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夜间有雾图像会出现严重退化,而且人工光源的存在也使得环境光呈现不均匀性。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夜间有雾图像的光照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夜间图像去雾。模型中主要包含了环境光和透射率两个参数,这两个参数都会随着图像局部内容的变化而产生空间变化。首先基于信息损耗约束理论对上述参数进行初始估计,随后利用快速导向滤波对其进行细化,以抑制块效应和光晕效应,最后将细化后的参数代入光照模型中,通过求解模型即可获得最终待还原目标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实现夜间有雾图像的去雾处理,在抑制亮区发散的同时能重现暗区的细节,恢复的场景具有较好的亮度和对比度,恢复的图像颜色自然,总体性能优于同类型的其它算法。  相似文献   

2.
针对近年来去雾算法质量的评价方法普遍依赖主观评价结果,但缺乏定量描述;现有的客观质量评价方法与主观评价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不稳定,使两者有时会出现分歧的问题.为提升针对去雾方法的客观质量评价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合成图像的全参考去雾方法质量评价.首先,建立合成图像数据集,数据集包括参考无雾图像,合成有雾图像,对这些合...  相似文献   

3.
航拍降质图像的去雾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有雾天气下无人机航拍视觉系统的能见度低,航拍图像对比度和色彩保真度差等问题,基于暗原色先验规律以及雾图的物理模型提出了一种雾天降质图像去雾处理技术.从图像复原和增强两个角度出发,分别建立了户外图像全局去雾和对比度自适应调整的最优化模型,从而能够直接复原得到高质量的去除雾干扰的图像并且估算出雾的浓度.对一系列户外带雾...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去雾领域中传统方法受手动设置特征的限制,以及现有网络去雾不彻底和细节保持不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分离特征和协同网络下的端到端图像去雾模型.首先对传统的大气散射模型进行变形,分离出乘性特征和加性特征.其次,根据两个特征对最终去雾结果的影响程度,设计基于乘性特征和加性特征提取框架并行驱动的去雾网络.其中,乘性特征提取网络充...  相似文献   

7.
目前较为流行的去雾算法都存在着过度增强以及增强不足,容易造成光晕效应以及色彩严重失真。提出一种基于四叉树细分的改进大气光估计方法以及一种改进的引导滤波用来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对非重叠暗通道使用四叉树细分方法估计更加可靠的大气光值。然后,分析引导滤波在边缘区域的光晕效应产生的原因,对其加入自适应权重因子,用改进后的引导滤波对初始传输图进行优化。最后,用估计的大气光值和优化后的传输图根据大气散射模型得到去雾图像。实验结果表明:去雾后的图像颜色较为可靠,边缘区域光晕效应减弱。从颜色可靠性和细节增强度来说,提出的算法比现阶段的去雾算法有较为出众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在雾霾等恶劣环境中获得的图像会给监控、侦查等带来严峻的挑战。目前对图像去雾算法研究较多,但由于算法过于复杂,很难满足实时性要求。文章在暗原色先验算法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改进中值滤波算法,有效地解决了去雾后图像边缘效应;并且设计了一款基于DSP+FPGA的实时去雾增强系统,充分发挥了DSP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和FPGA并行性的优点,并将改进的去雾算法移植其中,有效满足实时去雾功能要求。  相似文献   

