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概述了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规范和安全性能检测方法,包括电芯、电芯模块和电池包的安全检测标准和注意事项。旨在提高锂离子电池产品生产工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从而提高品质和安全性能。此外,本文还深入解析了车用锂离子电池包的生产规范和安全监测方面的要求,并提供了指导意义,有望促进锂离子电池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将为锂离子电池生产和安全性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风电、光伏消纳、新能源车迅速发展、5G基站放量,锂离子电池储能前景广阔,但随着储能系统应用数量的增多、服役期的增加、充放次数的累计,锂电池组将逐步达到使用寿命,随之带来的安全问题亟待研究解决。通过剖析事故案例、查阅技术文献、全面摸底调研、专家技术交流、爆炸模拟计算等途径,提出处置对策,为锂电池储能电站火灾事故处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锂离子电池聚烯烃隔膜安全性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性广受关注。本文试图从锂离子电池结构、工作原理以及安全问题引发机理方面入手,提出电池安全设计对聚烯烃隔膜的性能需求,并分析探讨了不同聚烯烃隔膜的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某一个型号的软包锂离子电池过充安全性与正极涂敷量,正极材料形貌和电解液的关系。研究表明:根据目前电池设计,降低电池正极涂敷量,基于钴酸锂正极材料的颗粒大小和优化外包覆层的材料改性设计,均对电池过充性能的改善效果不明显。提高电解液中氟苯等苯的衍生物这一类添加剂含量,可以通过过充安全性测试。研究发现一定浓度氟苯可以在过充电过程中,通过发生电聚合反应在正极形成一层钝化膜,隔断电流,提前终止过充电过程,从而改善过充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于申军  周永超  李贺  陈志奎 《化工学报》2010,61(11):2960-2964
研究了内阻差异对不同连接方式锂离子电池组安全性能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多,内阻差异电池的内阻值逐渐增大,壳体温度逐渐升高,放电容量不断衰减,进而导致阻值差异性不断增大,最终该电池发生失效。失效原因是内阻值不同所导致的该单电池发生的过充电现象。研究表明,内阻差异性是影响电池组安全性能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单电池相比,电池组中内阻差异越大的单电池的安全性能越差,连接方式中并联方式的安全性能要好于串联方式。  相似文献   

6.
胡华坤  薛文东  蒋朋  李勇 《化工进展》2022,41(10):5441-5455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良好的循环性能,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动力电源储能体系。然而,由于大容量和高功率锂离子电池技术尚未成熟,存在安全隐患,导致其商业化应用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主要有机械力破坏、异常充电、气体积聚和热失控等,本文分析了上述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以及抑制的方法。在这些增强电池安全性的方法中,使用安全添加剂是最为经济有效的手段,但要在电解液中找到一种对电池具有高安全性能且不牺牲其他性能的实用添加剂并不容易,未来同时具备多功能的添加剂将会是对电池性能提升最有希望的研究方向。本文分析了成膜添加剂、阻燃添加剂和防过充添加剂的作用机理,并对相关领域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王特  蒋立  田晓录  方彬任  屈龙  李明涛 《化工进展》2021,40(6):3132-3142
锂离子电池因其清洁、充放电快、高能量密度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最近,电动汽车起火、爆炸事故引起人们对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担忧。针对锂离子电池电解液易燃、易爆、易泄漏等安全问题,本文综述了电解液中加入阻燃剂磷酸酯、离子液体、氢氟醚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其优缺点。电池如果在过充危险状况下会造成热积累,进而引发电池内部一系列危险副反应。本文还总结了氧化还原保护和电聚合保护两种措施来避免电池过度充电的研究进展。由于锂电池发生危险事故前内部会有一个热积累过程以及随着电池内部温度上升隔膜难以保持其力学性能,本文分别从热响应开关正极材料和安全隔膜两部分阐述了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内部热积累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最终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8.
《炭素》1999,(2)
由日本旭化成工业公司、三菱瓦斯化学公司和九州大学共同合作,开发出一种使用非晶质炭研制锂离子二次电池用的新型负极材料。在从前所使用的炭材料是结晶化的石墨原料,该工艺在理的用量方面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影响了电池的使用效果。而采用非晶质炭作电池的负极时,可使锂的用量增加三倍以上,从而大大提高电池的使用性能。上述三方通过研制材料的选择及烧结条件的研究,掌握了材料的结构与机能的相关特性,并制订了机能评价和制造工艺规则。该项成果符合新能源政策,从而可批量生产。非晶质炭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  相似文献   

