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5.
6.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动力电源储能体系。然而,由于大容量和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技术尚未成熟,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其商业化应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有机械力破坏、异常充电、气体积聚和热失控等,本文分析了上述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的方法。在这些增强电池安全性的方法中,使用安全添加剂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要在电解液中找到一种对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且不牺牲其他性能的实用添加剂并不容易,未来同时具备多功能的添加剂将会是对电池性能提升最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和防过充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锂离子电池因其清洁、充放电快、高能量密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最近,电动汽车起火、爆炸事故引起人们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担忧。针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易燃、易爆、易泄漏等安全问题,本文综述了电解液中加入阻燃剂磷酸酯、离子液体、氢氟醚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电池如果在过充危险状况下会造成热积累,进而引发电池内部一系列危险副反应。本文还总结了氧化还原保护和电聚合保护两种措施来避免电池过度充电的研究进展。由于锂电池发生危险事故前内部会有一个热积累过程以及随着电池内部温度上升隔膜难以保持其力学性能,本文分别从热响应开关正极材料和安全隔膜两部分阐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内部热积累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最终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9.
负极材料对于可充电锂电池的容量和提高和循环性能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有碳类(如石墨、软碳、硬碳等)、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其中,尤以石墨等材料的技术比较成熟,综合性能优良、价廉易得;而其它材料则存在一定问题,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实际使用与研究表明,可充电锂电池所用的石墨负极材料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首次充放电效率低。这是目前可充电锂电池存在的缺点,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碳纳米管导电剂(CMTs)、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40℃低温放电性能的影响.以额定容量为2750mAh的INPP78/34/95锂离子电池为例,在40℃下,负极中添加了 CNTS的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比负极中添加SP的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提高0.17V,低温放电容量提高了7.5%. 相似文献
11.
12.
13.
隔膜的热收缩率是指隔膜加热前后的尺寸变化率,是评价隔膜热性能的重要指标,锂离子电池要求隔膜的受热收缩率小,否则会引起短路,引发电池热失控,因此准确检测隔膜受热收缩率,对隔膜高温性能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15.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电解液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解液的组成主要是:有机溶剂、锂盐、添加剂。本文综述了电解液组成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电解液量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对电解液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17.
18.
采用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对丙烯腈装置开展安全评价。确定该装置生产、贮存过程中的物质指数并对该指数进行工艺、设备等系数修正后,得出丙烯腈装置的固有危险等级为二级,实际危险等级为中度。并根据修正系数提出了安全措施,对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孔隙率对锂离子电池内阻、倍率放电、高温储存、常温0.5 C/0.5 C循环等性能的影响。随着锂离子电池隔膜孔隙率的增加,电池内阻有所降低,高温储存性能有所下降;电池小电流(0.5 C、1 C)倍率放电性能影响不大,大电流(2 C、3 C)倍率放电性能有所提升;常温0.5 C/0.5 C循环性能有所提高。综合考虑,当锂离子电池隔膜孔隙率为42%时,电池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20.
提高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表面的研究和开发现状。着重就炭负极材料表面处理中的包覆、成膜和化学方法进行了归纳的引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