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研究金针菇多糖对三文鱼片冻藏期间肌原纤维蛋白和冰晶结构的影响,分别用0.09、0.12、0.15 mg/mL金针菇多糖浸渍处理三文鱼片,使用蒸馏水和商业抗冻剂(4%蔗糖和4%山梨醇,质量分数)作为对照,对三文鱼片蛋白的Ca2+-ATPase,巯基,蛋白二级结构,脂肪氧化情况以及冰晶生长情况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三文鱼的Ca2+-ATPase活性,巯基含量均有所下降,脂肪氧化程度上升,添加金针菇多糖和商业抗冻剂均能抑制指标下降程度。其中,0.15 mg/mL的金针菇多糖效果最好,并与其他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商业抗冻剂的效果略低于0.15 mg/mL的金针菇多糖,高于0.12 mg/mL的金针菇多糖。金针菇多糖还对稳定α-螺旋结构效果显著。在抑制冰晶生长方面,0.15 mg/mL金针菇多糖处理后的鱼片生成的冰晶形状圆润,体积更小。该研究结果可为金针菇多糖用于水产品抗冻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金针菇多糖(FVP)添加量对小麦粉糊化特性以及曲奇品质的影响,利用快速粘度分析仪对小麦粉进行测定,质构仪和电子鼻、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感官评价对FVP曲奇的品质进行分析。随着FVP的增加,其峰值粘度、衰减值、最终粘度和回生值逐渐降低,抑制了淀粉的老化,使曲奇的硬度和韧性降低。电子鼻能区分不同浓度FVP曲奇,雷达指纹轮廓相似。添加了FVP的曲奇风味更丰富,增加的香味物质为杂环、芳香族化合物等。FVP为5%时,最易被消费者接受。 相似文献
3.
不同温度冻藏对军曹鱼片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冻藏温度(- 10、- 18、- 30℃)对军曹鱼片部分理化指标、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冻藏温度对军曹鱼片的解冻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盐溶蛋白含量、Ca2+-ATPase 活性和TBA 值(硫代巴比妥酸)均有显著性影响(P < 0.05)。冻藏时间越长、冻藏温度越高,汁液流失率、蒸煮损失率、TBA 值增加越大,盐溶蛋白含量、Ca2+-ATPase 活性下降也越多,即保水性降低、蛋白质变性程度增大、脂肪氧化加快。TPA(质构分析)发现军曹鱼片的硬度和耐嚼性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均呈显著增加趋势(P < 0.05),而回复性则显著下降(P < 0.05);冻藏温度越低,相应的硬度和耐嚼性就越小,而回复性则越大。感官评价表明冻藏导致军曹鱼片的品质下降,冻藏温度越高,品质劣变就越严重。采用较低的温度(- 30℃)冻藏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军曹鱼片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24):188-195
该文以鲜活大菱鲆为原料,研究了5种冻结方式处理对大菱鲆鱼片贮藏过程中品质变化的影响。对5种冻结方式(-20℃冰箱冻结、-20℃平板速冻、-30℃冰箱冻结、-30℃平板速冻、-90℃液氮速冻)处理的大菱鲆鱼片在-18℃冷库冻藏15周内的理化指标、质构特性和微观结构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冻藏时间的延长,不同冻结方式处理的大菱鲆鱼片持水力、肌原纤维蛋白含量、活性巯基含量、Ca~(2+)-ATPase活性及质构特性均呈下降趋势;白度值、TBA值呈上升的趋势;pH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微观组织结构不同程度劣化。经-90℃液氮速冻和平板速冻处理的大菱鲆鱼片品质劣化趋势显著低于或迟缓于冰箱冻结组,低温速冻在大菱鲆品质保鲜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广式腊肠为对象,从蛋白质氧化、脂质氧化、产品质构、色泽和挥发性风味物的组成等方面研究金针菇多糖螯合钙(Flammulina velutipes polysaccharide chelated calcium,FVPCC)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对照组而言,添加0.1%和0.3%的FVPCC能显著减缓广式腊肠氧化速率(p<0.05),表现为减少产品巯基的损失,弱化产品羰基、过氧化物值、TBA等指标的增长;FVPCC能显著降低产品的硬度和咀嚼性,减少酸类和胺类的合成。然而,FVPCC添加量过高(≥0.3%),会显著影响产品的感官色泽和咀嚼性(p<0.05),表现为贮藏后期产品色泽偏暗、咀嚼性较差。此外,FVPCC可使产品的含钙量得到显著提升,赋予广式腊肠良好的补钙效果。结果表明,FVPCC在提高肉制品品质及功能特性方面具有一定潜力,有望成为抗氧化剂用于食品的生产。 相似文献
6.
