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功能"一词的使用而不是词义为线索,梳理其自1930年代进入中国建筑语境到1950年代,从传播现代主义建筑思想与现代观念的一个重要概念,到脱离现代建筑语境,成为一个与中国建筑观念讨论密切相关的概念的演变过程,揭示"功能"的实用性属性,使其在对传统建筑、形式主义和复古主义的批判性思考中发挥重要作用,并通过比较,试图对其局限进行一定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对文脉一词进入中国建筑话语的历史作出概览式的回顾,并分别以阙里宾舍和西单商业大楼为例,从设计者的自述与建筑界的评论入手,探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文脉热兴起的可能原因。指出对复古主义的批判和创作有民族特色建筑的愿望是文脉一词背后潜在的诉求,同时,也警醒地看到,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中国建筑界对西方后现代主义等建筑思潮不可避免地片面理解和吸收,也造成了文脉逐渐丧失了其本应具有的批判性与创造力。 相似文献
3.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借助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体育建筑学科发展成果丰硕。该文基于文本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科规范、学科资料的梳理,以及对学科论文的分类研究,将2000年代后中国体育建筑学科的成熟性、丰富性归纳为规范的优化更新、学科资料的丰富,研究类型的完善以及研究意识的多元化四个方面,从而论证了中国体育建筑已形成较为成熟学科分野,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4.
5.
6.
"空间"无疑是现在中国建筑学科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话语。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中国现代建筑中的"空间"话语进行回溯,文章试图展示"空间"的概念是如何导入中国并得到发展的。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营造者关切点的梳理,进而认识到文人对中国营造的贡献。全人是清人论述建筑环境时提出的概念,是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长期营造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其营造模式以文人和匠人的共同创造为特点,以创造整体环境为目标,以满足人的生活需求、追求人生境界为核心。此种营造体系重环境、弱建筑、近人情、贵境界。建筑从属于整体环境,只是塑造环境的一种要素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西方建筑界兴起了一股“后现代主义建筑”热潮。1980年起,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理论和作品开始传入中国。该文对后现代建筑在中国出现的背景、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对“中国”后现代建筑进行了分类。 相似文献
9.
梳理了中国建筑语境中“样式”“风格”自1890年代起受到西方“style”的影响,到1950年代在文献、实践、机构中“样式”“风格”的用法、指代、内涵的变化,阐释出中国建筑话语中“样式”“风格”含义变化背后的独特历史背景及其在建筑话语中承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积累,借助新世纪的发展机遇,体育建筑学科发展成果丰硕。该文基于文本研究方法,通过对学科规范、学科资料的梳理,以及对学科论文的分类研究,将2000年后中国体育建筑学科的成熟性、丰富性归纳为规范的优化更新、学科资料的丰富,研究类型的完善以及研究意识的多元化四个方面,从而论证了中国体育建筑已形成较为成熟学科分野,并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家对传统村落的日益重视,各学科学者就传统村落如何保护与发展展开了不同视角的研究.文章借助可视化软件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通过对国内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三大建筑类学科领域学者近二十年来在中国传统村落方面的主要研究文献进行统计、梳理和分析解读,归纳各学科研究内容、方法、视角的差异性和共同点,总结展望研究进展与趋势,为更好地保护利用我国传统村落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尽早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园艺疗法学科体系(下) 总被引:26,自引:5,他引:21
由于园艺疗法在中国尚未起步,其概念、历史、现状、功效、手法以及园职法庭园构成特点等诸方面不为大多数人所了解,因而本文回顾了英、美两国园艺疗法发展过程,概括了英、美、日三国之现状,归纳了园艺疗法在现代社会与生活中对于人们精神,社会、身体以及技能诸方面之功效,介绍了园艺疗法之手法与实施步骤,并以日本淡路景观园这校园艺疗法庭园为例,说明园艺疗法与类庭园之构成与设施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中国21世纪实施与普及 相似文献
13.
14.
<正> 三、纺织厂建筑环境和造型设计纺织工业建筑是人们为了满足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而创造的空间环境。随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工业建筑功能的要求不再是单纯地满足生产和改善劳动条件,同时还要求在可能条件下使厂房建筑造型美、环境美,尽可能地创造较好的工作环境。建(构)筑物空间、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色彩、 相似文献
15.
16.
故宫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下旨修建的,从建筑形制、园林布局到建筑彩画的典型特征,这里到处充斥着乾隆皇帝所钟爱的无数"情结",其向往文人气质的美学品味决定着宁寿宫花园的整体氛围,可以说宁寿宫花园是乾隆皇帝的艺术杰作.本文从历史研究的角度入手,首先梳理了宁寿宫花园的营造历史和修缮历史,反映出乾隆皇帝改建前后的布局变化与改建的全过程,以及清代与近现代的彩画修缮情况;然后以宁寿宫花园建筑彩画为研究对象,阐述现存彩画遗迹的类别与分布,在综合分析历史文献、档案、保存现状的基础上确定现存彩画遗迹的年代分期.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媒介实践的角度,考察20世纪80年代建筑专业期刊在中国当代建筑批评场域初始构建阶段,对于推动、决定建筑批评核心区域、场域特征、批评内容、批评惯习、主体圈层等建筑批评场域形态中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自19世纪以来,摄影术作为新的图像生产方式影响着园林的视觉表达,作为一种可控型工具,相机背后潜藏的是拍摄者特定的拍摄意图与视觉控制。从喜龙仁的园林摄影出发,挖掘其拍摄行为背后所折射出的园林观念,指出喜龙仁的镜头开启了在跨文化语境下以园林为主体的认知模式,力图揭示1930-1940年代园林观念的流变历程,丰富当下对园林内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建筑美学是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相较于西方建筑在艺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中国建筑在古代并未被归类于艺术门类之中。在讨论当前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同时,通过比较建筑在艺术领域中的中西差异,讨论中国建筑美学研究的特殊性以及影响中国艺术美学理论成形的因素,得出中国建筑美学研究应从古代工程数理等方面入手,还原中国历史语境之下的建筑美学,以期形成对中国建筑美学新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20.
回顾中国1950—1970年代对外援助及援外建筑的发展历程,关注援外建筑形式美学及其政治意义的关联,旨在以建筑学思维解读对外援助“中国模式”的内涵与意义。以知识史视角梳理援外建筑设计知识体系的发展演进与跨国流动脉络,重点关注1964—1976年间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对中国援外建筑的影响。以坦赞铁路达累斯萨拉姆总站为主要案例,通过历史研究、形式分析以及跨文化比较分析,揭示中国援外建筑在美学和政治方面呈现的“中国性”,并讨论新中国援外建筑作为知识遗产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