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在APP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平台的背景下,将传统文化传播与数字媒体技术相融,确保用户黏度的同时,提升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用户新体验,以数字化传承方式进一步扩大凤翔木版年画的社会影响力及传承性。方法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与用户娱乐互动体验结合,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各种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传承的再设计,进行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结果结合凤翔木版年画信息传播和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对其知识内容和用户交互体验进行APP设计。结论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设计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综合传统媒介与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兼顾产品功能与用户体验,通过数字媒体技术对凤翔木版年画进行传承与保护。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与传统农业文明相适应的民间文化正在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我个人认为仅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限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传承才能使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从而达到真正保护我们民族文化的作用。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通过民间的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来传承,但都远远满足不了对整个民族文化传承的要求。所以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的形势。 相似文献
3.
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的视觉设计与传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研究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设计与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方法运用艺术设计学中的视觉设计方法,对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归纳、分类,分析其美学价值和艺术特征,然后进行视觉形象设计。通过品牌化视觉传播的对外展示,让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节奏产生共鸣。结论提升传统工艺美术形式的现代设计感,呈现牙雕、玉雕、木雕、广彩、广绣等广州传统手工艺新的活力,拓展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的视觉表现语言,并扩大其传播效果,为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科普化传播提供新的推广形式。 相似文献
4.
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文化发展道路具有关键意义,为此政府、学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本身都应互相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设计案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概念入手,提出将创新设计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从白蛇传传说、十里红妆和常山战鼓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取设计元素,分别进行创新设计实践。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民间文学、传统手工技艺和民间舞蹈3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以及在设计实践中的应用路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包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设计潜力。将这些具有承载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内涵的元素融入现代包装设计,能有效彰显产品的文化身份,提升包装的艺术价值,增强消费者对产品的文化认同感,创造愉悦的视觉体验。通过差异化定位、跨界融合、品牌价值提升和产业协同发展等策略,可推动非遗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深度融合,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包装设计的文化内涵提升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实现非遗APP创新设计应用,提高非遗APP的用户体验,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方法根据非遗文化活态性的特点将其分为静态特征文化和动态特征文化,对两种特征文化进行转换形成非遗文化知识单元,结合Garrett用户体验要素模型,构建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分析模型中各层级的逻辑关系和设计原则。以二十四节气为例进行设计开发,通过用户测评结果验证该模型的可用性。结果用户测试数据显示,以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指导开发的二十四节气APP,在价值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合意性上拥有良好的用户体验,能促进节气内容传播。结论非遗APP用户体验要素模型能满足非遗APP开发的需要,为非遗APP的设计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路,将其作为非遗APP用户体验的设计模型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天津近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包装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以在天津近海农村地区开展的实践为例,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与农渔产品的适度开发及包装设计有机结合的路径。方法将产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产品概念相结合,融生产文化于产品文化中去,引导消费文化向文化消费流动;进行有差异化的产品包装设计,强调产品的地理标志特征。结论在有长久农耕与渔业传统的农村地区,产品包装设计要注重对情境、文脉的深度表达而非符号的简单复刻,可以树立有文化传承、有历史内涵的品牌形象,达成文化保护与产品开发的共赢。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和分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策略。方法运用设计学、传播学、营销学剖析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特征,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策略。结论通过品牌化传播策略,为忻州发展文化产业和传承、创新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忻州市政府要完善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邀请高校科研机构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搭建平台,统筹规划,提升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传播效应,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的保护手段,特别是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手段得到理性认识。方法采用一分为二的哲学分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手段及现代数字化手段进行正反两面对比分析。辩证地去分析这两个手段的利与弊,从中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理性看待当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热潮,不盲目追捧。结论通过对传统保护手段与数字化研究,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传统手段与现代数字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并亟待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非遗\"传承创新的语境下,研究以广西壮族铜鼓文化传播为主题的APP产品设计。方法为了更好地完成\"非遗\"类APP的产品设计,需要依据主题内容确定交互目标和用户体验,依照核心功能进行产品的架构,继而进行最后的视觉界面设计。结论将传统艺术语言与信息技术、数字艺术、虚拟现实技术、移动终端平台相结合,是保护、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创新方式。在\"非遗\"类APP的设计上,应不断提升APP的用户交互和用户体验,传达民族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针对非遗在当代的文化价值转化现状,探索非遗主题与文创产品结合以促进非遗文化传承、文创产品创新的设计策略与方法。方法 分析课题研究现状,指出非遗文创设计的现存问题,并通过案例分析与方法总结,提出较完整的设计策略与方法体系。结论 非遗主题文创产品设计不仅限于物质型的产品服务,更在于非物质型的精神体验。采用非遗主题品牌化、文创产品市场化等方式,通过生活类形态与个性化标签的打造,从而吸引用户关注、推进年轻化进程,非遗文化与创意产品可在顺应时代需求的基础上实现内容与载体的高质量融合。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可分为3个部分:一是以可视形态与功能体验为内容提炼文化符号;二是应用传统工艺或新兴技术搭建产品载体;三是以引流话题与场景体验激发品牌效应。 相似文献
13.