目的:考察冻结方式及冻藏温度对大黄鱼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干冰冻结和-40℃空气冻结新鲜大黄鱼鱼片至中心温度-18℃,然后分别置于-40,-18℃冰柜贮藏。测定大黄鱼冻结后和冻藏过程中冻结曲线、冰晶形态、pH值、挥发性盐基氮、K值、Ca2+-ATP酶活性、总巯基、羰基、蛋白降解、质构特性等理化指标。结果:干冰冻结通过最大冰晶生成带的时间为40 min,是-40℃空气冻结的1/6,干冰冻结鱼肉样品初始冰晶横截面积和当量直径分别为(96.12±1.61)μm2和(11.06±1.43)μm,显著低于空气冻结的鱼肉样品。结论:冻藏温度对鱼肉肌原纤维蛋白的影响要大于冻结温度,且冻藏温度越低,鱼肉肌原纤维蛋白降解程度越低。干冰冻结后-40℃贮藏有利于保持大黄鱼的鲜度和品质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低压静电场处理对带鱼微冻贮藏期间品质变化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低压静电场技术(Low voltage electrostatic field,LVEF)对带鱼微冻贮藏保鲜过程中品质变化影响,本文以新鲜舟山带鱼为实验原料,由冷冻曲线法得其冰点后予以分组。其中,实验组在-4 ℃条件下进行低压静电场(3000 V、50 Hz)处理,以未做电场处理样品为对照组。期间,分别进行两组样品的pH、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值(TBA)、菌落总数(TVC)与K值测定,结合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H&E)染色与扫描电镜(SEM)分析,综合评价LVEF协同微冻对带鱼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照组样品在第21 d时的TVB-N值为29.81 mg/100 g,接近不可食状态;第28 d时的TBA值为1.78 mg MDA/100 g,TVC值超过腐败限值,K值增至88.71%,背肌肌肉纤维变形收缩,产生严重扭曲折叠,鱼体腐败严重;而处理组样品在第28 d时的TVB-N、TBA与TVC值均低于对照组,pH变化幅度不明显,K值为63.17%,细胞间结构完整大小均匀,仅有轻微组织损伤,保鲜效果好。因此,LVEF技术能有效缓解带鱼微冻贮藏过程中的品质劣变,与对照组相比,其可延长微冻带鱼货架期7 d。 相似文献
8.
以感官特性、色差、质构、K值、pH、硫代巴比妥酸(TBA)值以及菌落总数(TVC)为评价参数,研究冷却保鲜(4 ℃)、冰藏保鲜(0 ℃)以及微冻保鲜(-3 ℃)对高白鲑鱼片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增加至第6 d,各实验组的感官品质、色差和质构均逐渐降低,K值、TBA值和菌落总数均持续增加,且4 ℃实验组上升程度明显快于其他组(p<0.05)。综合分析不同指标的数据发现,微生物数量、K值和TBA值能够准确地反映出高白鲑鱼片的品质变化,同时也发现4 ℃和0 ℃贮藏条件下高品质保鲜期分别为1 d和2 d,而-3 ℃微冻能将一级鲜度延长至3 d,有效维持良好鲜度品质。研究结果为高白鲑高品质保鲜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食品学报》2015,(6)
研究了-2.5℃的微冻贮藏与3种低温冷冻预处理方式(-80℃速冻至-60℃终温,液氮速冻、-80℃速冻至-18℃终温)结合-20℃冻藏条件下,乌鳢的p H、失水率、质构特性、α-葡糖苷酶(AG)酶活、β-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活性(NAG)酶活、感官指标等随着贮藏时间的变化;结合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乌鳢肌肉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在1个月的贮藏期内,各种指标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均发生明显变化,表明鱼肉的品质逐渐下降,组织结构亦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相对于低温冻藏,微冻贮藏鱼肉失水率低,具有较好的持水力;质构特性较好;AG酶和NAG酶活性在前25 d均低于冻藏组。结合微观结构扫描电镜和光镜观察,微冻贮藏的组织结构保持较完整。在短的贮藏期内,微冻贮藏相对于冻藏,能更好地保持鱼肉的品质及其组织结构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0.
11.
