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徽州传统村落居住环境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徽州传统村落作为村落文化的一个代表,其区域环境达到了自然与人文的良好结合.为对徽州村落居住环境的形成及影响因素,以及各环境之间构成的特点全面了解,在针对徽州传统村落居住环境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徽州村落居住环境形成的3要素:自然环境条件、人文精神条件、设施条件.认为进一步延续村落传统居住文化,是一项很有研究价值的课题,可为古村落环境保护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中国人的乡土情结,村落空间形态诠释着乡情、宗亲、落叶归根等民族情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传承村落精神,是保护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必须十分重视的问题。通过对传统村落空间形态的分析,梳理了影响村落空间形态的传统因素及新生因素,从村落景观的完整性、空间形态的整体性和地缘关系的领域性等方面提出了基于传承村落精神的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徽州传统村落景观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进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5,23(6):83-86
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所涉及对到的传统建筑、空间形态以及村落赖以生存的山水等周边环境系统等各类景观元素及其意义的分析,根据遗产保护原则,从保护和发展的双重视角探讨了徽州地区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方法与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传统村落火灾频发,造成严重损失。本文选取徽州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归纳徽州传统村落规划布局特征及建筑火灾蔓延特点,构建徽州传统村落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和模糊评价法,建立徽州传统村落火灾风险评价模型,并选取实例进行评估。本文构建的评价体系与模型,完善了常规智慧消防不适应传统村落使用业态变化的不足,针对实例评估结果,提出火灾预警提升策略,为传统村落火灾风险防控提升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5.
古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村落承载着一个区域的历史变迁和地域文化。以古徽州\"一府六县\"所辖范围为研究区域,以古徽州范围内公布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名村和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文献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探究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和演化。研究发现:魏晋南北朝之前的传统村落增长缓慢,宋朝新增传统村落数量达到鼎盛。元明清时期传统村落格局基本定型,数量增加减少,区域整体呈现出星罗棋布的发展特点。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低海拔,沿水,各县不均衡\"的特征。古徽州传统村落在类型上主要有传统农耕类、交通枢纽类、特色产业类和商业贸易类四种类型。181个传统村落中,有30个发生过转型。部分传统农耕型从魏晋南北朝和明清时期开始分别向交通枢纽和商业贸易型转形。总体来看,古徽州传统村落体现出了由易到难,由低到高,由个别县向其他县辐射,沿水发展的时空开发特征。 相似文献
6.
卞利 《安徽建筑大学学报》2013,21(5):15-23
明清时代徽州村落在选址、规划、设计等诸多方面,显示出独具地域特色的自然和人文特征,民居个体的积聚,形成了村落的整体.本文通过对明清徽州村落的自然和人文特征以及民居个体与村落整体之间关系的分析,揭示和阐释了明清徽州村落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7.
八景文化空间是地域自然山水及历史文脉的高度凝练,明晰其空间及内涵对地域八景文化空间当代传承至关重要。基于明清宗谱、徽州府志县志,收集整理徽州传统村落八景 62 组,对其进行类型分析、要素内容梳理;总结了徽州八景三种空间结构范式以及“物象—视象—心象”三者有机耦合的内涵特征;从空间历时性保护、内涵共时性延续两个角度提出传承策略,以期为徽州传统村落八景文化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系统科学地认知传统村落文化是这类乡村振兴的基础。基于区域的、动态的视角,应用类型学、文化的梳理与解读、空间分析的方法,总结分析漓江风景名胜区周边传统村落多民系多民族的民居类型特征、文化折射与表达的作用路径,探究多民系文化交融和折射下的建筑群空间组织、建筑形制,多民族文化碰撞交融所折射的建筑符号与建筑元素的空间表达。系统梳理得出多民系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文化折射与表达的形式、空间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较好地解决了当前传统村落保护更新中重建筑形式轻文化内涵的问题,凝练出景区周边传统村落的文化资源与景观资源,为可持续的乡村振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新农村的建设,给传统村落带来发展生机的同时,也带来触目惊心的破坏。由于缺少保护意识,传统建筑损坏严重,新旧建筑混杂,破坏了村落的传统风貌。文章通过对徽州传统村落许村的实地调研,分析当前许村村落风貌现状和文化特色,针对新农村建设中许村村落保护存在的问题,探索保护和发展平衡措施,提出政府引导和民间自发共同促进,村落风貌和传统建筑合理控制,乡村振兴和村落保护有机结合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11.
黄浩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2):135-137
文学人物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一个重要话题,对族裔文化身份的阐释,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和当代美国小说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处理手法。就《我爱比尔》和《最蓝的眼睛》在族裔文化身份阐释的问题上进行比较,探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的文化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12.
组织形象优劣的标准,一看文明度,二看知名度,三看美誉度,工商管理学院应该据此全面优化构成学院形象的硬件、软件、活件、内件和外件。工商管理学院的优美形象,应该体现为崇高的精神境界─—人师精神:做真学问,动真功夫,教真本事,收真效果,真正为人师表;人为精神:事在人为,有志者事竟成,工商管理学院不能坐等明天的来临:人和精神:团结内部,友爱外部,善待学生,尊重上级,与人为善:人梯精神:甘为人梯,愿意垫脚,让人登高,助人成才,个个成才。工商管理学院还应该塑造一种“善于把握有利时机、适当导入CIS”的形象。 相似文献
13.
寻找求证迷失--解析《河湾》主人公萨林姆的身份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奈保尔的小说《河湾》以主人公萨林姆的文化身份追寻历程为主线,展现前殖民地边缘人的文化生活状况,揭示在西方文化冲击下前殖民地人民的心灵迷失,并以此警示人们:放弃本位文化,以西方文化作为价值取向会给人带来身份定位的困惑和错乱,导致自我身份的丢失。在备受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今世界,《河湾》对于探讨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支配有着普遍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是国家、民族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最终来说文化认同则成为国家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制造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响,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为了实现祖国早日统一,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5.
16.
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空间、记忆叙事的建构与形塑,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形成是基于精神信仰与图腾崇拜之上的“仪式性”身体活动。仪式性身体活动所形成的精神信仰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形成、发展与传承提供了文化意识与制度规范上的一种族群记忆;同时又在这种文化传承中塑造了族群性格,构成了族群身份认同的内核,为族群得以稳定、延续,提供了智慧源泉与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7.
文化哲学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戴安良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0(12):99-101,131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探讨不断深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讨论也逐步深化,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反思的问题,如简单化倾向、急于求成等,要克服和避免这些问题,重要的方面是应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入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文化哲学范式下加以把握,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视为现代西方先进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任务定位在西方先进文化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新的中国文化上。 相似文献
18.
19.
By the investigation of a few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Zhejiang Province, some problems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tecting these villages were found, like similar construction pattern, coarse quality of construction, etc. which caused that villages were losing their characters. For this situation, the protection method of historical cultural villages was put forward, which was that to connect excavating character of different village with maintaining spatial fabrics of historical villages, and that different classes of building should have corresponding protection approach. Some advices were proposed for repairing and promoting historic and cultural elements,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constructing infrastructure in the village, which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相似文献
20.
赵小敏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41-43
文化认同是一国发展软实力的核心,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互动,重新构造和丰富着自己的文化认同,维护着本民族文化的特质和完整性。传统文化是中国软实力的核心,对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的两大目标的追求,是实现文化创新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