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代汉语词汇"设计"源出东汉《政论》.物感设计是宋代瓷器审美表征具有标出性的物质前提.宋代瓷器基于材料质性和烧制工艺的设计理念,具有道法自然的生态哲学维度.瓷器造型设计受到色彩性格和文化习俗的制约,套系组合设计尊重原初生活语境和人居空间韵致,设计管控系统保障工艺秩序和多元协同的融合相辅.设计美学促发宋代瓷器物感直观无蔽... 相似文献
3.
二氧化碳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CO2加氢合成甲醇催化剂的研究进展,重点对负载型铜基催化剂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针对高密度聚乙烯装置进口挤压机输入轴高速档齿轮出现断齿及表面胶合剥落的问题,经过国产齿轮配件的尝试,于2009年3月更换了郑州机械研究所加工的输入轴和调速轴高速档齿轮,应用至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对 DIPN二异丙基萘做的气相色谱分析 ,DIPN与 PXE极其类似的理化电气性能 ,以及为改进 DIPN低温性能而做的 DIPN/MIPN掺合油研究实验 ,最后 ,对 DIPN毒性试验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内耐火衬式流化床中,采用负载不同碱金属及配比催化剂的煤粉为原料,研究了煤粉催化气化过程,探索了自热方式为催化气化过程提供足够反应热的可能性,获得了维持煤气化装置连续稳定运行的工艺条件。经实验研究发现,通过燃煤自供热可为催化气化过程提供所需的能量,并维持炉温在所需温度范围;添加碱金属催化剂后,煤粉对应的着火温度有明显降低,且钾盐对煤粉着火点影响比钠盐显著。同时,催化剂负载量存在一个最佳值;添加催化剂后,维持系统稳定操作的温度范围降低了100~200℃,控制炉温在低于该温度范围内操作,可有效减少结渣;负载催化剂后在较低的气化温度下可实现较高的碳转化率和气化效率,实现装置的连续稳定运行。燃煤自供热的流化床催化气化装置的构建及开发,将解决现有催化气化技术经济性不佳及工程放大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以鄂尔多斯烟煤为例,利用间歇反应釜,在超临界水条件下考察了反应温度、水煤比以及K2CO3添加量等因素对煤气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对煤的转化率和气相收率有重要影响,且转化率和气相收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增加水煤比会提高煤转化率和气相收率,但其对气体组成和煤转化率影响的幅度随水煤比的增加而减小;在5%~20%(质量分数)煤催化剂添加条件下,煤转化率随催化剂添加量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在研究考察范围内,煤颗粒尺寸在80目~150目范围内,最佳的反应条件是:反应温度为650℃,水煤比为20∶1,K2CO3添加量为20%(质量分数)煤.相应的反应结果是:煤转化率达到84%以上,气相收率高于3 000 mL/g daf coal,其中氢气收率为1 900 mL/g daf coal,甲烷收率为450 mL/g daf coal. 相似文献
8.
以K2CO3为催化剂,利用自行设计的加压固定床反应器进行了神木煤焦-水蒸气催化气化反应动力学研究,并采用n级速率方程和Langmuir-Hinshelwood速率方程考察了水蒸气分压的影响.系统压力为3.5 MPa,气化反应温度分别为600℃,650℃和700℃,其中600℃下水蒸气分压分别为1.24 MPa,1.83 MPa和2.88 MPa;650℃和700℃下的水蒸气分压分别为1.24 MPa,1.83 MPa和2.34 MPa.研究发现,随气化温度的提高和水蒸气分压的增加,煤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活性明显提高.采用n级速率方程得到煤焦与水蒸气的反应级数为0.732,活化能为102.63 kJ/mol;采用L-H方程得到活化能为109.23 kJ/mol,其速率方程可以更精确地描述反应气体压力对气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甲醇生产工艺普遍存在能耗、水耗过高的问题,对该工艺进行过程集成节能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60万t/a煤制甲醇装置为背景,将处于上下游关系的甲醇合成及精馏单元作为一个系统考虑。利用夹点技术对该系统的用能现状和换热网络进行了分析,找出了违背夹点设计原则的不合理换热匹配。在此基础上,通过充分回收系统高温热源尤其是甲醇合成塔出塔合成气的能量,提出了2种现行换热网络的优化方案。方案1:节约低压蒸汽34.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21.1%,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2 277.7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20 544.4 kW;方案2:节约低压蒸汽30.8%,节约脱盐水和循环冷却水18.7%,其中节约1.2 MPa低压蒸汽6 027.0 kW,节约0.3 MPa低压蒸汽14 157.5 kW。当1.2 MPa与0.3 MPa低压蒸汽价格差距较大时,选择方案2较合理。 相似文献
10.
以石英砂作为循环颗粒,研究了颗粒与换热管束壁面的换热特性.在导向管喷动床环隙内,砂子以移动床的形式向下移动.为测定移动床层与埋管表面的换热系数,自制了组合热探头,并用调压器调节组合热探头的功率,使其稳定在不同温度下工作.分别考察了不同电压、不同吹松气量和不同床层轴向位置等对换热系数的影响.通过电压递增与递减的验证性实验,考察了两种方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通过实验可知,换热系数随颗粒循环量的增加而增加.实验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喷动床材质为有机玻璃,移动床层与埋管换热壁面的平均换热系数在300 W/(m2·K-1)~400W/(m2·K-1)之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