养殖大黄鱼片碱性脂肪酶脱脂工艺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碱性脂肪酶对大黄鱼鱼片酶解脱脂工艺进行优化。以脱脂率为考核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黄鱼鱼片进行脱脂。结果表明:采用碱性脂肪酶对大黄鱼脱脂的最适工艺条件为温度32℃、反应pH8.5、酶用量60U/mL、酶解时间60min、鱼与酶解液质量比1:4。在最适酶解条件下,大黄鱼鱼片的脱脂率为67.32%。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双频超声(dual-frequency ultrasound,DUS)和柠檬酸(citric acid,CA)联合处理对大黄鱼冷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分别采用无菌蒸馏水(CK组),20/28 kHz、175 W DUS(DUS组),质量浓度8.0 g/L CA(CA组),DUS联合CA(DUS+CA组)处理新鲜大黄鱼片10 min。将4组样品处理后沥干,放入无菌袋中置于4℃条件下冷藏,每2 d进行微生物(菌落总数、嗜冷菌数)、理化(质构分析、色差、pH值、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值)和水分迁移(持水力、低场核磁共振、核磁共振成像)指标测定,并结合感官评价,综合分析不同处理方式对大黄鱼贮藏期间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CA处理可有效抑制样品冷藏期间的微生物增长和脂肪氧化,CK组样品的菌落总数对数值在第8天时达到(8.26±0.02)(lg(CFU/g)),超过腐败限值,而CA组样品菌落总数对数值为(6.60±0.06)(lg(CFU/g));此时CA组样品的硫代巴比妥酸值为(0.51±0.05)mg/k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US组延缓了样品贮藏期间不... 相似文献
13.
14.
15.
冰鲜大黄鱼不同副产物中滋味成分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高效利用并提高大黄鱼加工的经济附加值,以冰鲜大黄鱼的7 种副产物为研究对象。首先确定基本营养成分的差异,其次利用电子舌确定副产物整体滋味差异轮廓,并分析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含量。结果显示碎肉、头肉、鱼卵及鱼鳞均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电子舌在主成分分析基础上采用判别因子分析,可将7 种副产物的差异性进行有效区分。7 种副产物中除鱼鳞外,其他副产物中均检测出17 种游离氨基酸,且其他副产物的肌苷酸的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均大于1且碎肉和头肉的TAV分别达到18.27和16.51。以上研究表明,大黄鱼不同副产物中滋味成分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对大黄鱼整体风味有一定程度的贡献,这可为大黄鱼副产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为了构建变温条件下大黄鱼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以预测大黄鱼经实际冷链物流后的准确货架期,研究0、5、10 ℃和20 ℃ 恒温条件下大黄鱼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TVB-N)生成量随时间的变化,并找出温度对TVB-N生成速率的影响,由此构建变温条件下基于TVB-N的大黄鱼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并模拟冷链过程验证模型的准确性。结果发现,决定系数为0.984,偏差因子为0.968,准确因子为1.123,都接近于1,而平均均方误差为0.141,接近于零,说明构建的变温条件下品质变化动力学模型能够拟合实际情况下TVB-N的变化情况,能够为准确预测大黄鱼在冷链过程中的品质变化和货架期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18.
超高压处理对养殖大黄鱼风味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养殖大黄鱼为研究对象,研究经超高压处理后养殖大黄鱼的营养成分、风味、色差、质构及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超高压处理降低水分活度,对水分含量的影响是先升后降,提高了蛋白质含量,粗脂肪含量有明显变化(P<0.05)。从营养成分上分析可得400 MPa、10 min的高压处理较为合适。经高压处理后,鱼肉的挥发性成分基本保留。压强、保压时间、贮藏时间对鱼肉的色泽均有影响,但在300 MPa、10 min处理条件下鱼肉的总色差与原材料无明显差异(P>0.05);鱼肉的硬度、黏聚性、弹性、咀嚼性随处理压强的增高也不断增大;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超高压处理过的养殖大黄鱼肌肉结构明显与原材料鱼肉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腌制时间对大黄鱼鱼肉理化性质和烤制品品质的影响,将大黄鱼鱼肉置于由1%谷氨酰胺转氨酶、10%食盐和15%山梨糖醇组成的溶液中腌制,测定鱼肉的保水效果、质构、热稳定性和蛋白组织结构,评价烤制鱼肉的品质。结果表明,当腌制时间从2 h增至8 h时,鱼肉硬度从948.76 g降至352.67 g,蒸煮损失率从11.20%增至18.52%。随着腌制时间的延长,鱼肉硬度增加而蒸煮损失率降低。扫描电镜显示,腌制2~8 h的鱼肉呈现疏松的纤维结构,延长腌制时间会增加鱼肉结构的致密性。经过烤制,腌制2~24 h的鱼肉纤维结构间隙较大,硬度无显著变化,而腌制48 h的鱼肉微观结构致密,硬度显著增加。伴随腌制时间的延长,鱼肉烤制后的咸味、鲜味、涩味和丰富性逐渐增加,苦味逐渐降低;氮氧化合物、甲基类、硫化物、有机硫化物、醇和醛酮类相关的挥发性气味显著增加。结论:改变腌制时间可以调控大黄鱼鱼肉的理化性质和烤制品质,这为利用大黄鱼研发预制菜肴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