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随着新能源逐渐成为主体电源并且通过跨省跨区互济,广域新能源系统供电能力刻画对保障电力系统可靠供应具有重要意义。储能可有效平抑新能源波动性,从而有效提升其供电能力,容量置信度是刻画新能源-储能系统供电能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首先提出了面向跨省跨区风光储系统的多时空尺度容量置信度评估指标体系和计算方法,将容量置信度评估周期拓展到短期运行态、中期运行态和规划态等多时间尺度,以更好地支撑关键场景下的电力系统保供电需求;并研究了面向风光场站、省级电网、跨区电网等多空间尺度的容量置信度评估方法,从而支撑广域风光储系统的供电能力刻画。此外,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提出了将运行模拟加速算法用于广域风光储系统容量置信度评估。结合RTS-GMLC跨区算例验证了所提评估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净负荷高峰关键场景对新能源储能系统的容量置信度影响较大,通过广域源荷互补和储能接入可有效提升新能源系统的容量置信度。 相似文献
2.
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将加剧电力系统调频压力,锂电池、超级电容器等新型混合储能参与电力系统调频可有效提高系统调节性能,有利于促进新能源消纳。从净负荷波动量以及预测偏差量等影响系统功率不平衡分量出发,考虑风光预测误差的互补特性,基于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al decomposition, VMD)及蒙特卡洛模拟提出了系统调频容量及速率需求测算方法,采用概率分布统计模型和系统调频成本-效益模型进行混合储能需求评估,对比了不同新能源装机占比时电网调频容量及混合储能需求变化关系,以中国某省级电网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受端电网负荷量大,需求侧响应能力较强,在储能配置阶段考虑需求侧响应能力,可降低储能的配置容量,进一步提高储能配置的经济性与可行性。以受端电网储能为主要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计及受端电网需求侧响应能力的储能配置方法,用于分析需求侧响应对储能的替代作用。以储能配置成本、弃风弃光成本、需求响应补偿成本和切负荷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实现多元储能的优化配置;通过控制需求侧响应的容量和价格参数,分析需求侧响应对储能容量配置的影响。通过算例分析发现,需求侧响应对磷酸铁锂储能替代作用明显,且需求侧响应的价格参数对储能容量配置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4.
5.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以及高压直流馈入,频率响应能力不足导致了电网对灵活性调节资源需求也随之增加。针对华东某省受端电网进行多维度运行瓶颈分析,首先引入运行限制指标量化描述影响系统功率平衡和安全运行的多维度运行瓶颈,考虑旋转备用容量和快速调频备用容量等多维度约束建立了电网运行瓶颈识别模型;然后将识别的瓶颈场景根据其相应的运行限制指标进行归纳,并计及不同瓶颈场景对储能持续时间要求,结合技术经济性参数比较各类瓶颈消除方案的相对经济性,得到储能的经济性应用场景及储能需求结论。最后通过算例表明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消除快速调频备用容量瓶颈和调频容量瓶颈2种场景的经济性优于抽水蓄能和常规机组。 相似文献
6.
在计划跟踪模式下,为最大化风储系统出力的经济效益,提出风储系统的协调控制方法。首先,基于超短期功率预测,以风电场总收益最大为目标,建立风储系统跟踪计划出力的控制模型;然后,利用超短期功率预测数据和历史实际功率数据,建立基于小波变换和序列到序列(sequence to sequence,seq2seq)的超短期预测功率修正模型,对超短期功率预测数据进行误差修正;最后,将基于超短期功率预测的计划跟踪模型与超短期预测误差修正模型结合,提出一种计及超短期预测误差的风储系统跟踪计划出力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显著提高风电计划跟踪精度和风储系统运行经济性、促进风电的消纳。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并网以及高压直流馈入,频率响应能力不足导致了电网对灵活性调节资源需求也随之增加。针对华东某省受端电网进行多维度运行瓶颈分析,首先引入运行限制指标量化描述影响系统功率平衡和安全运行的多维度运行瓶颈,考虑旋转备用容量和快速调频备用容量等多维度约束建立了电网运行瓶颈识别模型;然后将识别的瓶颈场景根据其相应的运行限制指标进行归纳,并计及不同瓶颈场景对储能持续时间要求,结合技术经济性参数比较各类瓶颈消除方案的相对经济性,得到储能的经济性应用场景及储能需求结论。最后通过算例表明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消除快速调频备用容量瓶颈和调频容量瓶颈2种场景的经济性优于抽水蓄能和常规机组。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