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模拟合成己二腈工业反应器的试验装置,在高气速下对空气-水体系进行冷态模拟研究,考察了气液两相的传质和流动特性,获得了传质系数、气含率等参数的经验关联式。试验发现在高气速下,气液两相在列管中流动时,存在上升和下降两种流型,并随机地交替变换。为此,提出了一种能使列管中气液两相作定向导流流动的结构型式,为改进工业反应器结构和操作型式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3.
4.
针对己二腈加氢反应器用柱塞式计量泵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采用隔膜式泵头替代柱塞式泵头,并解决在改造过程中输送能力不足的问题,经过工业考核,改造后的隔膜式计量泵运行良好,完全满足装置生产需要,取得了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5.
根据己二酸液相氨化制己二腈反应的特点,提出了一个由鼓泡气提塔和外循环降膜反应器组合的新型复合反应器。实验研究了气液两相的流动特性,获得了在该新型反应器中,在高气速操作下,气含率的经验关联式:ε_G=0.544u_G~(0.47)(72/σ)~(0.11)(ρ_L/1)~(0.25)在较宽的气速范围内测定了液相循环速度,证实了存在最小起始循环气速,得出了描述表观液相循环速度的关联式:u_(LR)=0.20(H_S/L)~(1.8)(u_G—u_(GS))~(0.65)(1/ρ_L)u_(GS)=3.65[1-(H_S/L)]~(2.13)(σ/72)~(0.234)(1/ρ_L)~(0.532)并对该反应器的液相总体 RTD 进行了测定,得出该复合反应器相当于1.4~2个釜的串连。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于以磷酸为催化剂,用熔融(液相)已二酸与气相氨作用生成己二腈的反应过程,研究了中和与脱水反应的宏观动力学。实验考察了温度、时间和催化剂浓度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和反应是受传质和化学反应动力学共同影响的快速反应。在 C_B≥3.5%时,反应对己二酸浓度为一级,在 C_B<3.5%时,属于动力学控制的二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k_1=3.31×10~4exp[-(13.8-158C_P)×10~3/RT]k_2=3.07×10~4exp[-(23.4-420C_P)×10~3/RT]同时提出了总脱水为一级反应,其速率常数为:k=1.03×10~8exp{-[23.6+2.07exp(-644C_P)]×10~3/RT}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辽化己二腈加氢反应器,利用现场和设计数据在对反应器的流体流动参数进行计算的基础上,又在液相为全混流假设下确定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方程和反应过程阻力,以及在气体为活塞流假设下利用单气泡模型和四阶龙格库塔法在计算机上求解了转化率等重要参数随高的变化关系,使其计算值与设计值和现场值吻合。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己二酸液相氨化合成己二腈反应过程中副反应的规律,现对己二腈异构化生成亚氨基氰基环戊烷(ICCP)的影响因素和各脱水反应的历程进行了实验研究。指出己二腈异构化生成 ICCP 的反应是可逆的,并且己二酸可能与 ICCP 形成以分子间配位键连结的络合体,促进了ICCP 的生成,对其他副反应也有类似的促进作用。实验证实,氨化和脱水的各步反应都是可逆的,在气相反应物中水蒸汽含量的多少是影响可逆反应平衡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对乙二醇和对苯二甲酸预缩聚反应过程进行了分析,把该过程分解为反应动力学和反应器内各种传质,对预缩聚反应过程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了不同温度下的反应速率及其参数 相似文献
10.
11.
第三章 反应的浓度效应 如上所述,反应工程理论对各类反应就各个工程因素进行了单因素的研究,这些单因素研究结果对过程开发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此外,反应工程还有力地指导着开发工作中的理论思维方法。 反应结果的优劣,一般而言,由三项指标度量,即速率、选择性和能耗。速率决定反应器的尺寸。选择性则决定产品的原料单 相似文献
12.
13.
14.
本文介绍了电化学合成己二腈的新方法,并做了下一步水解,设计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实验室或工业两用的隔膜电解槽。为了深入掌握电解条件,获取较高收率,在电解前分别测出不同浓度溶液的阴极极化曲线。通过产品鉴定,证明此法具有产品分离提纯比较容易,和产品纯度与收率均较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生产己二胺的工艺中,雷尼镍催化剂作为己二腈加氢反应的主要催化剂。对己二腈加氢反应中的雷尼镍催化剂的物化特性进行介绍,对该催化剂的活化、钝化进行了研究,该催化剂在己二腈加氢反应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催化剂定量置换可以很好地解决活性降低和流动性变差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8.
19.
20.
电解法制己二腈回收丙烯腈流程的模拟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适合于部分互溶体系的NRTL模型作为精馏模拟计算的物性方法。分析了理论塔板数、进料位置、回流比、塔顶采出量等操作参数对过程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工艺参数为:采用16块理论塔板,回流比为0.6,第6板进料,塔顶采出量为120kg/h时,可以得到99.2%(质量分数)的丙烯腈。模拟结果可指导工业过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