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电站燃煤生成排放的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有害物质。本文结合目前电站燃用不同性能煤种的混煤这一新动向,研究了混煤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规律,提出了混煤氮氧化物形成的化学动力学模型,并将计算机模拟结果与实验实测值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燃用混煤电站降低氮氧化物排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针对内蒙古西部地区火力发电厂中锅炉结焦、结渣问题严重,燃煤煤质多变等问题,通过对现有燃煤的非常规特性即煤燃烧特性指标的分析研究,得出西部电网动力用煤几个重点煤炭区煤粉燃烧特性指标,并应用于蒙达公司1号炉结焦与集灰的治理中,为提高电站锅炉的燃烧调整水平及优化设计水平提供技术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5.
6.
PDF-ARRHENIUS方法模拟煤粉燃烧氮氧化物生成 总被引:7,自引:9,他引:7
电厂锅炉炉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方法巳成为锅炉辅助设计、优化运行、故障诊断等环节的重要手段。该文研究采用PDF-Arrhenius方法模拟煤粉燃烧过程,并简要介绍流体流动、煤粉热解和燃烧、辐射传热、固体颗粒相运动等数学模型。文中使用双平行反应模型模拟煤的燃烧过程,并开发了一套电厂锅炉炉内燃烧过程数值模拟软件,对锅炉不同运行工况进行炉内燃烧状况的模拟,模拟结果合理、可靠,能够满足工程设计及运行指导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生物质燃烧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物质直燃发电的规模化使生物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作为两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严重危害自然环境。结合生物质中硫赋存形式,对温度、灰成分等条件对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硫迁徙的影响以及生物质的自身固硫特性进行了研究。对于氮氧化物的生成,研究主要集中在热解过程氮氧化物前驱物(NH3、HCN、HNCO等)的生成上。结合生物质氮赋存形式,对温度、燃料种类、升温速率等条件对氮氧化物前驱物生成的影响,以及对挥发分燃烧过程中氮氧化物的生成机理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磁场对强旋流燃烧过程中NO生成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强旋流火焰周围安放固定磁场,采用CST-24型数字式磁强计测定磁场强度,采用WRNK的铠装镍铬热电偶和KM9106综合烟气分析仪检测不同磁场下强旋流燃烧火焰温度和NO浓度,分析了不同磁场下强旋流燃烧特性和NO生成特性。结果表明:在磁场作用下火焰中心温度明显提高,外缘温度有所降低,火焰外缘NO浓度显著降低。磁场通过改变强旋流火焰温度分布进而影响火焰中NO的浓度;磁场的作用使生成NO的带电离子或离子团彼此碰撞的机会减少,进而减少了火焰中NO生成。 相似文献
9.
将动力用煤的燃烧特性、结渣特性以及运行的特征参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估.单一的特性指数在反映煤质特性方面具有一定的分辨率,但却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动力燃煤的传性.在工程应用中,煤质的固有特性又和具体设备及运行条件结合在一起,使得单一的判别指数更显得无能为力.为提高其分辨能力,特提出动力用煤煤质特性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0.
11.
12.
简单介绍了低NO x燃烧技术的发展过程,并以中电国华北京热电分公司为背景论述了该厂应用第二代、第三代低NO x燃烧技术的改造过程及效果,并对第三代低NO x燃烧技术提出了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分析了锅炉燃烧过程中生成NOx的机理,给出控制NOx生成的措施,如利用空气分级燃烧原理控制NOx的生成、采用双调风燃烧器控制NOx的生成、采用合适的控制方式降低NOx的生成等,达到有效降低NOx生成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低NOx燃烧技术在高井发电厂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燃煤锅炉煤粉燃烧过程中 NOx 生成的机理 ,高井发电厂锅炉燃烧设备的实际情况 ,着重阐述了高井发电厂 1~ 4号炉低 NOx燃烧器的设计、安装、使用及 NOx排放达标情况。 相似文献
16.
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与动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重分析法对混煤燃烧过程中的交互作用、燃烧性能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燃烧性能差异较大的煤种掺烧时,在混煤燃烧DTG曲线的易燃峰与难燃峰之间会发生明显的交互作用;燃烧性能接近的煤种掺烧时,不会发生明显的交互作用。研究了配比和氧浓度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发现随着混煤中易燃煤掺入比例的提高,混煤的燃烧特性得到改善;但难燃煤的掺混比例大于50%时,混煤的燃烬性能将大幅度下降。随着氧浓度的提高,混煤的燃烧特性得到明显改善;但随着混煤中易燃煤含量的减少,氧浓度对混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将逐渐减弱。实验证明,性能差异较大的煤种掺烧时,不能通过活化能的大小来判断混煤燃烧过程中的反应活性。 相似文献
17.
18.
炉内空气分级低NOx燃烧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的分析,论述了降低氮氧化物生成的基本途径和炉内空气分级燃烧脱硝的基本原理。通过实例考察了火上风量、径向空气分布、炉内氧量、炉内负荷和三次风投停对氮氧化物排放量的影响,说明炉内空气分级燃烧技术是降低煤粉炉NOx排放量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论述了电站燃烧锅炉降低的NOx的燃烧技术,介绍了国际上流行的低燃烧器以及目前正在研究的煤粉再烯降低的NOx燃烧技术,并对三次风煤粉作为再燃烧料的可能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3种煤着火、燃烧初期和燃烧过程中氮释放和NOx转化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得出在燃烧初期(0.8s内)煤的氮释放特性有显著差异;燃烧中氮的释放率要高于当时的燃尽率;NOx生成率主要受燃烧空气量和送风方式的影响;低NOx燃烧技术必须与氮释放特性相适应才能收到较好的低NOx排放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