通过梳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非遗相关文创产品开发现状,分析后续产品开发的潜在创新突破点,对开发策略进行整合。在遵循“合理利用、科学开发、传承发展”总体方针的前提下,以当前产品开发流程中存在的切实问题为切入点,以文创产品设计的顺应性、文化要素的植入方式、产品宣传与销售渠道的拓展建设等方面为研究重点,旨在借助现代设计方法论达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以系统化、产业化的视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以抽象的、符号化的形式进行当代表达,依托文化经济与旅游经济,形成一套值得参考借鉴的文创产品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了解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设计的研究领域,分析目前非遗设计的理论基础与研究热点,并根据当前研究热点探讨其发展趋势.方法 数据源为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非遗设计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和CiteSpace软件将文献的年份产出分布、研究机构与高产作者、研究热点演变及未来趋势、参考文献高被引情况等进行科学知识图谱绘制,最终以可视化分析形式梳理研究脉络.结论 结果表明,非遗设计在文献产出方面基本呈上升趋势,但2022年有下降的发展趋势,文献产出的峰值产生于2021年,反映了该领域已于2021年到达了研究阶段的成熟期.研究热点着重于非遗设计教育、非遗设计应用、非遗跨学科设计方法;未来研究发展趋势为互联网+、数字化发展及文化传承可持续;然而目前的研究仍存在研究合作较少、高产量作者数量较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文化服务的策略设计,在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形式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服务价值。方法从服务设计的观点出发,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多元化属性,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的类别及其价值体现;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设计策略,分析羌族银饰文化服务的用户历程,使用服务蓝图工具研究服务系统中的接触点和相关者利益,构建APP应用框架。结论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方式,建立满足利益相关者需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服务体系,挖掘文化作为服务资源的可能性,开拓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的途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满足大众文化提升需求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5G时代下的审美观念、内容创造、传播渠道、体验方式等方面都影响着民族非遗传承与推广。通过构建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结合5G技术特点,探索非遗传承数字化、年轻化的路径与策略。方法 应用交叉学科的数字人文视角,将5G技术与文化三层次理论结合,提取京族非遗的文化基因,打造京族非遗传承人的虚拟形象和推广方案,跨越非遗传承时空限制,实现京族非遗的创新传播、体验、发展。通过调查受众群,分析方案的推广效果,从而优化设计思路。结论 5G时代为非遗传承传播提供了更好的技术环境,通过对京族非遗传承人虚拟形象开发、设计与推广的研究,构建京族非遗虚实结合的传播体系,结合“虚拟在场”体验等手段链接非遗与年轻群体,提升年轻群体对京族非遗数字传承的参与度,高速、广幅地推广京族文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设计。方法 首先采用文献研究及竞品分析法筛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非遗文化APP样本,归纳出视觉呈现、功能属性、交互体验3个维度,以此确定非遗APP中的关键设计要素及要素水平,然后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18项设计组合方案,并依据用户需求偏好进行量化打分,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并得出设计要素及各项要素水平的效用值和重要性,在此基础上确立非遗文化APP的界面设计原则,最后以蔚县青砂博物馆APP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结果 针对非遗类APP的问题和用户偏好度,设计出用户满意度最高的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结论 联合分析法作为一种针对多因素的数据统计分析方法,能够使设计师更好地了解用户对非遗文化APP交互界面的偏好,提升用户体验感,提高用户黏度,从而达到传播非遗文化的目的,为类似APP界面设计提供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技术层面和应用方式上提出了图形技术一种新的应用方式,研究图形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的作用。方法基于多平台的资源库建设将图形技术从赏析作品、认知技艺和宣传文化的层面应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并尝试结合二维技术、三维技术、影像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使表现手段多样化。通过打破应用技术间的界限,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上存在的信息缺失、表现缺失、机制缺失等问题,从原有\"文物式\"的保护变成对其内容上的保护。结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只有科学与文化相结合,技术与艺术相结合,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艺术手段并用,才能最大程度地使民族文化得以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如何在保护它的基础上进行活态化传承和创造性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并以此实现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方法阐述非物质文化的成因、历史、分布与类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探索现代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点,归纳其中的关键因素。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策略,包含3种较合适的途径,即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工业化及标准化、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市场化和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牌化。跨界是当前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媒体可以激活非遗的影响力,体验可以促进非遗的聚集效应,使非遗IP创造出跨界的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