
一、前言 为了防止工业冷却水造成换热设备的腐蚀与结垢,采用防腐涂层换热器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国内外的大量实践证明,这种新产品具有良好的实用效果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冷却水的腐蚀和结垢问题 现代工业的许多部门大量使用各种换热器,其中绝大多数采用冷却水作为冷却  相似文献   

7.
表面预处理     
《电镀与涂饰》2005,24(8):66-67
除锈和金属表面预处理涂料;气相与干燥防锈方法;中空纤维分离膜超声波自动清洗装置;溶剂式清洗机;  相似文献   

8.
目的 循环水和酸性气体会腐蚀换热器换热管,采用腐蚀实验装置分析了不同因素变化对换热器钢材的腐蚀规律,提出了降低腐蚀的防腐措施.结果 钢材腐蚀速率随着Cl-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钢材腐蚀速率随着循环水中Ca2+浓度的增加而快速下降.钢材腐蚀速率随着H2S和NH3 体积分数的增加而增大,其中,H2S的影响更大.随着CO2 体积分数增加,钢材腐蚀速率先降低后升高.结论 为降低换热器的腐蚀速度,要严格控制循环水内的Cl-含量;适量增加Ca2+浓度,促使其形成CaCO3 保护膜也可减缓腐蚀速度.  相似文献   

9.
针对某乙烯厂裂解车间换热器腐蚀情况进行调查,采集腐蚀样品,通过宏观与能谱分析、水质分析得出该车间换热器腐蚀类型主要有三种:处于H2O-H2S-CO2-HCl腐蚀环境引起的点蚀;壳程入口高速流体冲击管束引起的冲刷腐蚀;管束表面沉积物引起的垢下腐蚀等。根据腐蚀产生的相关原因,通过操作工艺控制、水处理工艺控制、设计制造工艺控制三方面提出相应防腐措施,控制并降低系统腐蚀。  相似文献   

10.
一、简况随着我国化学工业迅速发展和引进化工设备的不断增加,同时,装置中的冷换设备腐蚀与阻塞也逐渐暴露出来,有的已危及装置正常运转。国外为解决此类问题,六十年代西德发明了“莎卡芬”(Sakaphen)涂料,并应用于热交换器表面的保护,该发明目前已在美国、日本许多工厂获得使用权,“莎卡芬”涂料广泛应用于换热器、管道、贮罐的表面处理。我国在1978年由沧州化肥厂和天津油漆厂首先研制成功CH784涂料,而后又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管壳式换热器振动疲劳与强化传热技术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明了利用流体诱导振动来强化传热和开发新型复合技术对换热器优化运行的重要性,并结合工程实际给出了振动疲劳的定义.分别对管壳式换热器壳程流体工作流速的一般分析方法和双程强化传热技术进行了评析.以换热器内能量平衡的观点为依据,给出管束长期在振动疲劳效应下工作时,计算壳程流体工作流速的一般流程.最后,确信必须通过应用新型传热元件、利用计算机技术、完善专家系统和丰富故障诊断经验,才能更加有效地利用流体激振的能量强化传热,进一步延长管束的使用寿命,使整个换热系统更好地服务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2.
钛白生产中酸解用酸换热器的阳极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316L 不锈钢在91%硫酸中的阳极过程,确定了保护参数,提出了 RS4阴极材料。实验和工业运行结果表明,采用阳极保护大大地降低了不锈钢在80和96℃浓硫酸中的腐蚀速率,阳极保护参数稳定,保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以内置自转塑料螺旋扭带换热器为研究对象,对换热管中有、无自转扭带时污垢的粘附速率、换热器的动态污垢热阻、管壁的磨腐速率进行了工业应用对比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自转清洗扭带的防垢、除垢、清洗效果显著,扭带管的污垢平均粘附速率是普通光管的54%;动态污垢热阻比光管下降了30%;塑料扭带对管壁的磨损微乎其微。为自转螺旋塑料扭带的工业应用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15.
16.
何灏彦 《化工设计通讯》2006,32(2):47-48,51
介绍了管式换热器无相变时强化对流给热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详细介绍了国外非金属换热器的种类、结构以及发展和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18.
热管换热器的发展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伯章 《化工机械》1996,23(5):47-54
阐述了热管换热器的结构特征、材质和工质选择、应用进展以及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9.
提出利用几何对称性和部分埋管周围温度场呈近似相同周期性变化的特点,对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传热分析进行简化的方法。在有限长线热源模型基础上,以无渗流矩阵形式布置的集群竖埋管地热换热器为例,利用该方法进行简化分析,提出采用代表性埋管矩阵代替原集群埋管地热换热器进行传热分析。结合代表性埋管矩阵和相应工况下的单根埋管传热进行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单根埋管的传热影响半径,确定地质条件、埋管几何参数、负荷及运行条件等相同情况下大型集群埋管换热器的代表性埋管矩阵。土壤热导率大小影响代表性埋管矩阵的规模,本文条件下土壤热导率越大,确定的代表性埋管矩阵越小。  相似文献   

20.
A mathematical model is developed for heat exchangers with condensing vapors on one side which includes the effects of variations in the local film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and allows for energy accumulation and conduction in the tube wall. A numerical integration scheme for the flow forced case is presented. The model is tested against experimental steady state and transient data for a steam-water exchanger. It was necessary to modify the standard correlations of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to get a match of the overall steady state heat flux actually obtained in the apparatus. With these modified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the model proved capable of predicting flow forced transients. These results are contrasted with transients predicted by a simple lumped parameters model employing empirically fit overall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The lumped parameters model is shown quite adequate for predicting transient behavior under the specific conditions studied. The reasons for and limitations on the success of this very simple model are explor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