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本文应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相似准数 W(裂缝渗滤速度与岩块渗吸速度之比)和W_g(裂缝中重力与驱动力之比)对双重介质渗吸机理的影响,搞清楚了影响岩块驱油效率的主要因素和找出了裂缝两相驱替的准活塞式驱动的分布范围。本文在证实裂缝两相驱替准活塞式驱替条件的基础上发展了国际上通用的模型。首次明确地提出了灰岩底水油藏油水界面运动方程可以化成一个线性积分方程形式,并用积分变换获得了它的解析解,其结果用于任丘油田。本文还提出了适合于作数值模拟计算的岩块渗吸项计算公式,后者理论严密而又便于计算。 相似文献
4.
重结晶两段脱油工艺试验与工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酮苯脱蜡装置生产的蜡膏为原料,采用重结晶两段脱油工艺,进行生产石蜡的试验,以试验数据基础上进行设计及工业化生产。并针对该工艺投用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通过多组细管实验,研究塔里木油田某区块原油在模拟地层温度108℃下注气压力对气驱驱油效率的影响,分析了不同注入压力下气驱驱油效率和气体突破的影响。实验结果证实:随着注气压力、注气体积增加,气驱驱油效率增加且增幅较大,表明提高注气压力可以显著提高驱油效率;且CO2与原油间最小混相压力为35.1MPa。注气压力越大,气体与原油混相程度越高,气驱越接近活塞式驱替,气体突破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6.
7.
《中国海上油气》2019,(5)
西非深海AKPO油田挥发性M油藏为浊积复合朵叶体沉积,流体纵向上存在明显的组分梯度特征;基于流体性质及油气两相渗流规律,研究了注入气突破前后气油比的变化规律。注入气突破前,生产井气油比变化规律与原始溶解气油比变化规律一致,呈缓慢上升趋势;注入气突破后,从油气两相渗流规律和物质平衡出发,结合出口端含气饱和度和平均含气饱和度的关系,建立了注气开发油藏气驱特征曲线,推导得到了气油比与采出程度、气油比上升率与采出程度的指数型关系式,并绘制了气油比、气油比上升率与采出程度图版用于表征气油比变化规律。M油藏应用表明,本文理论分析结果与实际油藏气油比变化规律吻合,所提出以扩大注气波及为核心的注气井工作制度调整方法可以有效控制单井气油比上升速度,延缓产量递减,稳油控气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采用H_2与生物油构建气-液两相放电低温等离子体体系,以实现常压、低温、无催化剂条件下生物油的加氢精制。通过自行设计气-液两相低温等离子体放电装置,系统地研究了工作电压、气体流量、反应时间等因素对生物油加氢脱氧和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工作电压和气体流量的增大,气-液两相放电加氢精制生物油的脱氧率及高位发热量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二者则呈现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与催化裂解、快速热解制取的生物油相比,气-液两相放电加氢精制的生物油中醇类、酚类、酮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低,而碳氢类物质显著增多,精制生物油品质得到提升,证实了气-液两相放电加氢精制生物油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气聚两相驱油现场试验表明,气聚注入体积0.03 PV后油井产气量急剧增加,含水上升.为了减缓气窜,保证气聚两相驱试验效果,开展了注聚末期气聚两相驱段塞及气液比调整室内研究.研究表明,气液交替过程中气窜发生在高渗透层,导致低渗透层产液量偏低;气聚交替前注入封堵段塞可以有效延缓气窜;根据气聚驱产气情况适当调整气液比可以有效防治气窜,提高驱替效率. 相似文献
10.
华北油田于20世纪90年代在古潜山油藏开展了注氮气重力驱提高采收率试验,在试验区形成了“气顶-富集油带-底水”的格局,先期采用裸眼完井利用旧井采油,只出气不出油,为此,进行了油藏工程、采油工艺一体化研究,提出“隔—控—分”采油工艺设计理念,通过克服重力分异、密度差影响的有效驻留承压堵漏,隔绝气相、水相与井筒直接沟通。借助火山熔岩喷发、岩浆冷凝堆积的自然原理,基于热敏树脂特殊的温敏流变性能,实现了“滞留温控闪凝”承压堵漏,解决了高角度大缝大洞发育储层恶性漏失的问题,提高了固井完井质量,结合人工举升控制生产压差,实现了有限厚度富集油的有效采出,坚定了古潜山发展注气重力驱的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提高油井采收率,保证注气驱油的顺利开展,以吉兰泰油田为例,开展了注气驱油关键技术研究.从注气工艺流程入手,分阶段对空气压缩机、减氧装置、注气压缩机等三个方面进行理论计算和方案比选,最终确定了K1g1层系采用螺杆式空气压缩机,K1g2层系采用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减氧工艺采用膜分离法,采用往复压缩机组作为高压注气压缩机... 相似文献
13.
