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处在关键时期,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势头是重中之中。国家建设与发展需要充足合理的油气资源的支撑,因此,必须对我国油气资源状况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充分认识,并对油气资源发展进行合理规划才能有效实施和完成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国家建设发展的目标。本文在对我国油气资源储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我国油气资源现状以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从而提出保障我国油气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途径,并给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压敏效应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压力敏感性对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损害程度主要由储集层岩石本身的特性所决定。储集层岩石颗粒和胶结物的成分、含量、分布,储集层的孔除结构和喉道特征等因素都是影响和决定储集层压敏损害大小的内在因素。在研究低渗透砂岩气藏的压力敏感性损害过程中,利用天然岩心进行压力敏感性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得到了绝对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经验方程。以此经验方程为基础,推导了考虑压力敏感性时低渗透砂岩气藏的产能公式与压力分布公式,并进一步讨论了压力敏感性对低渗透砂岩气藏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低渗砂岩气藏开发中的压敏效应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弹性力学、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毛细管受压模型,推导出了渗透率与有效压力之间的本构关系式。通过室内模拟实验,证明该关系式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同时结合气井的生产参数,利用推导出的考虑压敏效应的低渗砂岩气藏的产能公式,预测了降压生产时气井产气量的变化情况。从考虑压敏效应的流入动态曲线可以看出:当有效压力较低时,流入动态曲线的形态与常规流入动态曲线的形态接近,随着有效压力的增大,曲线逐渐地表现出一个明显的拐点,井底流压以此拐点为临界点,当井底流压大于此临界点值时,流量随着井底流压的降低而增大;但当井底流压小于此临界点值时,流量不在随着井底流压的降低而增大,甚至出现急剧的下降现象。由此可见,压敏效应对气井开发效果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拐点的井底流压即是合理开采气藏的临界井底流压。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找出临界井底流压,建立合理的生产制度,避免因压力下降过快而造成储层伤害。 相似文献
4.
水锁效应是低渗透砂岩气藏开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提高低渗透砂岩气藏的气体有效渗透率,尝试用醇来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效应.以室内实验为基础,时醇处理原理进行了探讨,评价并比较了几种醇溶液用于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水锁效应的应用效果,实验结果显示:醇处理措施可以有效的减缓低渗透砂岩气藏中由水锁效应产生的伤害. 相似文献
5.
注水井的储层伤害削弱了注入流体(水)在地层中维持油层压力和生产井油波及效率的流动能力.因此,通常使用酸来消除这些伤害和提高注入井的注入能力.本文介绍了在利比亚的一口注水井中使用就地稠化酸转向系统在整个井段消除地层伤害和提高渗透率的成功事例.注水井中42 ft层段内有27 ft遭受高表皮伤害,其余16 ft承担所有的注入水量.在伤害区的处理目标是消除伤害和改善渗透性.使用就地稠化酸临时封堵高渗透带,使用常规酸在伤害带产生小孔.在就地稠化酸的现场应用之前首先进行实验室实验.聚合物在pH值为2时被交联,此时黏度突然上升到约1 000mPa·s.文章就设计、质量控制和结论进行了详述. 相似文献
6.
7.
文章概括总结了油气田开发生产中硫化氢的产生机理,论述了防治硫化氢的化学法、生物法和物理法,指出了油气田开发中硫化氢防治工作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加强现有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开发新的防治方法,以及硫化氢防治措施的成套化、规范化、安全化是今后硫化氢防治工作的重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石油工程本科专业校企合作办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石油企业、学校、学生高度重视并参与。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其中,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通过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来提高学生服务国家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是培养卓越工程人才的关键和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10.
实时监测技术在酸化过程中能有效地促进基质酸化处理方法以及优化酸的用量,同时可评价酸化效果.众所周知,实时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监测表皮系数的变化.然而,常规的实时监测技术是在酸处理过程中通过测量注入速率及压力(表面压力或地层压力)来估计表皮系数的变化以及评价酸化的效果.在目前技术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实时监测技术,酸处理时它可以通过计算渗透率以及酸的有效穿透距离来获得表皮系数.选择了适合砂岩储层的数学模型来举例说明如何计算渗透率、酸液有效穿透距离以及表皮系数的变化.计算结果与实例研究相吻合,证明了这项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实时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