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3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电工技术 | 6篇 |
综合类 | 2篇 |
机械仪表 | 2篇 |
建筑科学 | 2篇 |
矿业工程 | 11篇 |
轻工业 | 3篇 |
石油天然气 | 1篇 |
无线电 | 4篇 |
一般工业技术 | 2篇 |
自动化技术 | 6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1篇 |
2011年 | 2篇 |
2010年 | 1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3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3篇 |
2001年 | 1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对便携式绝缘参数在线测试仪的研制进行了说明,叙述了测试原理及电路的组成,对软件的设计也进行了简述并给出了测试仪的主要参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传递函数角度提出了设计精密宽频带运算放大器结构和选择参数的合理方法,认为开环零-极对是决定运算放大器交流精度的重要因素,并从理论上进行了推导证明,结果与计算机仿真一致。 相似文献
3.
500吨/日连续渗出器,机体采用钢板冷作成型焊接结构。机身全长20米,分成5个单体制造,中间采用立体安装。这种焊接结构,由于制造和安装误差的存在,组装后机体的几何形状是很难保证垂直、平行或保持一条直线的,这就是整机运转不利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新颖的次级箝位方法。将初级的谐振电感等效到变压器次级,同时将二极管反向恢复电流反馈回初级主功率回路中去,不仅抑制了输出整流二极管的尖峰电压,还可以适当增加变压器的磁化电感,进一步扩大零电压开关的负载范围。详细分析了提出的变换器的12种工作状态和工作时序;分别给出了各个状态的等效电路。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6.
煤层气液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层气液化是对其回收利用的有效途径.由于需要进行甲烷提浓,低浓度煤层气的液化技术与常规天然气有较大差别.主要技术方案包括先液化再精馏提浓甲烷的液化-精馏方案,以及先吸附分离提浓甲烷再进行液化的吸附-液化方案.对于前者,主要介绍了适合于煤层气小型液化装置的液化流程、甲烷精馏提纯工艺、整体化液化-精馏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于后者,主要介绍了甲烷/氮吸附分离、整体化吸附-液化方案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还介绍了煤层气液化过程传热特性、超临界甲烷/氮冷却换热等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我厂经过试验总结,引进酱香型酒与芝麻香型酒的堆积发酵工艺,增加酒中的风味物质,使酒的香气更加优雅,持久,同时保留浓香型大曲酒的窖香浓郁,绵柔饱满的特点,从而提高迎驾贡酒的品质。 相似文献
8.
随着后摩尔时代的来临,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凭借其灵活的重复可编程特性、开发成本低的特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物联网 (IoTs)、5G通信、航空航天以及武器装备等各个领域。作为FPGA设计开发过程中所必备的手段,FPGA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的研究在各界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在机器学习方法的推动下,FPGA EDA工具的运行效率和结果质量(QoR)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该文首先对FPGA EDA技术与机器学习技术的概念内涵进行了简要概述,随后综述了机器学习技术在FPGA EDA高层次综合(HLS)、逻辑综合、布局与布线等各个不同阶段应用的研究现状。最后,对基于机器学习的FPGA EDA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本领域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和学者提供参考,为后摩尔时代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SRAM型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在空间辐射环境中容易受到单粒子效应的影响,从而发生软错误,三模冗余技术(TMR)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缓解FPGA软错误的电路加固技术。该文首先介绍了三模冗余技术研究现状,然后总结了三模冗余工具常用的细粒度TMR技术、系统分级技术、配置刷新技术、状态同步技术4项关键技术及其实现原理。随着FPGA的高层次综合技术愈发成熟,基于高层次综合的三模冗余工具逐渐成为新的研究分支,该文分类介绍了当前主流的基于寄存器传输级的三模冗余工具,基于重要软核资源的三模冗余工具,以及新兴的基于高层次综合的三模冗余工具,最后对FPGA三模冗余工具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0.
华北板块太原组生物碎屑泥晶灰岩中夹有大量黑色层状、似层状、团块状和条带状的硅质岩,对其成因尚有较大争议。为了探讨其成因,选择焦作地区太原组硅质岩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不同层位和形态的硅质岩样品,采用岩石薄片观察、电镜扫描、能谱分析、XRD分析、差热分析等方法,对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及其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太原组硅质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蛋白石,并普遍含有玉燧、微晶石英和方解石,在底部层状硅质岩中还见有大量的叶腊石;硅质岩中的硅质矿物是SiO2对方解石的交代作用形成的,方解石是未被硅质完全交代的残留矿物,叶腊石是由体系外部提供的活性Si与岩浆岩碎屑水解提供的活性Al在微裂隙中经过合成作用形成的。研究结果为华北板块太原组硅质岩的成因提供了矿物学方面的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