9.
基于大气散射模型的单幅图像快速去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大气散射物理模型及光学反射成像模型,总结并分析了影响单幅图像去雾效果的3大因素,以实现对雾霾图像的快速去雾.基于光学原理,解释了暗影通道现象,从新的角度推导出了大气散射模型中各参数的求法.利用灰度开运算去除白色目标的干扰获得精确的环境光亮度,基于快速联合双边带滤波精确计算了大气散射函数,最后由光学反射模型计算了场景目标的反射率并有效截断至[0,1]区间.本方法可以消除天空及环境光线的影响,能真实复原场景的色彩和清晰度.仿真结果表明,对分辨率为576×768的图像处理时间仅为0.517 s,且视觉效果和客观指标比现有算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与现有图像去雾算法相比,本文提出的参数计算方法提高了运算速度、场景适应能力和复原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研究了图像去雾技术以提高由于雾霾影响而导致的失真图像的主客观质量。对基于暗通道先验和大气散射模型的去雾算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新的天空区域计算和透射率阈值确定方法,通过增强结果图的对比度和调整亮度,进一步降低了算法的失真。还通过对图像加雾,分别从主观质量评价和以结构相似度作为客观标准的客观评价两方面,用数理统计方法比较了各个相关算法的性能。实验表明,所提算法有效地降低了图像的失真(评价分最高),使去雾图像有较高的主观质量(总体评价分并列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重轨图像增强与边缘提取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针对重轨图像两个边缘像素特征不一致,传统边缘算子检测法难以精确提取边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边缘提取方法.该方法利用灰度强对比度拉伸算法对重轨表面和背景进行差异化拉伸增强边缘信息,削弱背景信息.运用最大方差比算法选取增强后图像的最佳阈值实现二值化.最后,运用递归连通域标识法定位边缘像素坐标,完成图像分割.对随机选取的30幅图像进行分析表明:处理后的图像边缘灰度特征明显增强,有效地抑制了表面纹理及虚假边缘.重轨表面像素宽度波动减少到-0.64%~0.34%.离散预处理算法通过遍历寄存器全局数组,减少分割时间至10.165 s.该方法在抗干扰性、准确性及时效性等方面优于传统边缘算子检测法,适用于在线工业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2.
廖一鹏  王卫星 《光学精密工程》2016,24(10):2589-2600
针对浮选气泡图像噪声大、边界弱、传统谷底检测算法对不同类型气泡分割不具普遍性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Contourlet多尺度边缘增强及自适应谷底边界检测的气泡分割方法。该方法通过对气泡图像进行Contourlet分解,得到多尺度多方向高频子带;通过对各方向子带的高频系数进行非线性增益处理,实现边缘增强和噪声抑制。对和声搜索算法的"调音"策略和参数设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对不同类型气泡图像自适应地获取谷底边界检测算法的最优参数,提取谷底并进行形态学的边缘完善处理。最后进行了分割实验,并与其它方法做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对不同类型气泡进行分割时,平均检测效率(DER)和准确率(ACR)分别为91.2%和90.6%,较传统分割方法有较大提高。该方法无需手工调节参数,自适应能力强,精度高。  相似文献   

13.
将引导滤波与提升小波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多尺度引导滤波方法,以实现在平滑图像细节的同时保持图像边缘不模糊。该方法通过提升小波法对将图像进行多尺度分解,即将信号分解成一个低频子带和多个高频子带。在提升小波重构过程中,利用引导滤波平滑每个尺度的低频信息并保持其边缘不模糊。最后,针对滤波后残余的细节,对提升小波重构后的平滑图像再次进行引导滤波,以便进一步平滑图像细节。将多尺度引导滤波应用于暗通道去雾先验理论并进行了主、客观评价。结果显示:多尺度引导滤波能够深层次平滑图像细节,保持边缘完整性,从整体上提高了图像的对比对和视觉效果,有效恢复了场景信息并保留场景的边缘信息。另外,该方法改善了客观评价指标,其对比度增强系数指标平均提升了0.1以上,场景结构相似度平均提升了1以上,而LOE(Lightness Order Error)参数降低了10以上,满足了去雾应用的视觉需求。  相似文献   

14.
针对暗通道先验在天空区域出现轮廓效应和色彩失真等问题,提出天空区域分割和不同区域透射率映射的去雾算法.首先,利用自适应阈值法粗略分割图像天空区域,在天空区域中完成大气光值的估计.其次,结合超像素分割方法改进暗通道,获得初始透射率,利用导向滤波的方法得到细化透射率,对细化透射率进行自适应阈值分割,并保留最大连通域实现天空...  相似文献   