碱-表面活性剂两相驱提高重油采收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给出了重油油藏碱/表面活性剂驱采油机理的实验室岩心研究结果.将水和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混合物注入到含有重油的岩心中.随着矿化度的不同,形成油包水和水包油乳状液体系,并且对形成的不同乳状液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重油体系中乳状液的形成对重油开采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4.
研究给出了重油油藏碱/表面活性剂驱采油机理的实验室岩心研究结果。将水和碱/表面活性剂体系的混合物注入到含有重油的岩心中。随着矿化度的不同,形成油包水和水包油乳状液体系,并且对形成的不同乳状液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在重油体系中乳状液的形成对重油开采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考虑吸渗作用的双重介质中的两相流体渗流数学模型是带初边条件的积分-微分方程,是难以求得精确解析解的。现提出将水驱油运动的前沿作为活动外边界处理的新思想,从而可用有限差分法和外推线化的方法求其解。并且该模型对裂缝系统的相对渗透率不作取对角线的假定。结果表明:吸渗作用对含水饱和度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但吸渗作用的强弱对水驱油运动前沿的推进速度没有影响。这与陈钟祥-刘慈群假定裂缝系统的相对渗透率取对角线并用特征线法求解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有限差分法在求解多维带初边条件的积分-微分方程尤其是复杂的非线性问题时将更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2008,27(1):117-117
Hochleiten油田是一个边际油田,位于维也纳北部,该油田的特性具有挑战性,即形成了许多封存箱并且原油很稠。主要油层深度约为1000m。仅在该储层的部分区域进行了水驱。观测到,油层连通差并且整个油田的压差大。在筛选开采未波及到的原油的工艺过程中,证明用CO2作为选择介质进行注气是最有前途的方法。选择了中间的封存箱作为先导性试验区, 相似文献
17.
18.
砂岩模型两相驱替实验中油层润湿性的判断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砂岩模型两相驱替实验过程中,判断油层润湿性应注意以下问题:(1) 应注意砂岩模型及实验流体的可靠性,充分考虑模型制作过程中各种因素及实验流体真实程度对润湿性的影响;(2) 应保证润湿性判断方法的正确性。在利用水驱油方式及水驱油之后的油、水分布状态判断岩石润湿性时,应综合其他方法进行判断;利用孔道中油水弯液面判断润湿性时,应同时观察大小孔道的弯液面,并防止润湿滞后的影响;在利用油水两相自吸量的比较判断润湿性时,应在孔隙空间内部流体状态相似下进行。 相似文献
19.
Hochleiten油田是一个边际油田,位于维也纳北部,该油田的原油被高度隔离封存并且很黏稠,极具挑战性。主要油层深度约为1000m,仅在该储层的部分区域进行了水驱,观测到油层连通差并且整个油田的压差大。在筛选开采未波及到原油的工艺过程中,证明用CO2作为选择介质进行注气是最有前途的方法。选择了中部隔离区作为先导性试验区,因为到目前为止没有在该试验区进行水驱。最初估算最终采收率约为25%,由于在目标区采用EOR方法能够使最终采收率再提高5%。以吞吐方式注CO2,同时对周围井进行监测。正如所预计的那样,注入井和一口邻井之间的断层不密封,因此出现了早期气突破。CO2提高了注入井的注入能力,但是见效井的增油量幅度却很小。为了拟合该储层的实际效果,必须调整储层模型。为了证实现有的储层描述,进行了N2示踪试验以便找出油层最佳连通通道。最后得出结论,注气过程中的关键是油藏描述、数据准备、与技术顾问的交流和油藏监测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针对胜利油田鲁明天然气公司盐2井容易出砂、无工业电源、地层压力不高这一实际情况,提出了注气辅助化排工艺,研制了相应的机组。一方面,利用集输管网的反输气作为发动机燃料和增压气源,解除井筒及近井地带积液,恢复气井生产;另一方面,复产成功后采用连续泡沫排水采气工艺,实现气井的连续稳定生产。该工艺在盐气2井的成功应用,对排水不畅井和水淹井的复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容易出砂、地理位置偏僻且无工业电源的浅层气井的高效开发摸索出一条新路子,具有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