9.
负极材料对于可充电锂电池的容量和提高和循环性能的保证具有重要的意义。通常用于可充电锂电池的负极材料有碳类(如石墨、软碳、硬碳等)、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等。其中,尤以石墨等材料的技术比较成熟,综合性能优良、价廉易得;而其它材料则存在一定问题,尚处于研究阶段。但实际使用与研究表明,可充电锂电池所用的石墨负极材料首次不可逆容量损失较大,首次充放电效率低。这是目前可充电锂电池存在的缺点,影响了其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碳纳米管导电剂(CMTs)、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40℃低温放电性能的影响.以额定容量为2750mAh的INPP78/34/95锂离子电池为例,在40℃下,负极中添加了 CNTS的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比负极中添加SP的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台提高0.17V,低温放电容量提高了7.5%.  相似文献   

11.
刘海丰  何莹  张大奎 《炭素》2021,(2):9-12,8
本文采用自制负极材料焦,对比国内外主要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厂家所用焦炭,通过破碎、球磨、煅烧、石墨化等工艺制成人造石墨材料.从表面形貌、粒度分布、比表面积、石墨化度、首次库伦效率、首次充放电比容量等指标进行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2.
锂离子电池低温充放电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在不同温度下(室温~-30℃)的充放电性能。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锂离子电池的充电性能和放电性能均显著降低。当温度降至-30℃时,电池的放电容量为室温放电容量的87.0%,放电平均电压比室温时降低了0.598V;锂离子电流的恒流充电容量仅为充电总容量的14%,恒压充电时间增长。结合电化学阻抗图谱,对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隔膜的热收缩率是指隔膜加热前后的尺寸变化率,是评价隔膜热性能的重要指标,锂离子电池要求隔膜的受热收缩率小,否则会引起短路,引发电池热失控,因此准确检测隔膜受热收缩率,对隔膜高温性能评价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主要考察了水分对锂离子电池首次放电容量、内阻和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液中含有少量水分时,电池的综合性能最好。随着电解液中水分含量的增加,电池的首次放电容量降低,电池的内阻增加,循环1 000次容量衰减严重。  相似文献   

15.
电解液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与电解液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解液的组成主要是:有机溶剂、锂盐、添加剂。本文综述了电解液组成对锂离子电池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探讨了电解液量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对电解液量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讨论了最新的材料研究进展,分析了锂离子在活性材料中的扩散性能、电极材料粒度分布及粒径大小、比表面积等因素对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的影响。研究了SEI膜及电解液电导率等对锂离子电池大电流放电性能的控制作用。并针对大电流放电锂离子电池提出了电极及电池设计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正>上海科技大学于2017年4月9日表示,他们用有序排列的陶瓷纳米纤维显著提高了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和稳定性,为高性能全固态电池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使用的是易挥发、易燃、易爆的有机液态电解液,电池使用过热或不当会存在电池爆炸的安全隐患。而用固态电解质替代液态电解质的全固态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热稳定性、使用寿命以及安全性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化工厂危险程度分级评价方法,对丙烯腈装置开展安全评价。确定该装置生产、贮存过程中的物质指数并对该指数进行工艺、设备等系数修正后,得出丙烯腈装置的固有危险等级为二级,实际危险等级为中度。并根据修正系数提出了安全措施,对装置的安全运行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锂离子电池用隔膜孔隙率对锂离子电池内阻、倍率放电、高温储存、常温0.5 C/0.5 C循环等性能的影响。随着锂离子电池隔膜孔隙率的增加,电池内阻有所降低,高温储存性能有所下降;电池小电流(0.5 C、1 C)倍率放电性能影响不大,大电流(2 C、3 C)倍率放电性能有所提升;常温0.5 C/0.5 C循环性能有所提高。综合考虑,当锂离子电池隔膜孔隙率为42%时,电池性能较优。  相似文献   

20.
提高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性能的表面处理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表面的研究和开发现状。着重就炭负极材料表面处理中的包覆、成膜和化学方法进行了归纳的引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