15.
针对传统的单幅图像去雾算法容易受到雾图先验知识制约导致颜色失真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HSI颜色空间的深度学习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单幅图像去雾方法,即通过设计深度学习网络结构来直接学习雾天图像与其无雾清晰图像色调、饱和度和亮度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实现图像去雾.该方法首先将有雾图像从RGB颜色空间转换到HSI颜色空间,然后设计了一个端到端的多尺度全卷积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色调H、饱和度I、强度S三个不同的去雾子网分别进行多尺度提取,深度学习得到有雾图像与清晰图像之间的映射关系,从而恢复出无雾图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对于雾天图像具有良好的去雾效果,在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上均优于其它对比算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图像去雾算法在天空区域出现恢复不真实以及雾气浓度估计精度不足等问题,本文提出天空区域分割和雾气浓度估计的去雾算法.首先,为了提高透射率的估计精度以及提升去雾效果,利用梯度阈值和亮度阈值分割天空区域.其次,采用改进的暗通道先验和四叉树细分法估计大气光值.最后,针对天空区域和非天空区域采用不同的透射率估计方法,对于天空...  相似文献   

17.
邓莉 《光学精密工程》2016,24(4):892-901
针对暗原色先验去雾算法对明亮区域失效,以及分块求取暗原色存在的块状效应、Halo现象和运算复杂度较高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参数的全局暗原色先验去雾算法。该算法采用全局暗原色操作取代分块处理,并通过模糊逻辑控制器自适应估计明亮区域的容差参数和透射率调整因子;在非明亮区域求取大气光强度后,根据自适应容差纠正明亮区域被错误估计的透射率。与常用的3种图像复原去雾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算法去雾图像的主观视觉效果较好,且图像对比度、信息熵和平均梯度3方面的客观评价结果也明显优于其它3种对比算法。该算法可有效解决明亮区域失真和分块处理带来的上述问题,在不增加曝光处理情况下也能获得较好的去雾效果,运算效率也有较大提升。  相似文献   

18.
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步求精节点定位算法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感器网络由于资源受限,定位算法需要综合考虑算法开销、网络构建成本、定位精度等多方面因素.本文针对Boun-ding Box定位算法定位精度过于依赖于锚节点密度的问题,提出一种锚节点数量适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步求精定位算法(SRBB).该算法利用锚节点位置信息,结合多边测距定位方法分步求精,并町有效识别出网络中的孤节点,消除其对定位过程的影响.算法原理简单,便于实现,仿真实验表明,SRBB可利用适量的锚节点达到较高的定位精度,算法开销适中.  相似文献   

19.
A gray-level transformation method suitable for interactive image enhancement is presented. It is shown that the well-known histogram equalization technique is a special case of this method. Experimental results which illustrate the enhancement capabilities of the procedure are also described.  相似文献   

20.
We have shown previously that the small square (ss) and basket weave (bw) states of the Z band lattice in cardiac and skeletal muscle are related to the contractile state of the muscle. We have used two-dimensional image processing techniques on digitized electron micrographs to enhance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each projected lattice form in cardiac and skeletal muscle. Four different processing techniques were employ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enhancement artifacts on the resulting Z band images. We observed only slight differences between enhanced images of a particular Z band form produced by the four different techniques. Every enhanced image showed an approximate four-fold symmetry independent of muscle type or Z band lattice form. Each enhanced image showed four cross-connecting Z-filaments which appeared to connect each axial filament to the four nearest axial filaments. In bw images from both cardiac and skeletal muscle, axial filaments had a greater apparent diameter and a greater interaxial filament spacing than in the ss images. In both muscle types, the cross-connecting Z-filaments appeared to overlap half-way between axial filaments in the ss images while the bw images showed no such overlap. These structural features are consistent with a dynamic Z band lattice that participates in muscle cont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