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2篇
综合类   8篇
化学工业   50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7篇
无线电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2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瓷中钙系釉类型划分标准及其在瓷釉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于草木灰Seger式的统计特性,作者给出了钙系釉(包括:钙釉;钙碱釉;碱钙釉)的划分标准。同时,用此标准分析讨论了中国南北方钙系釉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2.
利用一些不同地区制造的外观相似古陶瓷的化学组成,并借助于 Bayes 准则多类逐步判别分析方法,获得了区分这些瓷器产地的关键组分以及判别函数,为外观酷似历史名瓷的断源提供了又一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国瓷器出现时期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总结过去工作的基础上又研究了一些有价值的陶瓷标本。所得结果又一次充实和论证了作者所总结的陶瓷工艺发展中的三个重大突破——原料的选择和精制,炉窑的改进和烧成温度的提高,釉的发现和使用——以及从陶到瓷的三个阶段——陶器,原始瓷器(过渡阶段),瓷器。 结合浙江上虞地区最近发掘所得东汉及西晋几个瓷器标本的研究,指出这些瓷片已达到近代瓷器的标准,因而我国在公元一到二世纪即已出现瓷器,最先烧造瓷器是在浙江地区。  相似文献   
4.
气氛对某些瓷坯加热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测定了某些瓷坯在氧化(空气)和还原(5~7%CO)气氛中的加热收缩曲线,从而找到在不同气氛中这些瓷坯在烧结温度、最大烧结收缩、过烧膨胀和收缩速率上的变化;同时指出试验中所发现的一些现象对瓷器的烧成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元大都哥窑型和青瓷残片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偏光、超视显微术和电子、扫描电子显微术研究了元大都出土的哥窑型和青瓷残片的显微结构。结果证实哥窑型釉是一种析出钙斜长石柱状雏晶的结晶釉。钙长石的析晶是哥窑型釉产生乳浊性和釉裂的主要原因。该出土的青瓷釉与哥窑型釉在化学成分上相似,其CaO含量甚至更高。但物理化学分析研究表明,两者所处的CaO-Al_2O_3-SiO_2参考相图中的初晶区截然不同,青瓷的显微结构基本上保持玻璃釉的性质而在外观上另具一格。发现哥窑型釉中析出的钙长石晶体之间有散射微粒,实验证明,它是一种尺寸<2000A的亚显微空泡或气泡。详细研究了出土残片的瓷胎的显微结构,说明了它们所用原料的异同。  相似文献   
6.
扬州西汉PbO-BaO-SiO_2系玻璃及其腐蚀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江苏扬州西汉墓出土的PbO-BaO-SiO_2系玻璃衣片的化学成分、显微结构及其某些物理性能。 所得结果指出:由于这种玻璃两千年来受到尸体腐烂和水分的严重侵蚀,使得表层已变成厚度不一的灰白色不透明的疏松层。它与内部的玻璃在成分上有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玻璃中不含P_2O_5,而在腐蚀层中却含有4—6%的P_2O_5,CaO的含量增加了5—6倍。 玻璃的膨胀系数α为64×10~(-7)℃~(-1)(9—400℃),转变温度T_g为476℃,软化温度T_s为520℃,折射指数n_D为1.6389,显微硬度HV为430kg/mm~2。 讨论了光学显微术,扫描电子显微术,X射线衍射,高温显微镜和差热分析等所得结果。  相似文献   
7.
选择适当的多元统计分析,整理和分析了我国某些青瓷胎的微量元素组成,揭示出不同产地以及不同年代相同窑口瓷胎中微量元素组成的变化规律.确定了一批具有判别能力的特征元素,并建立了相应的判别函数.判别效果显著,表明了利用微量元素进行古陶瓷断源的科学性和便捷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陶器和瓷器的出现和发展对人类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的悠久历史、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久为世人所嘱目。但它的科学技术成就由于历来缺乏文字记载和深入的研究,因此还未为人们所熟知。只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它才受到人们的重视,逐步开展了研究。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数可观的科技人员参加了这项工作,使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和可喜的成果。这些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开创阶段,二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二、发展阶段,七十年代到现在。本文试图就这两个阶段的主要成就,作简略的记事性的叙述。  相似文献   
9.
自从一九六三年“川3T—63A 型双轴挂车”问世以来,带制动器的双轴挂车已有许多型号。有了标准化、通用化的挂车对汽车(包括拖拉机)拖挂运输的开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要保证生产率的提高还有许多条件,其中主要的条件,就是拖带挂车后要保持一定的平均车速,如果车速比单车降低,虽然载重量增大了,但是由于车速降低就影响生产率的提高。汽车(或拖拉机)拖带挂车以后,仍要和单车差不多的速度行驶,在挂车上就必须安装具有一定制动效能的制动器,否则不能保障行车安全。一九八○年在四川省工业订货会议上所看到的双轴挂车,在三吨、四吨……挂车的两根轴上,只有一根安装了制动器,并都安装在后轴上。双轴挂车采用单轴制动器的,其制动器究竟是装在前面好,还是装在后面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元代、明洪武及明宜德年间的景德镇青花瓷样品彩上斑点的显微结构和组成分析,研究了斑点的形成机理和组成,表明青花瓷彩上斑点是由青花钴料中的锰、铁、钴,经高温过程后,在釉熔体中的偏析所形成的,其物像组成,除主要取决于青花钴料中的锰、铁含量外,样品的胎、釉组成及烧成机制等也影响着铁的价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